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高校后勤系统

2009-07-02孙朝晖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29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

孙朝晖

摘要:简单分析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绩和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对如何搞好高校后勤工作进行了论述,对建立高校和谐后勤系统必须遵从的工作要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高校后勤系统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51-02

20世纪80年代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成绩斐然。毋庸置疑,社会化改革后的高校后勤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尤其是当经济属性成为高校后勤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情况下,如何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处理其经济属性与教育属性的关系,如何建设高校后勤系统等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试图就此做一些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一、高校后勤改革的回顾及现实要求

计划经济模式下,每个学校都有一个为本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的后勤部门(总务处),运行费用是政府给学校财政拨款的一部分。这种模式下的后勤优点是“保障”意识强、目标单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高校改革的深化,后勤“总务处”模式弊端不断凸显:一是垄断,缺乏激励机制,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低;二是队伍庞大,学校管后勤,分散抓教学科研的精力;三是需要增加经费开支。20世纪80年代初,部分高校开始后勤改革探索;1999年,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一次工作会召开;2000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改革成绩表现在:第一,改变了完全依靠政府给学校的财政拨款建设后勤设施做法,建立起满足高校连续几年“扩招”对后勤保障提出的基本要求;第二,学校办后勤的职能逐步淡化。

后勤改革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后勤的“保障功能和教育属性”高度统一,而改革后,后勤部门增加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经济效益,使原本只有两个因子(保障功能、教育属性)的后勤系统演变成了具有三个因子(经济效益、保障功能、教育属性)的系统。从系统论角度讲,多因子系统的平衡复杂、多变。所以,就后勤部门而言,改革后的工作难度增大:一方面,学校和学校后勤之间成了甲乙方关系,作为乙方的后勤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要不断与甲方(学校)“讨价还价”;另一方面,后勤部门要时刻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物价和维持学校内部相对稳定的供给,要将“经济效益、后勤保障、教育功能”进行有机结合。

困难的存在不能改变现实的需要,高校后勤系统将教育属性放在首位是自身社会属性的要求,将其“教育属性、保障功能和经济属性”有机结合是以学生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任何高校和其后勤系统都必须明确这一历史使命。

二、后勤系统的科学发展观问题

科学发展观要求:第一,要以人为本;第二,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第四,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解决高校后勤系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根本的思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靠人才,国家重视人才培养,高等学校直接从事人才培养工作,为高等学校服务的后勤部门同样肩负这一重要历史使命。这种社会职能不可推卸,缺少这种职能的高校后勤不仅名不副实,而且还将失去发展基础。在深化后勤改革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后勤部门本身,都必须以学生为根本,将教育属性放在首位。

其次,为后勤构建 “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一方面,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对稳定的后勤服务体系,如果高校后勤改革完全走向社会,甚至脱离学校,完全随市场波动则势必使学校教学科研、教职员工的生活稳定受到影响,对学校发展不利。另一方面,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绝不能将本部门完全社会化和世俗化,不能淡忘高校后勤所肩负的育人职责,只有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有后勤部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后勤的发展溶入学校的发展中才会有发展空间和前景。为此,学校、后勤有必要认真思考和处理好后勤部门的经济效益、保障功能和教育属性三者的关系,从而为后勤发展构建大的环境和空间。

最后,努力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作出应有贡献。后勤部门改革后,经济指标成为自身考虑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化改革以来,优质服务、科学管理等都是其成功经验,同时,后勤部门发展还必须思考本部门为人才培养所作的贡献,通过自身的服务体现出具有特色的育人功能和效果,跟学校的发展、学校二级院系的发展一样,这是科学发展观第三点的要求。另外,为达到使部门在学校发展中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还必须不断改革探索,加强对成功经验的学习,建立科学发展态势,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中“改革开放思想”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

三、对高校后勤和谐系统建设的思考

从系统论角度看,和谐关系是一个多因子关系。和谐社会需要家庭和谐、单位和谐、行业和谐、上下级和谐、城乡和谐、人与人和谐,等等。高校后勤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体、学校的一个重要部分,将其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集体和一个具有和谐氛围的部门,有助于更好地为教育科研服务。在建设和谐后勤氛围方面,有许多工作值得重视,但以下几点原则必须把握:

1.以工作业绩求和谐

高校后勤置身于高校大环境中,没有和谐的校内环境则自身的发展和工作职责开展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后勤工作的根本就是要让服务对象满意,离开优质的服务谈和谐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服务对象提意见、职能部门不满意和谐就无从谈起。所以,后勤工作必须明确自身职责、强调自身职责和保证职责的圆满完成,通过自身工作为教职员工和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同学提供生活、学习等后勤保障。第一,要加强对学生公寓、教学场馆及活动场所管理,为满足学生对学习、生活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提供保障,并积极探索管理、服务和“育人”的有机结合,通过工作渗透学校的教育思想、育人理念;第二,加强对饮食的安全和卫生管理,为教职员工提供优质、特色服务,让他们能集中精力育人;第三,加强能源、水、电供应,认真排查隐患和对重点岗位的守护,为教育教学提供保障;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为人才培养及教职员工生活提供幽雅环境;改善交通条件,为师生员工提供安全、优质、便利、畅通的交往服务。

总之,高校后勤是服务窗口,为教师职工和广大学生提供基本保障、优质服务,为教育科研等各项工作开展提供安全可靠保证服务是本质工作,必须以工作业绩求得与外界(服务对象)的和谐。

2.以联系沟通讲和谐

从后勤工作涉及的外围看,它还跟社会相关的管理职能部门有关联,跟许多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如工商、卫生防疫、税务、物价、公安)和社会部门(如邮电、交通、水电、煤气、食品供应部门)等都有业务往来。没有和谐的这种外部环境,在工作中没有他们的鼎立支持,后勤工作寸步难行。在与高校后勤关联的这些部门中,有的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就物价来说,受市场影响波动大,而学校则要保证相对的稳定必然给后勤工作带来较大压力,所以,加强各方沟通,求得一个和谐环境和体谅对高校后勤发展必不可少。

另外,高等学校是一项庞大系统,参与建设主体多。后勤部门及员工在直接为教学科研及教职员工生活服务的同时,本身就是参与者,因此,将高校建设发展的相关要求进行分解传达和贯穿到后勤工作中,及时了解和主动配合教学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工作,加强与教务、教学院系、教辅、机关等的联系,切实“了解、理解、分解、化解”各项具体指标非常必要。为此,后勤部门要在完成基本职责的同时积极开展如下工作:第一,加强与教务、教学(学生)院系、学工队伍沟通,积极配合相关单位、部门,掌握相关要求并积极主动配合;第二,在学生公寓、教学楼、餐饮等场所加强宣传力度,在达到宣传自己的同时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形成“我为育人作贡献、相关部门支持我”的和谐氛围。

3.以管理有序保和谐

高校后勤管辖的下级职能部门众多。后勤改革后,各部门之间经济效益并不一致,因而带来后勤内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需要进行权衡和构建部门之间的和谐。另外,从构成后勤职工的队伍看,现阶段后勤的职工队伍复杂,有原来改革遗留下来的所谓正式员工、有相当部分的外聘员工。他们在后勤队伍中如果出现不和谐则将影响后勤本身的工作开展。因此,后勤内部的和谐氛围建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内部和谐氛围的取得需要通过管理、教育来实现。一方面,要加强对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要让员工感觉到自己做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件荣耀的事情,是在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做贡献,从而做到把“服务”工作做好,把“服务”当成后勤工作的第一信念、要务,同时,自己工作本身与教育对象直接联系,自己的行为对教育对象有影响、示范作用,所以,要通过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达到用后勤工作质量、后勤职工的言行对服务对象起示范、榜样作用,树立“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育理念。总之,把服务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让后勤职工具有崇高的信念与理想,增强干好后勤工作的动力和信心。另一方面,在思想上、组织上、经济上、生活中给予每一位员工切实的关怀,尽量做到部门之间、正式员工与外聘员工之间一视同仁,特别是在思想上、生活上、组织上主动关心处于相对弱势的外聘员工群体。从目前看,后勤队伍中的外聘员工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在后勤工作中做出贡献不可忽视,后勤部门必须正视这点,认识到他们是构建和谐集体的重要部分,他们的和谐能给后勤带来和谐。总之,处理好后勤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后勤内部员工之间的和谐非常必要,需要我们从管理方面、思想工作方面等入手,保证建设一个和谐的后勤队伍。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和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