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喜爱的是一个理想国
2009-07-03刘娜
刘 娜
文学的作用什么时候成了消遣了?难道不该引起震撼或是呐喊起人们的灵魂吗?如果文学不能抵达灵魂,那是否只是一段文字而非文学?
我是1984年生人,自认为是典型的“80后”。我认为“80后”应该是一种认知,不光是一个年龄的划分。
首先我很喜欢韩寒,他语言幽默,自有一套风格。至于郭敬明本来我是喜欢的,那种忧伤的笔调太令我着迷了,但是抄袭事件被曝后,我对他有了些抵触。至于传统文坛,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坛,是余华?是老舍?是鲁迅?还是曹雪芹?怎么着就算传统了呢?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非得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什么东西被老一辈文人或者说是著名文人认可了才叫“入坛”?“入坛”有什么用?对“80后”的人生有什么影响?所谓新老两代作家划分得那么清楚是否必要?新老两代是否就真的势不两立?
所谓新老作家,我作为一个“80后”普通公民,一个对文学有爱好的人,在此想问一下什么是作家?我个人觉得余华是作家,但是韩寒不是,为什么呢?余华写了被很多人认可的作品,包括中外读者,各个年龄层;而韩寒他出了书,并且也受一部分人喜欢,但是否真的具有文学价值?那是他心声的出路,他发泄的方式,他的文学形式承载他的诸多情绪,诸多理想的碰撞,诸多不满现实的暗讽,但那是否就是文学呢?现在很多人出了很多类似于《第一次亲密接触》类的爱情小说,也有很多《他的国》之类的象征性暗讽小说,那些书的确讲了一个故事或是很多故事,甚至感动得读者流了泪,或是让读者找到了共鸣。但是读者是否受到了震撼?文学的作用什么时候成了消遣了?难道不该引起震撼或是呐喊起人们的灵魂吗?如果文学不能抵达灵魂,那是否只是一段文字而非文学?那么谈不上文学,作者是否该称为作家,还是只是一个写文字的人?
第二,新老两代作家所谓的势不两立,是作者刻意而为的吗?我认为不是,那么究其原因是什么呢?老一辈作家,所谓的名人,他们见到了祖国的动荡年月,灾荒、“文革”、下乡、改革开放、下海,就像余华的《兄弟》中的刘镇,大部分老作家都经历过(这里不敢说绝对,因为不知道多老算老)。而“80后”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我只是从四毛五一袋的方便面,只有两种口味的三鲜味、麻辣味,那时应该是8岁,小学二年级,1992年到现在方便面的价钱种类恐怕不用列举了吧。前几天和几个“70后”吃饭,他们还津津乐道地回忆用面票买烧饼,可是面票在我的记忆里是被扔在桌子上没用的票子而已。我小学三年级已经开始在夏天跟爸要五毛钱“零花”买冰糕和话梅了;我们从小学一入学学的是做四有新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我六年级的时候已经一国两制,WTO、金融危机,亚洲四小龙之类的。我们的成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好像经济也是跟我们一起长大的。突然之间考上大学那年,北京房价暴涨。我们很少人去了解政治局势之类的,韩寒好像很喜欢谈书记、局长之类的(《他的国》中有很多描写),可是我不喜欢,我不知道别的“80后”怎么样,反正我对那些诸如腐败、政局通通不感兴趣,我比较关心民生,我常常幻想理想国,希望人人有房住,有饭吃,有工作,有免费医疗。我想我要是当了明星挣了钱,就先建大批住房,让外地人、打工人住在里面,去关心什么世界格局,什么书记县长的管什么用?是不是跑题了,总之原因是环境造成的,“80后”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成长起来的,而老一代恐怕见到了很多苦难和动荡。
再看新老作家的冲突对文坛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能意味什么呢?老作家的观点,行事风格受到了新作家(我认为是写文字的人,估且叫新作家)的质疑,甚至是公开的不屑,为什么?是时代的更替所致。文坛无论从什么方向发展,终归新一代作家都要取代老作家,不是吗?毕竟新作家年轻啊,当然前提是新作家肯一直写下去,如果他们不写了,势必还会有“90后”“00后”“N后”无数的新新作家代替。至于冲突的和谐,我想如果单从文学角度看,根本就不存在冲突,如果说是冲突,我认为那是认知。新作家因为单纯地跟着经济成长起来,没有经历苦难,所以看到了社会上的不公平就要说;而老一代作家喜欢写人性,喜欢挖掘人,而不单单是社会。就我个人而言,我也喜欢批评社会,喜欢营造一个圈子,说些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理想,这一点是不是和老一辈的思想差距很大呢?而我和“70后”聊天的时候,他们让我看《羊脂球》《战争与和平》《红字》,我看了《红字》。他之前说那是个爱情故事,而我看了后却认为那是一个挣脱和向往自由的故事,我不知道我们的差异为什么会那么大。他说那个爱情叫作淡,平淡的淡,我怎么没看出平淡只看出抗争了呢?而且我喜欢抬杠,什么事情喜欢先质疑,比如有人在我博客里留言,问“心声”。当时看了我觉得好笑,出于礼貌我没有用脏话之类的去反驳,我很婉转地表示了对“心声”的错愕。但说实在的我对这样的词感到可笑,我不知道别的“80后”,我觉得大多像内心、心声这类涉及个人的字眼都令“80后”不满。我们喜欢的是一个理想国,没有贫富之差,没有环境污染,没有溜须拍马,没有权钱交易等等,而那些个人的,内心的,心声的,所谓抬起头看朗朗夜空类的感叹不被我们所接受。所以我认为所谓新旧作家的冲突归根到底是价值观的冲突,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冲突会随着社会的成熟而消失。
责任编辑 张颐雯师力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