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上高血压脑出血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57例
2009-07-01尹航杜彦
尹 航 杜 彦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骨钻孔引流术
【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057-01
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多发于老年人,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由于CT应用于临床,对此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有了显著的提高。我院自2004年至2008年,对57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采用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57例,其中男38例,女19例;年龄37~86岁,平均年龄61.2岁。
1.2临床表现根据我国高血压脑出血分级[1]:I级意识清楚至昏睡,不完全偏瘫,16例:Ⅱ级浅昏迷,有不完全偏瘫23例;Ⅲ级中度昏迷,完全偏瘫18例.瞳孔等大或不等大;Ⅳ级深昏迷.完全偏瘫或呈去大脑强直,双侧瞳孔散大,有明显生命体征改变者,不宜行钻孔引流术,未纳入本组。
1.3CT检查基底节出血50例,皮层下出血7例,按多田氏公式计算[2],出血量28~85mL,平均64mL。出血至手术时间:<6h者16例,6~24h者27例,1~3d者11例,>3d者3例。
1.2手术方式所有病例根据头颅CT立体定位,定位时要准确,注意避开脑内大血管及重要功能区,选择头皮相应位置,利多卡因局麻,作一3cm小切口,用双极电凝电灼头皮止血,乳突拉钩牵开头皮行颅骨钻孔,用骨蜡进行颅骨止血,电凝硬脑膜后,“十”字切开,继续对硬膜及钻孔下皮层进行电凝止血;脑穿针穿中血肿后,血肿腔内留置硅胶引流管一枚(该引流管内径3mm,距引流管内口约1cm管壁上有3个直径为2~2.5mm的侧孔),沿脑穿针方向缓慢放入血肿腔:当引流管进入血肿腔后,有暗红色血液或血性液体流出,这时在引流管外口用注射器进行缓慢抽吸;缝合头皮并固定引流管,引流管外口接无菌引流袋。术后复查CT,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引流管位置,如有血凝块不易抽出,或引流管位置在血肿腔边缘距血肿中心较远时,可根据情况由冲洗管向血肿腔内注入3万单位尿激酶用5ml生理盐水稀释,夹闭引流管2h后开放引流管,可引流出液化的陈旧积血,用同样方法行血肿腔冲洗,每日2~3次。
2结果
所有病人住院均超过24h(本组病人排除放弃治疗、出院后因其它意外死亡以及失去随访的病人),一般术后3~5d可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血肿,然后可拔除引流管,缝合头皮切口。5~6d后拆线。一般住院约15天。术后随防1~3年。根据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功能恢复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I级为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自理;Ⅱ级为部分恢复.生活自理或可独立生活;Ⅲ级为需人帮助,扶拐可走;IV级为卧床,但保持意识;V级为植物生存状态;本组病例恢复至I级者13例(22.8%);Ⅱ级者19例(33.3%);Ⅲ级10例(17.5%):IV级7例(12.3%);V级5例(8.8%);死亡3例(5.3%)。
3讨论
我国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中风病人的21%~48%,死亡率和致残率居各类卒中首位,发病后1个月内病死率高达30%~50%,存活者中超过30%遗留神经功能障碍[3]。内科治疗疗效不佳,开颅血肿清除术虽能彻底清除血肿,但需要全身麻醉,手术创伤大、风险大、费用高、愈后也并不理想。通过本法治疗的本组病例,采用的是局部麻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安全可靠。高龄和一般情况差者均可进行,手术适应证可以适当放宽。病情轻、出血量小(出血部位表浅)者亦可采用此法治疗,可以达到加快血肿清除,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目的。对病情较重和高龄患者,内、外科治疗效果皆差者。应向家属讲明病情,争取早期手术,有时会产生不错的效果。术中应注意:①头皮、硬膜及钻孔下皮层血管进行电灼止血,也可用骨蜡进行颅骨止血,避免头皮、硬膜及皮层血管的损伤出血严防术后硬膜下/外血肿及脑内血肿的发生。②因引流管质地相对较软,且前端圆钝,一般不会损伤脑白质内血管而引起出血,但操作注意要轻柔。③术中抽吸血肿腔,当有负压感时,不可再强行抽吸。一般一次性抽吸计算量的1/3~2/3即可,以防再出血。在手术时机的选择方面:由于高血压脑出血发生后2~3h血肿形成后一般不再增大,并且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腔压力比整个颅内压力高,其血肿周围脑损害重于高颅压所造成的全脑损害,并且脑出血发病6h后周围脑组织出现海绵状变性坏死、出血等继发损害等。所以有人主张6h内清除血肿是防止或减轻继发性神经细胞损害的最佳时间点。但也有研究表明,症状出现4h内手术清除血肿,止血困难,易复发出血。
我们认为以发病后7~24h为宜。早期清除血肿能减少对周围脑组织压迫,避免脑水肿、脑疝形成及丘脑下部损害出现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但对于出血量大、病情危重、具有脑疝先兆或已出现脑疝的患者,不必过分顾及手术时间,只要条件许可,应立即手术。
参考文献
[1]马廉亭.实用神经外科手册[M].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715-716.
[2]吴恩惠.头颅CT诊断学[M].第2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
[3]吴桂贤,吴兆苏,何炳林,等.我国l6省市脑卒中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医学杂志,1994,5:281-283,325.
(收稿日期:2009.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