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细节
2009-07-02舒乙
舒 乙
小苹果
不论是吃自助早餐,还是在商店里购买,柏林的苹果一律都是小而又小,根本不像我们水果摊上卖的那些。我们水果摊上卖的苹果总是又大又漂亮,而且外表越是漂亮价钱越贵。当然,越大越难吃,夸张一点,味同嚼蜡。柏林的小苹果样儿丑,可是好吃,味儿冲。
恍然间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转圆圈的,转着转着就又转回去了。有的水果一开始又小又丑,随着科技的进步,又是化肥,又是农药,甚至还有激素、催肥剂等等,把水果搞得又大又漂亮,表面文章做得足,就是一样不好:十分难吃。想想那些大草莓,外表极其可爱,可吃到嘴里却只有伤心的份儿。
物极必反,德国人终于明白了,于是勇敢地把大苹果坚决地赶出了市场,不再培养这些漂亮货,全部出售天然的小苹果,小而丑,却极好吃。
高抬自行车
到了柏林才知道原来德国是如此尊重自行车,高抬自行车。在美国、英国、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自行车仅仅被当做锻炼身体的工具,德国则不一样,真把它当交通工具,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柏林的地铁和轻轨极为发达,自行车可以推进地铁和轻轨的车厢。车厢的玻璃窗上画有自行车的标志,这种车厢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地方不设座位,专供摆放自行车。到了站,推着自行车出站,不用沿途存车,自行车一用到底。多方便,看着令人眼馋。
柏林的人行道居然分成了3部分,中间一部分一般涂成红色,比较平坦,这是专设的自行车道,相当宽,大概有1.5米左右,其两旁是真正的人行道,各有1米宽,以碎石铺路。我想,这两部分大概并不是特意分成上行下行吧,反正柏林人怎么走的都有。但是,确实很少有人在自行车道上漫步,那是自行车专用道。
在我们这里,有了汽车,人们纷纷舍弃了自行车,连刚毕业的大学生也非贷款买汽车不可,从而导致交通的严重堵塞和空气污染。要命的是,在理念上我们藐视自行车,认为穷人才骑自行车,以为骑自行车很没面子。自行车大国啊,本来有很大的优势,却又走错了一步棋。结果,人家那里,工业非常发达,偏偏走了回头路,把汽车甩了,骑上自行车,而且处处优待它,尊重它,认为很高级,很时尚。
旧火车站的利用
柏林的新火车站可能是世界上最棒的,修得又高又宽又长,绝对立体。柏林总火车站有6层,火车、地铁、轻轨都有,只要是有轨的全交叉在一起,上了这层倒那层,四通八达,极方便。车站里饭馆林立,且价格不比外面贵。这样的火车站就建在市中心,并不搬得老远老远,其优越性不言而喻。
有了新火车站,旧的怎么办?改博物馆。
柏林有一个叫莱比锡的旧火车站,有了新站之后就改成了美术馆,叫当代美术馆,专门展览当代美术师们的先锋作品。展厅又高又大,神气得很,连卸货的站台也改成了展厅,其长足有一里多,高高在上,隔成一间一间,能同时办很多展览。
联想到北京前门旧火车站,地处市中心,设计别致古老,又高又大,改成美术馆是十分恰当的。但早已整体租给了香港商家,为期50年。走进去一看,布置得乱七八糟,基本上是卖服装的。最近偶然在晚上六七点钟路过那里,竟然发现整个商场黑灯瞎火的,早早关门了,太可惜了。
“蛀牙”教堂
柏林市中心有一座叫做记忆教堂的古迹,原来是一座很漂亮很豪华很古老的教堂,被二战的炮火摧毁了一半,残缺得很厉害,整个顶部完全被炸掉。战后,围绕着这座教堂的前景曾经展开过激烈的辩论,是保留还是拆除,一直确定不下来,后来居然决定为此进行全民投票。结果赞成保留的占了多数。于是,政府对它进行了保护和整理。妙就妙在当时确定的维修原则:绝不修理,坏成什么样就让它什么样,不去补,不去涂抹,不去恢复。为了防雨仅仅在炸掉的顶部加盖一个很大的青铜制的顶,外形设计得歪歪扭扭,一边高一边低,像一个残缺不全的笔筒,远远望去,倒是和残破的教堂很匹配。这么个残败的教堂高高地耸立在市中心,远近都能看见,成为了战争的永久记忆,遂获得“蛀牙”的外号。
柏林人对历史采取了一种务实的态度,不绕过去,也不重做,更不掩盖,并尽力想办法面对。
(编辑 牙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