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中心:上海在新起点上向国家战略目标冲刺

2009-07-01吴明华

航海 2009年3期
关键词:国际航运金融中心航运

吴明华

上海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上海将在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企盼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曾经是远东第一大都市的上海,从自身的战略发展方位提出建设“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大决策;1996年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上海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重点研究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相关问题,再次提出“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积极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十数年间,上海取得了十分可观的进展:一是在面积达1.7平方公里的小陆家嘴地区建设、形成了中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吸纳了平均每平方公里达数百亿美元的外资银行资产,堪为目前中国资本密集度最高的地区。这里还拥有中国内地最大的同业拆借市场、外汇交易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证券市场。如今,上海商品期货市场、黄金市场等也已成为全国的交易中心。二是以洋山深水港的建成为标志,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从1996年前的152.6万标准箱,上升到2008年的2800.6万标准箱,13年里足足翻了18倍。在不断赶超鹿特丹、新加坡、香港等世界大港的进程中,上海港已连续数年保持全球第一大货运港的地位,同时跃为世界第二大集装箱港。

从现实比照看,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在上海已具雏形,是上海实施国家战略交出的第一份颇具亮点的答卷。但“四个中心”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加快推进意味着需要向新的更高层面爬坡。一方面,在现实推进中,随着对“四个中心”认知的逐步深化、升华,需要更为明晰的前行路径;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结构、发展方式面临转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初步完成硬件上的架构后,遭遇的发展瓶颈和矛盾愈益凸显。其中既有集疏运体系等硬件方面的缺陷形成了制约,更有包括航运金融等现代航运服务上的软肋,解决前行路上的困难,既需要宏观政策,也亟须在微观思路与决策上调整与突破。

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认为,在这一轮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上海的出路就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经济,这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最重要的内容,而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一个就必须发展金融业”。从经济学角度观察,现代经济中“金融中心”指挥、引导、服务实体经济;航运中心则既是贸易中心的基础,又是拉动金融服务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组成经济中心的必然要素。有关专家认为,将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放在“四个中心” 建设的首要位置,不是上海不再建设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了,而是强调和突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性。

期盼突破与创新成为近年来包括上海港航业等有关各方的普遍心态。2006年,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时,上海再次明确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心,提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2007年以来,在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引发的金融危机冲击下,上海工业生产、外贸进出口、财税收入等经济指标持续下滑,与此同时,上海港口和航运业也出现多年未见的负增长。去年,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中心地带”,一度出现了土地空置、开工延缓、项目停建等现象,更有企业对落户项目采取边建设、边观望等待的态度。

上海市市长韩正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上海经济面临自身转型的巨大压力,要以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抓手,实现新的突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东方国际物流集团总经理杨根认为,没有新的突破,没有加快推进的决心和力度,就难以完成转折与转型。

因此,无论是应对危机还是产业转型,都催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程提速。

突破

从《意见》获批的七项18条内容看,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着力建立和形成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人力资源体系和金融发展环境;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着力在五大方面实现突破,首先,要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港口格局,增强港口综合竞争能力;其次,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增加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船舶技术等各类航运服务机构,拓展航运服务产业链;第三,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研究实施起运港退税政策,更好地发挥洋山保税港区的功能;第四,发展现代航运支撑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高端服务,探索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提供融资服务;第五,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为邮轮航线经营人开展业务提供便利的经营环境。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所所长杨建文认为,金融危机会带来国际金融秩序调整,这是中国的机会,也是上海的机会。他直言:“《意见》获批的政策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人民币结算中心试点。当然,除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同样重要。”因此,无论事涉国际金融中心抑或国际航运中心,其本身表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仅进一步明确为国家战略定位,同时,也可视为这是从国家层面进行的一次重要动员和决策部署。

据了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意见》,国家各部门和上海市政府进一步细化“两个中心”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很快出台实施。同时,在国家发改委牵头下,已成立了一个有各个相关部委参与的协调小组,就建立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做出明确部署。应该说,在国家层面为加快推进“两个中心”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还是首次。

起点

上海又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 “而今迈步从头越” 更加引人注目。

近代以来,上海曾是远东金融中心,同时还是繁荣一时的“万国码头”。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外向度快速提升,中国在世界生产体系分工中的地位愈益凸显。上海地处中国经济和贸易最发达的长三角中心,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其中上海地区外贸货物99%经由上海港进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腹地通过上海港进出口的货物量,约占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的三分之二。

有关专家表示,倾情倾力打造上海“两个中心”,实际上是国内外两大市场力量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江苏省发改委区域经济处处长陆健康认为,建设“两个中心”,不仅是上海的利好,更是整个长三角区域的重大利好,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将极大带动长三角区域的江海联动,助建“T”字形生产力布局。而从世界著名的五大国际航运中心看,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香港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这些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相伴而生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金融中心发展助推航运中心的形成,航运中心发展则离不开金融中心的支持。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贸易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建设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在确定的上述蓝图中,起点与目标均显现其不同的基本特质。对此,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程世东认为,上海港的性质类似于鹿特丹港,属于腹地港口。因为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从货运需求上看,上海有很强的产业优势。加上大量的航商在上海集聚,可以促进枢纽港的形成和上下游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就国际航运中心而言,根据《意见》,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正是源于上海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实际,同时借鉴世界各大航运中心的发展经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起点相对更高,眼光放得更远。

从路线图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主要有三大指向:第一,建设并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东北亚国际枢纽港;第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上海航空门户复合枢纽和亚太地区核心枢纽,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第三,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上述三大目标指向清晰地表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在起点与重心上实现了实质意义的转变。对此,上海国航办主任许培星认为,国务院通过的《意见》意味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对吞吐量的追求到对航运服务体系中心定位的一个重要转变。

路径

从已经设计的路线图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路径将主要从“攻克软肋”、“强化优势”和“探索创新”三大重点展开。

攻克两大软肋

软肋一:集疏运体系。资料显示,目前上海港集疏运体系中,公路运输比例过大,水路运输比重偏小,铁路运输太少,航空和管道运输尚未启动。在公路、水路、铁路三种运输方式上,洋山港的的比重分别是67.4%、32.2%和0.4%。在上海港货源逐步由长三角向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条件下,集疏运系统严重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港口发展的第一大软肋。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的要求,加快洋山深水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推进内行航道、铁路和空港设施建设,优化运输资源配置,适当增加高速公路通道,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提高铁水联运比例,将是克服第一个软肋的重要路径。据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预计,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形成以水路集疏运为主体、公路集疏运为辅助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水路集疏运系统所占比例将达60%。

软肋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在包括金融保险、贸易通关、船舶经纪、理赔担保、航运融资、海事商检、海关监管、法律仲裁等8个方面的航运服务体系中,目前除了船代、货代等附加值较低的下游产业链,航运金融服务等尚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以船舶融资为例,在全球船舶贷款规模约3 000亿美元、全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及债券融资规模约150亿美元面前,上海涉足极少,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足1%。

对此,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体系,尽快实现重大突破,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的主攻方向。《意见》对完善航运服务规划布局作出了部署。据了解,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形成四大主体功能区,其主要是:北外滩将以船舶注册与买卖、航运交易、海事保险、航运组织与咨询等构成航运服务集聚区;陆家嘴将以海运金融服务产业、海事法律服务产业、海事研发与科技服务产业、海事教育与培训产业、海事中介组织等构成航运金融集聚区;临港新城将现代装备制造业、空运、铁路、高速公路、内河航运和海运等构成航运物流区;外高桥将以空运、公路、内河航运和海运、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等构成保税物流园区。

强化综合优势

上海靠近国际主航线的区位优势,以及工业基础、人才资源、商务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建设“两个中心”的最大强项。交通运输部水运司一位官员日前表示:“从目前看,上海作为航运中心有几大优势:一是上海经济总量很大,贸易较发达,港口吞吐量大,货物服务需求方面有比较优势;二是上海有人才优势;三是全球大型船商都在上海设立经营性机构,使其成为航运企业的集聚地;四是上海要建设金融中心,对航运中心将有很强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夯实并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业和航运业,以及其他各项服务业,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地区金融、贸易、信息、人才等资源优势集聚,促进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同时有利于上海充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各省区市的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增强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优势带来更重要的效应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与亚太区域的釜山、神户、香港和新加坡等港口竞争中,占据全球贸易中转中心的有利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探索创新之策

开放第二船籍,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以及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等,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先行先试”、实现重大突破的探索路径。

所谓第二船籍登记制度,是指在不改变原有的传统船舶登记制度的前提下,通过采取优惠的船舶登记制度,在税制等方面提供类似方便旗船的优惠,吸引海外籍的本国船舶和外国船舶在本国注册。2009年1月1日,上海开展“第二船籍”小范围试点,对中资“方便旗”船实行特案减免税政策,这项政策将为“第二船籍”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副主任真虹认为,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主要精神是将没有实施过的政策,可以放在这一试验区先行先试,这对上海建设航运中心来说是个机会。但即便建设这样的试验区,它的政策也不会一步到位的,而是要随着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不断往这篮子里放新政策。这当然需要我们去争取,但必须先要有这个篮子,这是很重要的。

启运港退税是指国内货物只要确认开始发往洋山港,即被视同出口并办理退税。对于研究实施这项新政,众多货主和客户企盼了许久。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有利于吸引国内更多港口的出口货物运往洋山港后再出口,而这在金融危机影响上海港腹地长三角出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真虹则认为,启运港退税政策确实可以增加上海港的中转量。

积极探索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方式为港航企业提供融资渠道,改变我国船舶融资租赁主要依靠银行单一方式,不仅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将为发展航运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创造更多机会。

期待

犹如寒冬里的一把火,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意见》很快将暖意传遍了上海,更极大地提振了尚处低迷的中国港航业。上海社会科学院海商法海洋法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年说:“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对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是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决定。” 今年第一季度,受外贸出口萎缩的影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3个月下滑,拥有十数条国际集装箱干线的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出现了30年未见的负增长。有效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构建强大、高效的金融、航运体系,形成金融、航运对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持,已经成为当下的共识。

据了解,不少中外航运企业已受此利好鼓舞,积极行动起来,抓住机遇,主动出击。与受利好消息影响、近期上港集团、申华控股等上海板块在股市快速拉升具有相似表现的是,东方金发、中外运等一批临港工程项目先后纷纷启动或重新开工建设。

总部设在上海的中海集团,已经敏锐地捕捉到未来在上海的发展空间。近日,李绍德总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建设,既是我们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他表示,中海集团将加大对上海集装箱枢纽港建设的资源和资金投入,完善国际航线网络覆盖面,支持上海港发展集装箱水水中转和内贸箱业务;推进船队结构转型,更加适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需要;同时在船舶登记注册方面更多地选择上海;借政府扶持先进制造业的政策东风,加快修造船等产业的发展;积极与有关方面探讨设立航运产业基金,设立船舶保险公司等,推动船舶融资、海上保险业务、航运资金结算等航运金融业务发展。

中远集运总经理孙家康认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他看来,面对市场需求,德国、新加坡、韩国等新兴航运强国均在积极探索船舶融资租赁的新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在这些方面也应取得重大突破。据了解,中远集运将在上海逐步建立集装箱运输经营的全球IT支持中心、全球单证中心、全球培训中心,尽可能将资源集中在上海。

谈到对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期待时,李小年表示相信,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兼采伦敦、香港、鹿特丹、新加坡等国际航运中心之长,不仅成为航运产业集聚地,还将成为现代国际航运服务中心。他分析认为,香港的航运服务业已经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船运辅助服务发展到今天的知识型航运服务,高度发达的金融服务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航运是资本密集的行业,要蓬勃发展,就必须有充裕的财力支持。香港的金融体系自由开放和法律制度健全完善,已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船舶融资中心。

两个中心,两轮驱动,交融共进。有关专家表示,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力等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进而带动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与此同时,还带动融资、结算、汇兑、保险、航运金融衍生品等金融产品及金融创新活动,通过上述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的累积、提高,促进国际间资本、资金等合理有序流动,最终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金融中心航运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
亚洲区域内集装箱运输贸易展望
金融中心形成机理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