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药与中药的差异
2009-07-01曾武城彭金香蹇强
曾武城 彭金香 蹇 强
【摘要】本文将苗药的基本理论(药物命名、药物性能、药物分类)和应用特色(采集与炮制加工、剂型、药物用量、配伍禁忌、组方差异)与中药进行比较,经系统分析,两个传统药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希望本文能为扩大新药源,促进苗药的开发与利用提供重要信息。
【关键词】苗药;中药;基本理论;差异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017-01
1基本理论
1.1药物命名苗药对药物命名的一般规律为:多以Ghab或Ghob、Gab、Jab为第一音节命名的苗药较为常见,如Ghab Jonxdet hlod(嘎龚豆梭,贵州黔东南),即苗药苦竹叶;Ghob reibbid deud mel(阿锐毕多埋,贵州松桃),即苗药水黄连;Gabndruk(嘎都,贵州毕节),即苗药花脸七;Jab bik lik jib(加比利吉,贵州黔东南),即苗药八爪金龙。其它类苗药也有第一个代表类别的词素,如昆虫类Ginb(菌,贵州松桃)、Gangb(岗,贵州毕节及黔东南)等。第二、三个词素是每一种苗药的动、植物名或特征。如水朝阳花Ab bangx zhok qiand(阿榜作干,贵州大方)、zhokqiand的意泽是生长于水旁,表示水朝阳花是一种生长于水旁的花类苗药;苦金盆Roub ghakcuk(茹嘎处,贵州大方)、ghakcuk的意泽是似洋芋(马铃薯),表示苦金盆是一种具有似马铃薯形状的草类苗药。此外苗医对苗药的命名还因感性认识、方言、土语及用药部位的不同而异。
1.2药物药性苗药药性体现在"五经"、"五性"、"热药冷药"、"七味"上,五经即冷经、热经、半边经、快经、慢经.其归经原则:将味甜、麻、辣、香的苗药属热性,归冷经,其中味香、辣的苗药,同时又归快经(包含哑经)、半边经;凡味酸、苦、涩的苗药属冷性,归热经。五性即水性、土性、岩性、矿性、动性.如将水三七、水石莲等水生植物药,归为水性苗药;蛇莲、血莲等土生植物药,归为土性苗药;千年伞、岩血藤竿岩生植物药,归为岩性药等。热药冷药即将所有的药物都按其各自的特性分别归为热药和冷药两大类,这与中药里的四气(寒、热、温、凉)相似。七味即酸、甜、辣、麻、涩、辛、淡,凡味酸、苦、涩的苗药属冷药;凡味甜、麻、香、辣的药属热药。而中药则有辛、甘(淡)、酸、苦、咸“五味”,凡味辛、甘(淡)属阳;凡味酸(涩)、苦、咸属阴;二者相近。由于各自的认识和理论指导不同,从而导致苗医对苗药的药性认识与中药有差异,这正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不断发掘、归纳、总结的丰硕成果,为指导苗医临床科学用药提供理论指导,这是苗药其鲜明独特之处。
1.3药物分类苗药的分类特色表现为:按其性味分为热药和冷药.按其功效分为:清、消、汗、吐、下、补六大类,其中补类药物又分为热补、清补、温补。可见,由于各种原因,不同地区对药物的分类不尽相同,其分类并没有统一标准。随着苗医的发展,现代临床应用和研究的加深,可在苗医理论的指导下按其功效将苗药分为治毒药、通散药、健胃帮交环药、补体药、治伤药等。每类药又可根据药物的性质、特点及作用方式不同分为若干型。而中药则将药物按其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益药、攻毒杀虫药等。可见苗药的分类方法在很多方面与中药相同,其不同之处是苗药在其理论影响下、苗医在长期临床应用中对苗药功效认识不断加深,从而形成特色分类方法。
2药物应用
2.1采集与炮制加工苗药采集有春夏秋冬之分,部分苗族地区非常注重用药的时辰和季节,一般在春夏采花,秋冬采根。如苗族歌谣曰:“春用尖叶夏花枝、秋采根茎冬挖蔸、乔木多取茎皮果、灌木适可用全株、鲜花植物取花朵、草木滕木全草收、须根植物地上采、块根植物用根头”。而中药根、根茎类及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叶类一般在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等。二者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前者强调采药的季节性,后者注重药用部位及有效成分的动态含量。苗药的加工炮制较简单,少用辅料,并主要为治疗需要或去毒减毒而进行适当的加工炮制,主要方法有晾干、开水烫淋、蒸熟暴晒、火燎法、夜露法、尿渍法、酒制法、醋制法、火烤法、石灰水浸渍法等。中药炮制方法有修治(纯制、粉针、切制),水制(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火制(炒、炙、烫、椴、煨),水火共制(煮、蒸、炖淬),制霜、发酵、精致等。二者炮制方法差别较大,前者主要以晾干为主,保存药性。而后者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以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势、改变药用部位、调剂及洁净药物目的。
2.2剂型苗药的传统剂型较为简单,以汤、酒、丸、散为多见,随着苗药新产品开发的深入,许多现代剂型已经引入苗药的开发之中。如气雾剂(如开喉箭气雾剂),口含片(如草玉梅含片),滴丸剂(如咽立爽滴丸),栓剂(如消痔栓),乳剂(如透骨香按摩乳),涂膜剂(如祛风止痛涂膜剂),巴布剂(如平喘止咳贴)等。二者剂型基本相同,但苗药还有富于苗族特色的糖浆剂(系苗医常用的一种古老而特殊的剂型,其由多种止痛、祛风、消肿等功效的苗药加工制成稠膏,配合针刺法治疗风湿等疾患)。另外,将苗药与猪脚同炖服、与蛋同煮服,苗药用水、酒或醋磨汁等用法。
2.3药物用量苗药的剂量在各苗族地区不尽相同,多凭苗医根据病情与其用药经验“随手抓”,不精确称量,有的苗医以“大人用量以五指抓,小孩用量以三指抓”为原则,至于毒性苗药的用量,则用与病人一节中指等长的量,还有将苗药在粗碗中磨数圈,取汁的方法来控制用量。
2.4配伍禁忌苗药非常注意配伍禁忌,如:贵州黔东南黔西北等地区有“二十九畏毒反歌”(如“石苇不合铧头草,内服外用非寻常,蜈蚣怕和地风虫,诸蛇休见灶马子”)及“孕期禁忌歌”等传世[5]。除此之外苗医还非常注重服药禁服酸汤。而中药使用也有其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和“十九畏”[6]。二者都有其自身的配伍禁忌,品种基本不同,可能由于民族药物种类、民族风俗、疾病类型及用药习惯的不同,导致药物配伍禁忌不同。
2.5组方苗医组方以单方治病为主,并用复方,单方主要是对症下药“一方一病”,“一方一药”,复方由主药和子药组成。主药称为“母药”,呼之为“阿奶嘎”或“阿朋”,子药又称副药或辅药。“母药”是根据主要症状所用苗药和苗学功效而确定的,“子药”是根据次要症状所用苗药或协助增强主药功效而确定的。而中药的立方原则是“君臣佐使”,具体配伍方法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由于受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说法上存在着差异,但其本质上都是让药物发挥更好的疗效。
(收稿日期:200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