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催生”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009-07-03王晓丽
王晓丽
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学生更多的是受教育者,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或仅仅是发挥他们在知识层面上的学习积极性。
怎样才算是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笔者认为,首先主体性的发挥应是学生“内发的”,是潜藏在体内的一直处于蛰伏状态的主体性的苏醒。表现在学习上就是学生是主动的,会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然后尽其所能地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再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即使是沉闷的讲解,也有吸引他的地方,因为他一直在思考老师讲解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获取的知识是从脑子里“长”出来的,而不是“放”进去的,这时候他才是自己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使学生获得这样的主体性呢?
一、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努力
人的主体性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努力后天获得的。一切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使学生主体性不断得到发展,关键是使其完善自身。这就需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然,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首先是一种主体性的态度,进而才有主体性的行动和主体性的结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最关键的是要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态度和意识,使其明白学习既不是为老师,也不是为父母,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事情。学生形成这样一个主人意识和态度,才会有主体性的行动和主体性的结果,才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像沉睡后苏醒的雄狮,焕发出惊人的力量,使整个人都变得生动鲜活,充满灵性。
二、客体对主体的促进——外部环境、学习资料等教育客体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程。所以要分析客体在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必要弄清楚主体性发展的历程。我国学者郭湛在其《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一书中认为,人的主体性首先是个人主体性,而个人主体性同个人本身一样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根据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历史和逻辑的顺序,个人主体性的发展进程也许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初级期个人主体性。主要指的是处在儿童期的孩子(婴幼儿到小学低年级)。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特点是整体的、未分化的,因此,这个阶段的教育客体应该是让孩子得到全方面的发展,而不是过多地专注于一两项技能上。同时,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来说,生活的过程和受教育的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儿童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不在其生活圈子内的、抽象的经验很难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师应注意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直接经验的获得,“从做中学”。另外,要引导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第二个时期:转折期个人主体性。笔者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处于这个时期,他们从“小社会”走进了“大社会”,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各种关系,包括自身的各种变化,以致他们“丢失了自我”。这个时期的教育应该把帮助孩子们充分认识并接受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重点。教师要注意及时排遣孩子们的各种烦躁情绪,当然也要注意让孩子们经历一定的挫折。挫折和逆境在人的主体性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使人无从回避,必须直接面对和解决,并由此开始真正的主体性的觉醒,进入高级期个人主体性的发展进程。
第三个时期:高级期个人主体性。这时的个人主体不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为了在现实中能动地把握客体,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主体迫切需要提高和加强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个时期,主体放弃了对外物和他人的依赖,转而反求诸己,追求自我内在力量的充实,因而表现为自强的主体性。青春期后期的学生基本上处于这个时期,他们的心智发展已趋于成熟,对自身、周围的人和物都有了比较客观清晰的认识。笔者认为这个时期的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上。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来促使其主体性向自由的主体性阶段发展,达到主体性的巅峰,并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巅峰状态。
三、主体对主体的促进——教师、同学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促进
一是师生互动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要使师生互动有良好的效果,首先,需要“教师稚化”。即教师要在和学生交往中(包括教学)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适当学生化,学生在教学中干什么,自己也要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去,而不是袖手旁观。这对教师融入到学生中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是有很大好处的。师生之间有了平等的地位,才有了互动和对话的可能。其次,教师要把自己的外在权威转化为内在权威。教师应去除外表的威严,注重塑造以渊博知识和高尚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因为教师不应该只是在教学中发指令的人,他既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分享者,是信息交换过程中的组织者。只有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是生生互动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影响。学生集体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教育力量。学生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比学生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而学生极易受到同伴行为或情绪的影响。优秀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学习品质往往是其他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这种影响与教师的影响相比具有明显的易接受性。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