让情感成为教育的力量
2009-07-03杨花妮
杨花妮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发现,课堂上教师若有充沛的情感,再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的启发引导,对学生恰当和真情的鼓励,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课堂上自然是师生身心愉悦,精神饱满,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增强教师的情感力量呢?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并且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实现了这种新课改倡导的全方位的教师角色定位,就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逐步提高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会有效增强教师情感、提高教学效能。
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这是推进新课改、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为此,一是要切实加强直接为推进新课改服务的教师培训;二是要着力推进以教师为主体的校本研究和以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新课改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毫无疑问,这种研究和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有利于达到“基于教师的教育教学,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三是要积极倡导教师自学,在自学中不断接受新信息,吸纳新知识,这是提高教师自身整体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
要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具有健康的心理,这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也是增强教师情感、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这不但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学生性格的形成,还直接关系到能否落实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注重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培养。同时,还应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让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
教师要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保持平和、阳光的心态。教师不健康的情绪状态和暴躁乖戾的性格,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有调查表明,90%的学校恐惧症都是由于教师的非正常教学行为引起的。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中提出,考虑到“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决定性的影响,就不应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教师若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忧郁,极度的偏见,不能容人,讽刺刻毒或习惯性谩骂,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威胁,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的确,教师不健康的心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甚至人生观和世界观。
作为教师,我们谁也难以保证自己不会产生不良情绪,但却不可以随意向学生发泄不良情绪。要知道,很多情况下,教师不良情绪对学生的伤害是极其严重的,你也许再付出十倍的精力也难以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记忆和不良情绪体验。教师也许改变不了教育的整体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也许改变不了教育的严酷现实,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也许无法改变学生的过去,但可以改变学生的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改变别人,你只能改变自己。教师应做到:喜欢月光,却不为其清幽而感到苍凉;喜欢流星,却不为其短暂而感到悲伤;喜欢夜晚,却不为其黯然而含泪;喜欢雨雪,却不为其坠落而感到无望。
改变自己应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修炼一份温文尔雅的性情,养成一种平和阳光的心境,对任何一个希望有所成就的教师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有的教师只要看见学生犯错误就气不打一处来,就控制不住自己,就要发脾气训斥学生,甚至走向极端。其实,极端的情绪于教育毫无益处。因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需要耐心,需要平和、平实,需要温和、温情。
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不仅仅是一种学问关系。教师表现出怎样的情感和信念,学生就有可能培养起相应的情感和信念,进而巩固认知的成果,实现人格的健康发展。反之,学生就难以培养相应的情感和信念,甚至会消减前期的认知成果。
教师要远离虚情假意,做个“多情”“善感”的人。在现代信息化、学习化社会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无限多元化,传授知识不再是教师唯一的天职。所以,与其说教师是用语言来教学生知识,还不如说是用情感来培育学生心灵。一个少有情趣和情致的人,难为人师;一个虚情假意的人,难以动人。作为教师,需要用真情去感动学生,打动学生。
教师真情的流露,会在学生的心灵上投射出真情;教师假意的表白,会在学生的心田上留下拙劣的形象。当你在学生面前表达感动的时候,眼角没有丝毫的湿润,学生会感动吗?你不动容,怎能动人?
教师应该是个情感丰富的人。麻木不仁、铁石心肠、无动于衷、机械刻板,不是一个称职教师应有的性情和品格。教师的“多情”中,更重要的就是热情,教师不可以冷漠麻木,不可以成为情感荒芜的机器。教师要有温情,要充满爱心,爱学生,爱教育,爱生活,爱真理,崇尚美好,追求理想。教师要有激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时时给学生的心田投下思想的光芒!
(责 编 辛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