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银行业信贷结构与风险
2009-07-01吴小玲
吴小玲
2009年银行业主营策略——“以量补价”
在当前国家保增长的基调下,各类经济刺激政策带来基建相关行业较为强劲的贷款需求,加上银行自身的利润压力,构成银行业2009年采取“以量补价”经营策略的主要动力。预计2009年银行业新增贷款总额将达到7万亿元。另外,由于前期监管当局调整了我国银行业并购贷款政策,这将增多银行拓展并购贷款、过桥贷款等业务的机会。
2009年1~3月份4.58万亿的天量信贷,源自多重原因:首先,信贷额度限制的取消,使得原先受抑制的融资需求得以释放,包括原来因信贷限制而借助理财产品的融资需求开始转向选择传统的信贷融资方式。据媒体报导,2009年1月银行信贷类和票据类理财产品发行量骤降,共发行79款,仅略高于2008年12月份发行量的1/3。其次,银行历年“早投放、早收益”的经营模式。再次,当前特殊的经济环境下,政府相关项目被视为风险度较低的优质业务,出于为完成全年任务并尽可能使得贷款风险可控的目的,各家银行从年初便加大力度对政府相关项目的抢夺。最后,可能存在部分贷款是发放给经营压力较大的存量贷款客户,以避免不良贷款的大幅出现。图1展示了2005~2008年月新增贷款投放情况。
新增信贷结构合理化预示经济回暖
2009年3月份金融数据显示,低收益率的票据融资类贷款占比显著下降,而较高收益率的一般性贷款占比则出现明显提升。相对低风险类居民贷款亦开始复苏,非居民户贷款新增占比略有下降但仍为当月贷款新增的主要力量。如表1所示,票据融资类占比出现显著下降,而一般性贷款出现了明显增长,其中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新增占比分别提升至25.03%和41.76%。居民户贷款新增占比大幅提升至13.6%,短期贷款及以住房按揭为主的中长期贷款皆出现明显反弹。
如剔除票据融资类,与实体经济更为相关的一般性贷款在2009年第一季度的新增量实际为2.65万亿元左右(占新增比重约为58%),而且该部分贷款主要投向政府相关的项目(中长期贷款合计占比约为37%),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推断,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的惜贷心态并未改变。据了解,许多政府主导项目仍处于立项阶段,预计较高的贷款增长仍能持续至第二季度甚至第三季度,全年贷款增长将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未来如政府相关项目告一段落,银行信贷增长更多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复苏情况。政府类项目能否带动私人部门投资决定着“以量补价”策略的效益性及可持续性。图2(上页)、图3分别反映2007~2009年度各月非居民户一般性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情况。
2009年1月至2月期间新发放贷款可能大部分以存款形式滞留于银行体系,但2009年3月份天量新增贷款对实体经济的提振作用明显。一般情况下贷款发放后资金有几种去向: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或具体项目,存放在企业存款账户,用于做其他投资(但原则上都是要求贷款仅能用于约定的用途)。前两类将会使得资金体现在M1或企业的定期存款中。从2009年1月份数据来看,当月新发放1.62万亿元贷款,M1绝对额环比较2008年末下降1010亿元而企业存款也仅仅增加759亿元,显示了实体经济的活跃度相当低迷。再从2009年2月份数据来看,由于M1较2009年1月末仅上升了1293亿元,企业存款增加9954亿元,估计2009年2月份新增贷款可能有大部分以企业定期存款的形式滞留于银行体系中(图4)。为减轻春节因素的干扰作用,笔者分别对2009年第一季度、2009年1~2月、2009年3月等时间段的货币数据进行研究(下页表2、图5)。结果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的实体经济活动与2008年、2007年相比皆为低迷(体现在M1的季度同比增速明显放缓),但2009年3月份的实体经济活跃度较2009年1~2月则出现了回暖,2009年3月M1同比增速较2009年1~2月合计M1的同比增速提升了近8.28个百分点。
依据相关数据的研究,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认为,宏观经济已经初现春意,我国经济有望在2009年第一季度探出年内的底部,而后逐季回升的态势将渐趋明朗。2009年前2个月工业经济和进出口数据加速探底的同时,也隐含着诸多先行指标复苏的迹象。宏观景气先行指数小幅回升,PMI指数强劲反弹,发电量跌幅收窄,而房地产、汽车等先导性行业景气初步回升。外围经济方面,LEI、PMI、消费者信心指数、零售、新屋开工数等指标回暖支持美国经济2009年第三季度后筑底回升的可能。笔者预计200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速将分别在6.5%、7.5%、9.0%左右。银行业景气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呈正相关,并略微滞后于经济周期,当经济进入复苏阶段后,银行业景气度开始回升但速度较为缓慢。
银行资产收益率下行压力凸显
在保增长基调下,2008年以来货币政策变动以及房贷政策调整后的综合效应,给银行资产收益率形成较大的下行压力。首先,在多次降息不仅使得存贷款利差缩窄还使得债券市场收益率下降。其次,宽松货币政策及居民存款回流等因素使得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十分充足,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企业(尤其是优质企业或目标企业)信贷需求不振而其他资金运用渠道有限的情况下,致使银行的资产配置能力面临较大挑战。另外,前期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存款定期化趋势依然非常明显。虽多次降息后存款利率已有所下降,但综合负债成本率变动对息差的正面贡献有限。
虽然2009年第一季度的信贷规模增长迅猛,但低收益类票据融资资产占新增贷款的比重达32.31%(表3),主要是由于存贷差不断攀升(上页图6)而当前宏观环境下资金运用渠道的有限,致使银行不得不选择此种资产配置策略。而且,2008年下半年大幅降息的累计效应、按揭新政策执行七折基准利率,以及信贷需求不振且前期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政府类贷款致使银行贷款议价能力下降(图7),再加上当前流动性充裕的环境也使得市场利率具有下行压力(图8),上述几项负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银行业资产收益率下行压力加大。
预计近期降息和下调存款准备金的可能性下降。前期央行行长周小川及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的多次讲话中暗示了近期降息可能性并不大。2009年前三个月的信贷高增长减少了市场对央行降息的预期,且前期公布的货币报告中亦将我国多个期限利率水平与美国类似期限利率比较后得出结论:我国并不存在大幅降息的空间。预计央行近期下调存款准备金的可能性也不大,主要基于以下二点:第一,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已非常充裕。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大幅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及连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率大幅上升。第二,央行一改2008年下半年以来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的政策,于2009年2月累计发行达1400亿元的3月期央票,一定程度上透露了管理层希望适当控制流动性的意图。
银行业息差压力或许更多来自监管层未来可能会放宽贷款利率下限的规定。自2008年末开始,“增强贷款利率下浮的弹性”相关论题多次出现在“国三十条”及高层讲话中。市场亦传言监管机构正在研究放开公司贷款利率下限,该政策一旦出台,将进一步增大银行的息差缩窄压力。经济下行时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消化不良资产能力将产生负面影响,故而央行出台此项政策的具体时间将取决于未来经济状况的变动,以及决策层对金融体系风险和实体经济利益间均衡点的抉择。
2009年银行业信用成本压力减轻
由于信贷规模的大幅增长和新信贷监管政策的调整对不良贷款率具有摊薄分母和技术调整分子等作用,而且贷款重组可在技术上推迟不良贷款的暴露时间,故预计未来虽然不良贷款余额会增加,但不良贷款率恶化的可能性很小,反映在银行账面上的资产质量仍将保持稳定。
据了解,银监会为防范金融风险,要求银行提高拨备覆盖率及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其中对中小银行的不良拨备覆盖率可能增加至150%以上,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可能由8%提升至10%。例如深发展公布的2008年年报,该行净利润同比下降77%,主要是由于该行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在2008年第四季度增大了拨备和核销的力度。预计多家银行都会为达到监管要求或是出于主动增加风险缓冲能力而在2008年底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另外,核销相关政策已有松动,虽然核销对象仍要符合财政部的相关规定,但在程序上不再如以往那样须先报财政部批准后才能核销,而是可由已获财政部授权的董事会批准,核销后再报备财政部。预计核销程序的松动将使得多家银行在2008年底加大核销力度,有利于在经营形势严峻的2009年轻装上阵。较为充足的拨备覆盖率将有助于降低银行业2009年的信用成本压力。图9反映多家上市银行的拨备情况。
谨防银行业未来风险
资产质量虽无近忧但有远虑
2009年前三个月银行在逆周期投放了大量贷款,资产质量虽无近忧但有远虑。一般来说,新增贷款的风险暴露要延续一二年,具体取决于贷款期限和各行的信贷政策。
监管当局“由侧重风险控制转向支持经济增长”的态度转变信号明显。中国银监会前期印发了《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本着“保增长促信贷”的目的,从十个方面对有关信贷监管规定和要求做出调整。如果未来经济形势下行超于预期,不排除决策层后续可能会通过“最低信贷限额”、窗口指导方式、进一步放松信贷风控标准及资本金要求,来刺激银行增大信贷投放规模。
逆周期大量投放信贷使得资产质量长期风险加大。前期的信贷井喷,部分是由于银行响应了决策层的号召,部分是出自银行自身“以量补价”经营策略的需要。虽然仍有部分银行仍坚持“长期发展战略”,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前,并不倾向在逆周期激进发放信贷。但如果未来行政干预度超越商业银行自主经营的意志,逆周期时大量投放信贷,将进一步增大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如果经济未如预期出现好转,而是走向相反方向,银行业长期资产质量则让人堪忧。
政府类项目的风险亦应引起关注。回顾1998年的经济低谷期,银行信贷质量恶化情况很严重,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政策性原因导致。当前环境下,政府项目成为银行业的信贷投放宠儿,但是同时应看到这将隐含信贷行业集中风险以及信用风险,银行对政府项目的风险控制能力将影响其未来的信贷质量。
海外市场的后期演变亦是风险源之一
如果金融危机蔓延持续,或是形成第二波金融危机。首先,将使得持有海外投资敞口的中资银行面临的风险加大,拨备支出的增加或是损失的形成,对其业绩增长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中资银行的海外战略投资者可能因此遭受资金问题而进行减持,将对股价形成下行压力,还可能对部分中资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和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作者单位:长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