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初探
2009-07-02尹秀云
尹秀云
[摘要]概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涵义及其特点,在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格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健全人格的培养需要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大学生 健全人格 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20105-01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兴隆,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完全人格,男女一也。”[1]可见在任何时代大学生的人格健康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体的顺利成长和成才,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从而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正处于从未成熟状态到成熟状态的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群体会对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再加之生活学习环境的改变对于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考验;另外,高校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与中学时代存在的差异也会使大学生在审视校园与社会的时候产生迷茫和困惑,这些易使大学生产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常见的心理问题笔者总结有:
(1)因环境变异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
(2)恋爱与性方面引起的情感激荡;
(3)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心理恐惧;
(4)追求自我实现与现实相悖产生的心理冲突;
(5)对就业的焦虑;
(6)面对繁华物质世界的失落;
(7)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人格缺失。
二、健全人格的界定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此词的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差异,但综合各家看法,将人格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2]
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方法论不同,所以对于健全人格的理解也各异。在众多的心理学家当中,观点也不一致。比如马斯洛认为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人应该为自我实现的人,而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则认为具有健康健全人格的人最主要的应该是一个成熟的人,我国学者高玉祥认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内部心理和谐发展并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运用到工作和事业上的人等等。各学派的观点虽然不一致,但是问题的聚焦点都涉及到个人的理想、抱负以及要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从而实现自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命运”[3]“人格是决定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的内部机制,是精神健康的基础,也是影响智力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4]所以对大学生完整的人格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三、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在a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笔者认为“意志健全、人格完整”是核心,它直接决定着其它心理健康因素之间的协调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出大学生健全的意志和完整的人格呢?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从孔子“身心修养统一论”的观点可以看到,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首先,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每一次课堂上的机会,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争取在理论上让学生对于健全人格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其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当中得到锻炼。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用人来建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具有极大感召力和感染力的”。这就告诉我们,教师传导的过程,不仅要有言传,而且还要有身教,在大部分的学生心中,教师总会扮演着趋近完美的角色并且时常作为学生心目中的标杆,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争取发挥榜样的作用。以便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和课堂之外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着力抓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
马克思教育学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好的环境不仅能教育人、启迪人,而且能培养人、塑造人。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特别是人格的培养中,构成了“隐性课堂”。一方面校园文化具有隐性教育的特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容易无抵抗地接受外界刺激和信息的影响,所以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具有影响面广、渗透性强、持久性强、吸引力强等特点,学生可以在各类知识性和娱乐性的活动中充分地展现独特的个性、丰富的情感、特殊的情趣、多样的兴趣,有效地挖掘潜能,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我们要着力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三)完善高校心理辅导工作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是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有效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当中,心理咨询室等心理咨询设施建设发展缓慢,有的高校虽然设置相关心理咨询机构,但并未真正地充分发挥其作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不可轻视,应该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引进先进的心理咨询工作方法和手段,及时发现随着环境的改变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趋势,应该做到既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又能保护他们的隐私,让学生乐于接受学校专门心理咨询工作室的辅导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加强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
马歇尔夫(Mamarchev,1981)提出的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5]“朋辈”两个字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朋友”和“同辈”两方面的含义。在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充当“朋友”和“同辈”的人通常和我们自身在生活方式、处事原则以及对于问题的根本看法相趋近,在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认识方面也相一致。在我国高校当中,朋辈群体涉及的人员主要是朋辈辅导员与接受心理辅导的大学生。学校可以通过公开选拔那些对于心理辅导感兴趣的同学,对他们进行关于心理学方面的笔试和面试,然后再择优录取并进行适当的培训,之后便可以组建朋辈辅导员队伍了。这支朋辈辅导员队伍可以对于心理困惑的大学生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目前,在我国高校,这项工作开展得不尽完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很多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的组建工作尚未具规模,更何况朋辈心理辅导。所以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由于朋辈辅导员与接受帮助的学生生活学习环境一致,他们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进行交流,从而使得受助大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诉说困惑,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得的效果和效率要远远超过专业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当然,朋辈心理辅导归根结底还是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它与专业心理咨询工作相比较有自身的优点,也存在着不足。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时候,朋辈心理辅导应该明确职责,要作为专业心理辅导的辅助手段,以正确有效的方式才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五)促进大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所以,我们要努力把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根本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完善学生的人格,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蔡元培曾在《一九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一文中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具备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过得硬的教师队伍,能够有能力、讲方法将学生的潜能、兴趣、爱好和特长等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的人格,加强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学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完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以便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保持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都有出色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
[4]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