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场
2009-07-01栾雷
栾 雷
摘要边界场是建筑与环境的连接体,边界场在满足人户外生活活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赋予所在的城市环境以特定的情趣和氛围。着重考虑边界场,以边界场构成为起点的开始景观设计,是一种面向建筑和环境,并兼顾建筑和环境两方面的景观设计方法。本文以边界场的构成为研究内容,以实际运用为目的的方法论。文章的立足点和目的都是建筑功能与城市环境的矛盾、内部与外部的矛盾。全文以景观边界场开始围绕建筑功能与城市环境的矛盾,从边界场构成的背景、含义、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边界场对立渗透衔接封闭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
1 景观边界场
“场”本是磁场的意思,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空间也同时存在空间一样,形成场所、路线、领域所统一的一个整体,即这些要素一起构成一个可成为场的东西。“场地”也是指建筑场地及周围的环境将影响建筑物的风格。因而建筑师需全力开发建筑场地的潜能,克服不利的约束,是建筑物内外的环境条件与当地小气候相适宜。
边界场的物质要素由自然环境与城市人为环境共同构成。自然环境包括了自然的阳光、空间、树木、山水等自然条件,是一种生态自然。城市人为环境包括建筑物,工业,运输,服务设施等人工建筑物的总和。从本质上说,建筑内部空间是从总体城市空间中划分出来的特定环境。
2 边界场与建筑、环境的构成方式
景观边界场是建筑与城市环境的连接体,边界场围合形成建筑内部空间,并使之与城市环境分开,同时边界场又联系建筑内部空间和建筑外部环境,使之再度统一。
城市环境与建筑的边界场构成,是与建筑本身的具体要素有关,是与实现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如下一些要素的组合实现边界场的多种形态有关:
(1)通过选址取得景观边界场联系,找出建筑的合适位置,分析基地的内在结构,并将建筑纳入其中。
(2)通过场地地形构成景观边界场关系,边界场包括了构成建筑的每一个面:屋顶、外墙,甚至底面。每一个面或大或小,或开放,或封闭,都会影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3)通过材料构成景观边界场关系,材料表达的精确情感因素暗示了建筑的态度,莱特就非常善于使用各种材料,并将它们在整体中充分地显露,成为人工物与自然之间的有力联系。
(4)通过尺度要素构成景观边界场关系,城市与城市中外部空间的尺度取决于建筑的尺度,它包括人与实体、空间的尺度关系;实体与实体的尺度关系;空间与实体的尺度关系。
(5)通过质感要素构成景观边界场关系,城市空间的质感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空间的界面和底面的质感,另一方面是指空间序列的质感。界面的质感与观察者的距离有关,它涉及选材和具体的处理方式。
(6)通过色彩要素构成景观边界场关系,色彩是用来表现城市空间的性格和环境气氛的重要手段,它能增加空间识别性,起到协调统一的空间效果。
3 边界场的三种形态
边界场构成是通过边界场的形态构成将城市环境的内容组合并建成内向和外向的边界场,其目的在于使建筑功能和城市环境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平衡。这三种形态分为:
(1)内向形态,这种形态是以表现内部功能为目的的,所以,称之为内向形态。内向形态是景观边界场的原生形态,建筑的本意是在于内部使用,而内向形态强调的正是内部的使用和内部的象征意义。而内向形态主要通过两种手法来实现,一是对立的形态,使对立双方大致相当并且突出各自的完整性,如果我们把建筑内部和外部环境当作两个场的话,对立就是使场与场之间的作用暂时平衡的结果。
(2)外向形态——寻求建筑与环境的接近关系,外向形态是指在形态构成上偏重与外部环境特征的边界场形态,外向形态受与环境衔接的扩展力作用而形成,衔接的目的在于环境是人对环境需要的表现,因而外向形态是与内向形态相对立的。应该说,从现代建筑以来,外向形态边界场一直是广为关注的命题。与内在的边界场相反,外向的边界场的形态是自外而内地构成的,前者偏重与建筑的完整性,后者形成城市的完整性。外向边界场主要利用的是渗透的手法,现代派大师的作品中都非常重视建筑与环境的渗透,如在进入住宅区空间之前,有两排并列竹林夹道,加上休闲椅,以及断断续续的景墙上缓缓而下的跌水,形成一条有节奏的边界场入口。
(3)双重场地——对立与渗透两者兼顾。我们在边界场的内涵特征中分析就已经知道,建筑物内外功能要求与城市环境要求的平衡是边界的基本矛盾,并满载建筑与城市这个系统中,人们总希望这对矛盾能够均衡,当建筑功能要求在这个系统中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边界场向外构成平衡,并使建筑功能要求向城市环境渗透。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建筑功能与城市环境并没有这么清晰的倾向。所以兼顾对立和统一,使边界场更加复杂化。
边界场构成的意义在于使景观与环境、建筑两者的矛盾在边界场处得到均衡,这就为边界场开始的建筑设计和城市环境设计奠定了基础。边界场作为建筑与城市两者的结构转换点而存在,这样把建筑向环境设计的高层次上引申,城市环境设计和建筑设计就有了一个新起点,为环境景观的设计展开新的角度和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