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宗教不容忽视
2009-07-02张俊江
张俊江
摘要:目前,各种宗教在农村呈蔓延的趋势,宗教的盛行,给农村的稳定、甚至对党的基层政权建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宗教的影响力之大,是与群众寻求寄托或护佑的心理,寻求知识的心理甚至治病救人的心理密切相关。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群众的需求,正确认识宗教的性质,依法加强管理,特别要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切实关心民生,使党在农村的地位更加巩固。
关键词:农村;宗教;依法管理;关心民生
中图分类号:D42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55-02
新农村建设中,人们普遍比较注重硬件建设,而对农民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甚至可以说,有些领导干部根本不予重视。使得一农民在这一历史时期产生理想、信仰危机,宗教因而乘虚而入。目前农村宗教信仰呈泛滥趋势,已经成为复杂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宗教信仰的现状
宗教在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的复苏,对解除人们的思想禁锢,顺应社会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宗教在农村的迅速蔓延弥补了部分群众的信仰缺失,但也造成了很多问题。在苏北鲁南地区,主要以基督教为主,也有其他宗教,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传教点众多。一般说来,三五个村庄就会有传教点,大点的村往往还会有2~3个传教点。不少地方建有较为正规的教堂,红瓦尖顶,煞是壮观,有的与村小学的破旧教室形成鲜明对比。教堂或佛教寺庙都由信徒捐建,群众捐建的热情极高。
2.宗教活动多。教徒活动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礼拜日,每周二、四、六晚上都准时聚会,有些重大节日,往往还会有附近县区群众聚在一起,活动时间更是多达数日。平时还会有三五成群共同为某人祈祷或家庭聚会等活动。
3.教徒人员多。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期,苏北鲁南地区有极少数人从外地亲友处学来圣经,只是在亲友中传播,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宗教开始蔓延开来,自2003年起,信教人数大增。其中,信教人员多为中老年妇女,现在还有为数不少的男性及知识青年加入。20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亲历一个读高二的学生被家人动员四处传教,老师做了大量工作,仍未回到课堂。现在,有不少党员干部也加入到宗教活动中。
4.宗教事件发生多。宗教的教义,对一部分人有着至高无上的意义,他们认为,只有信奉上帝才能达到美好的境地。因此,盲从成风,对“上帝”、 “主”唯命是从,捐款捐物毫不吝惜,自己甘愿吃苦受贫。有的妇女为“上帝”,为“主”、“献身”,有的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群体性事件的“枪弹”,更有甚者,有的被极端组织所蛊惑,沦为“法轮功”、“灵灵教”等的牺牲品。
信教人员与不信教人员,特别是家庭内部成员间,矛盾不断。由于信徒的盲目性,造成牺牲自己农忙时间、牺牲自己家庭财物去聚会和供奉,甚至“献身”,影响了家庭的安定团结。某村一村妇在麦收季节,不听丈夫孩子的苦苦相劝,执意抛下农活聚会,矛盾升级,夫妻打架,妻子受伤住院,孩子耽误学业陪护,麦子遭雨,影响收成,损失很大。宗教内部也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同源一宗的宗教,也会有不同支派,各支派、各传教点为争夺信徒,不惜相互攻击;同一支派内部也往往存在争夺领导权、财物管理权等利益之争,这些争斗通常会演变为外部矛盾的根源。
二、农村宗教蔓延的原因
中国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促成宗教在农村的蔓延。现在,仅从农民自身因素来探寻一下农村宗教蔓延的原因。
1.寻求护佑心理。农民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群体,他们也追求富裕的生活与舒心的环境,但面对经济大潮的冲击,他们致富无门。当看到农村干部甚至党的基层领导干部靠腐败致富后,他们很茫然,很气愤也很无奈。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一旦遇到困难,找不到组织的及时有效的帮助,处于孤立无援的漂泊感之中。而皈依宗教,某种程度上使之有了依赖感和归属感,似乎看到了光明的前景,宗教内部提倡的互相帮助及其他教义也使得农民群众纷纷到其寻找帮助。当一个人、一个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众多信徒教众教众就会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其解决暂时的燃眉之急。如某村的Z某患重病而无钱医治,就在其困难之时,该村一处基督教传教点自发组织信徒捐款赠予其治病,此举颇受该村和邻村群众的赞同和好评,从而吸引了更多群众入教。
2.寻医问药心理。许多信教人员疾病缠身,久治不愈,在亲友的鼓动下,相信信教能医治疾病。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农民群众生活条件普遍不好,缺医少药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再加上医药成本不断上涨,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尤为严重。面对现状,他们无力改变,在传教人员的鼓动下,加入宗教,希望奇迹发生。事实上,只要有一例不论是什么原因使病痛消除,哪怕是疾病减轻,一传十,十传百,带动一大批人加入宗教。这一类人群在信教人员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3.寻求寄托心理。近些年,农村的土地经济改革,使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这些人在外地工作之余,出于好奇进入教堂听经学道,回家后,俨然以传教士自居,讲经布道。留守在家的群众,农活大多雇佣机械,劳动时间日趋减少,在孩子上学后,身边无人陪伴,感到孤独寂寞,精神空虚,因而求助于宗教,获及精神的慰藉。
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不了农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送文化下乡往往流于形式。农民没有书报可读,没电影可看,更没有消遣娱乐及其他社交场所提供,最多聚在一起打牌喝酒搓麻将,而这些行为往往涉赌违法而遭到家人的强烈抵制。文化生活的贫乏、精神生活的空虚,必然导致他们选择信教来作为精神寄托和思想交流的平台。
4.寻求知识心理。陶行知曾说过“中国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各干各的,不相闻问。”学校教育为追求升学率,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几乎全不开设,至于劳动技能更与学生无关。农村科技知识、农业知识的贫乏也使农民只能凭经验种田。宗教在农村通常与传统文化、民俗相融合,在聚会过程中,往往也交流了耕种经验,互补长短。同时,宗教符合农民对亲情、正义、公平、公正、同情心、互助感的需求,在讲经布道中,唱圣歌、赞美诗、弹琴等活动也满足了农民对文化知识的渴求。
三、农村宗教应采取的对策
农村宗教的蔓延,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势必会造成农村主流思想阵地的丢失,损害了农村的和谐稳定,进而会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固,各级领导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1.充分认识宗教的性质。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宗教在社会活动中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既不可把他看做洪水猛兽,避之唯恐不及,寄希望于简单一刀切,全面禁止,也不可片面夸大他的积极因素而膜拜顶礼,而是应该充分认识到宗教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己应该带头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知识及政策,力争成为行里人,充分调动宗教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2.依法加强宗教管理。各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宗教问题无处不在,要保护合法的宗教活动,打击非法的宗教活动。对参加宗教活动的党员干部要积极争取,认真教育,对屡教不改者,按组织程序给予严肃处理。加强神职人员管理。坚决遵守上级政策法规规定,坚持持证上岗制,坚持年检制度。通过培训班、读书班、研讨班等形式培养一批年轻爱国爱教爱民的神职人员及管理人员,形成中坚力量,通过他们团结、引导广大信徒群众,遵纪守法,爱国爱教。加强宗教活动的管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定,对那些打着各种幌子散布各种歪理邪说、蛊惑人心、腐蚀人们灵魂、扰乱社会秩序的人员及活动,要坚决打击,对私设的聚会及家庭聚会,要坚决取缔。
3.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组织的重要组织细胞,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形象的缩影,他们对广大农民群众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村委会这一群众自治组织,应还政于民,让群众信得过的正派人当家,党组织给以必要指导。同时,党组织要教育党的基层干部及涉农单位人员,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那些腐败分子,绝不姑息,严加惩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村支部、党员活动室、科技读书室的建设,把送文艺下乡、送科技下乡、送医药下乡落到实处,丰富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群众信赖的“家”,从而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
4.切实关心农民的生活。目前,农村不少地区物质文化生活仍相对贫乏,医药卫生相对落后。党组织应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帮扶工作。关心农村教育,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文化素质。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组建自己的艺术团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开办各种培训班,培养农民的文化生活素养,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培养科学的生活方式。切实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各级领导建立的帮扶村、帮扶户要经常联系,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子女上学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生活困难问题。同时也要帮助其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使广大农民能“有病即治,扛病不多”,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