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不开就是自闭症吗
2009-07-02郭茅
郭 茅
《为了孩子》专家:您好!
一直以来,儿子的问题让我非常苦恼,他今年5岁了,却未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开口说话。在他2岁时,冒过一次话,后来就一直没说,平时也不爱发音;到3岁时爱玩土面、撕纸;此后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开始发音,喃喃自语,不知说什么,重复一遍又一遍或者唱歌,也是自编的,每次重复都不会错。平时不会叫“爸”“妈”,生气时才会叫“妈”,跟他说话,教他做什么从来不正眼瞅你,像不好意思一样,东张西望躲避你的目光,也像没听见你说什么。但如果是他需要的,你吱一声,他马上会过来等你给他拿。
我们很努力地教他学会了两句话,但他的脑子里像不积攒语言一样,不久就会忘记。我们检查过他的听力和发育,都没问题,有时哪个电视剧播完,接下来是他喜欢的广告,在电视剧片尾曲结束之前一秒,他都会规矩地站在那里焦急地等待;有时正好睡意朦胧,忽听广告来了,马上就会睁开眼睛。还有一点,他平时吃饭,头一口吃哪样菜,就一直吃这一样,别的给他,他也不要。拿支笔在纸上总是爱画画。脾气大、很倔,他发脾气时不理他,他就会拽你的手,甚者用头去碰墙,让你给揉以此来引起你的注意;平时不愿意跟小孩子玩,对小孩子的玩具不是很感兴趣,玩两天就拆了扔掉,但他会对一些不容易引起注意的东西感兴趣,比如:纸盒、土块、石子、木头这一类的东西,每次都是拿起来摔到地上听响声,反反复复的,听够了能弄碎的都弄碎。
请问,以上这些是不是自闭症的特征,我们该从哪里下手引导孩子,才能让他有意愿能跟大人沟通,走向正常发育的轨道。
一个男孩的母亲
家长:您好!
俗话说“贵人语迟”,但5岁口齿仍无法“伶俐”,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单纯性语言障碍、智力障碍或自闭症的可能了。
一、哪些家庭因素令孩子开口较晚?
导致孩子语迟的障碍,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让我们一起看看,哪些家庭因素会导致孩子金口难开呢?
●多语种交叉的家庭。比如有的移民家庭,英语、上海话和普通话同时开讲,就会造成孩子在音节辨别上比一般的孩子困难一些,开口较晚是可能的。
●溺爱的家庭。在某些隔代抚养的家庭中,祖辈对孙辈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孙子一个眼神,奶奶就知道意图何在。“反正不说你们也知道”,渐渐地,孩子开口说话的意愿弱化了。
●缺乏互动的家庭。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寄养在邻居家或者请保姆代管。学习语言是靠模仿的,缺乏模仿的对象和练习的机会,孩子也就无从学会使用语言。
二、孩子是否有自闭倾向?
你的孩子发育和听力都没有问题,如果排除上述家庭因素,剩下一种可能就是儿童孤独症(即自闭症)了。早期识别儿童孤独症并不困难,主要从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来考量。如果父母仔细观察和比较,就会发现孩子的某些发育指标落后于同龄儿童,并伴有一些奇特的行为。从信中的叙述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自闭的表面特征,比如:目光回避、刻板行为、充耳不闻等。
文末附上世界通用的一个自测量表,妈妈不妨给自己的孩子打打分。
三、妈妈怎么做才能帮到孩子?
作为妈妈,初步了解了状况之后,最关心的无非是如何能有效地帮到自己的孩子。尽管非常了解你的迫切心情,但还是想在此刻提醒你,无论使用何种方法,和谐的家庭氛围都是基础,千万不要因为操心孩子,把家庭气氛也搞得过于压抑和冲突。虽然你的孩子是否患上自闭症,还需请当地儿童精神科医生加以鉴定,但你可以尝试以下3个小策略来帮助孩子改善目前的状况:
1.助孩子习惯目光接触
在练习目光接触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狭小空间,让孩子有较多目光接触的机率。
比如,让他站在墙角,然后用一张小桌子或木板顶着两边的墙,轻轻搁在其下巴处,用玩具逗引他的视线。当孩子没有足够空间回避目光的时候,就增加了目光接触的机率。每天坚持玩这样的游戏2至5分钟,一旦目光回避得比之前少了,不要忘记及时奖励他哦。
2.帮孩子区分事物类别
您信中说儿子的“脑子里像不积攒语言一样”,前教后忘。教孩子学语言,如果能像造房子一样先构建一个框架,将一块块“砖”砌起来就会比较容易。所以,妈妈能否尝试着让孩子区分事物的类别,比如水果、蔬菜、玩具、颜色等。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妈妈除了超级耐心之外,还要仔细观察他的喜好,循序渐进地引导才行。
3.有效利用孩子的喜好
有自闭倾向的孩子在认知、沟通、社交等方面的障碍并不完全相同,他们接触世界的方式和我们有很大的区别,但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甚至是过人之处:比如绘画能力、对数字超常的记忆力等。因此,我们必须先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去克服障碍,发展潜能。
如:有的孩子喜欢吃巧克力,可以用五彩的巧克力豆逗引孩子区分各种颜色并大声说出口。又比如:你的孩子特别爱看广告,那么就利用一段广告语或者广告歌作为刺激源,用广告歌唱出广告产品的名称,让孩子跟读。
最后,建议妈妈上网找一些有相同问题的家庭、组织或训练机构,在情感上寻求长期、稳定的支持。
注:“从不”指这种行为从来没有出现过。“偶尔”指这种行为有时候出现但次数不多,一星期只有少数几次。“经常”指这种行为几乎每天出现。
该量表用于孤独症儿童筛查,有14项儿童行为表现组成,每一项按照出现的频率,分为“从不”“偶尔”“经常”三级,分别为0分,1分,2分。
该表灵敏度高,易于发现孤独症,但须排除智力低下、聋哑,最终需专业医师结合病史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