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状况调查
2009-07-01辛宏伟
辛宏伟
【摘要】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西北地区农村家庭3岁以下婴幼儿的教养质量值得关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法和观察法对当前西北地区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既有一定的优势更有许多不利因素,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是西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盲点”。
【关键词】西北地区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观念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91-04
一、问题的提出
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据统计,我国0~3岁婴幼儿中有80%处于散居状态。〔1〕而在西北地区农村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几乎没有进入早期教育机构,基本上是在家庭里生活和成长的。本研究通过呈现甘肃省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的现状讨论西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问题。
二、概念界定
目前,国内学者对教养方式的用词并不统一,有的学者使用“抚养方式” 〔2〕“养育方式”〔3〕,有的学者用“教育方式”〔4〕,我国学者缪小春在其英文译著《儿童发展与个性》中使用的是“父母教养”的说法。研究者认为家庭教养既有抚养之意,又兼具教育职能,抚养方式与教育方式对儿童的关注点不同,前者侧重对儿童的生理保育,后者侧重对儿童的价值观念、态度体系和社会规范等传递与教导。因此,家庭教养包括向孩子提供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保障(生理的)和信息保障(心理和社会的)两个方面。“养”是“教”的基础,“教”是“养”的目标、导向。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二者的作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法、观察法。本次调查在甘肃省靖远县、平凉市、陇西县、定西县、张掖市等地农村开展,共发放《农村婴幼儿家庭教养状况问卷》300份,回收276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作为研究主体,随机抽取三个乡(镇)的15个村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根据质的研究“就某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5〕抽取那些能够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或事(Pattern,1992)”〔6〕的抽样原则,选取其中的一个村(H村)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研究者在该村生活了一段时间,采用自编访谈提纲,对29位祖辈家长和父辈家长进行了访谈。祖辈家长共10位(4男6女)分别记为GF1-GF4、GM1-GM6,父辈家长共19人(5男14女),分别记为F1-F5、M1-M14。
四、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优势
1.0~3岁婴幼儿成长的环境资源优势
(1)家庭结构有利于提高0~3岁婴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核心家庭是指由父辈家长和孩子两代人所构成的家庭,复合家庭主要是指由祖辈家长、父辈家长和孩子等三代或三代以上人所构建的家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0~3岁婴幼儿生活的家庭以复合家庭为主(占74.0%),核心家庭为辅(占26.0%)。复合家庭与核心家庭相比,家庭人际关系更为复杂,在日常生活中参与教养0~3岁孩子的家庭成员也更多。访谈中M8说:“娃儿一般都是谁回来谁抱,从一个人手里到另一个人手里。”
复合家庭结构对于0~3岁婴幼儿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能力的增强和社会化进程的加速都具有积极意义。
(2)农村有较适合0~3岁婴幼儿游戏的同伴群体和活动场地资源
在H村,家长们几乎一年四季都忙于生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很少,但同伴交往为孩子提供了丰富而又自主的交往空间。村里大多数0~3岁的孩子都由祖辈家长照看,在孩子不会走路时,他们常常抱着孩子到村里与其他孩子“舞耍”(玩)。在村里,孩子们拥有充足的游戏活动场地,家家户户的庭院面积都很大,村里的巷道以及田间地头都是孩子游戏活动的场所。访谈中GM2说:“把娃儿抱上,在路上转个、浪个(逛),邻居有娃娃就和别人玩。”GF3也说:“平时都领着娃儿跟外面的小娃娃舞耍(玩)。”
在H村,村民居住比较集中,村里有大量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交往拓展了0~3岁婴幼儿社会交往的空间和层次,能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要,为他们掌握复杂的社交策略,形成善于交往、乐于合作等优良社会性品质创造了有利条件。哈特普对学前儿童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积极社会交往的研究表明:年幼儿童与年长儿童都能在跨年龄情景中调整自我行为,两者交往策略与同龄伙伴交往策略有所不同。〔7〕在我国,城市幼儿园一般都是按年龄段分班的,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居住条件的限制(大多为楼房),孩子缺少与异龄伙伴交往的机会。与之相比,农村不同年龄层次孩子之间共同游戏与交往的机会较多,即使0~3岁婴幼儿也有许多与异龄伙伴交往的机会。
2.从0~3岁婴幼儿发展情况看,孩子的自主性程度相对较高
一般来讲,与城里0~3岁的孩子相比,农村孩子在卫生条件、营养状况、教育环境等方面要差很多,但是,农村孩子也有城市孩子所不及的方面。笔者观察发现,在H村,孩子2岁以后,父辈家长们就让孩子自己出去玩或者由祖辈家长带出去玩。成人较少干预孩子的活动,这给了孩子极大的自由和自主。在大量没有成人干预的独立活动中,孩子的独立性和探索精神大大加强。大量的户外活动也使孩子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农村宽松的成长环境中,幼儿容易保持愉快的心情。
3.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乡土生活是0~3岁婴幼儿学习的天然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大自然是思想的“活的源泉”,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不仅为孩子提供成长必需的营养,也为孩子提供了天然的学习课堂。在H村,家家有菜地,种着各种各样的蔬菜,如西红柿、辣椒、萝卜、芹菜、白菜、韭菜等等。村里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粟米,还有玉米、豆类等。有些农户的院子里还有苹果树、梨树、桃树。不仅如此,乡土生活的多彩还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笔者仅就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庙会”和“办丧事”两个社会事件来透视当地乡土生活环境对0~3岁婴幼儿发展的影响。
庙会:为庆贺丰收,当地人每年秋天都要请戏班来村里唱戏(一般请的是秦腔艺术团),时间持续十天左右,各村轮流请,这叫庙会。秦腔则是一种流行于我国陕北一带的民间传统戏曲,它以陕西方言为基础,以二胡、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是一种独具陕北乡土风情的戏曲。当地孩子从小在秦腔的熏陶中成长,不仅受到了乡土艺术的感染,还承继着农村传统的习俗。
办丧事:在笔者调研期间,H村有一农户办丧事,去世的是家里的老人(孩子的爷爷)。在当地,这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办丧事”不仅使孩子从小了解了人类个体生老病死的生命规律,而且也接触到了乡村生活中宗教伦理、长幼尊卑等风俗习惯。
(二)不利因素
我们知道,0~3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敏感时期,也是人生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最容易受外界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看到由于受条件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早期教养观念以及科学育儿的方式方法上,农村家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利于0~3岁婴幼儿成长的因素。
1.0~3岁婴幼儿教育——西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盲点”
对于西北地区农村孩子来说,出生后的前3年,家庭几乎是影响他们发展的唯一因素。但是,本研究在对家长教养观念的调查中发现,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对0~3岁孩子的教育观念非常淡薄。他们认为0~3岁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只要保证吃饱、喝好、不生病就行了。西北地区农村家庭教育出现盲点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在儿童教养观念上存在偏差。
偏差一:对早期教育概念的错误理解
家长把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误解为传授文化知识,不了解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访谈中,有6位家长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与幼儿园或幼儿班的教育内容相似,如教孩子数数、识字,或者教孩子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等等。
偏差二:对自身角色定位的不准确
接受调查的29位家长中有24位家长认为自身文化水平低,担当不了教育孩子的重任。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事。可见,西北地区农村很多家长把幼儿园当作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当作孩子教育的始发站,而大大忽视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功能。在甘肃省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孩子都是4岁入幼儿园或幼儿班的。对于3岁前的孩子,大部分家长认为“教育的时候没到”,所以不需要“教育”。
偏差三:对健康概念的错误理解
受传统教养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家长尤其是祖辈家长依然按照旧观念养育孩子,如“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吃苹果娃儿要拉肚子”等等,对0~3岁婴幼儿卫生保健缺乏常识性了解。访谈中,很多家长表示会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但他们主要是从是否生病来判断孩子健康与否的,并认为“能吃”“胖”“不生病”“耍得好”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几乎没有家长会从卫生角度或心理角度看待孩子的健康问题。
偏差四:教育观念和行为存在误区
第一,不许玩沙、土、水。“母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4.7%的母亲不让孩子玩沙、土、水,28.7%的母亲由着孩子自己玩,16.6%的母亲鼓励孩子玩。“父亲问卷”调查也发现,45.0%的父亲不让孩子玩沙、土、水,29.9%的父亲由着孩子玩,25.1%的父亲鼓励孩子玩。家长们为什么不让孩子玩沙、土、水、石子、豆类、玉米秆等农村特有的“天然玩具”呢?回答的原因有二,其一认为会弄脏衣服,其二认为有不安全因素。
第二,“没有图书、故事的世界”。西北地区农村家长一般不给3岁以下的孩子买图书。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有会说话识字了才看得懂书;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拿上书就会撕了,因此不必给孩子买书。当问及“在日常生活中,在闲暇时,家长会给3岁前的孩子讲故事吗?”F6说:“没讲过故事,孩子太小了。”M9说:“没讲过故事,孩子听不懂吧。”
对早期教育认识上的这些偏差使得西北地区农村家长对3岁前的孩子只重养而不重教。因此,0~3岁婴幼儿教育是当地农村家庭教育的一个“盲点”。
2.0~3岁婴幼儿的营养与健康——不容乐观的现实
(1)母亲孕产期的隐患
隐患之一:孕期的健康检查不正常。母亲在怀孕期间的定期健康检查事关自身和胎儿的生命安全。然而,本次调查发现,在怀孕期间,经常到医院去检查的母亲只占59.6%,有40.4%的母亲从来没有或偶尔才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经常”指的是到医院去确诊自己是否怀孕,在快生产前去医院检查;“偶尔去”指到医院去确诊自己是否怀孕或生产时才去医院;“没去过”指确认自己怀孕后到孩子出生之间都没去医院检查过。)
隐患之二:生产的方式不安全。孕妇在生产时需要有专业人员帮助,如果在孕期没有经过健康检查又选择在家里生孩子,对于母亲和婴儿的生命安全与卫生健康来讲都是非常不利的。然而本次调查发现,有36.6%的母亲是在这种状态下迎接孩子出生的。
隐患之三:孕产期的饮食营养不良。母亲在孕产期的营养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智力和身体发育状况。然而本次调查发现,母亲孕产期的饮食营养不容乐观:35.1%的母亲表示在怀孕期间经常吃肉或鸡蛋,57.0%的母亲在孕期偶尔能吃到肉或鸡蛋,还有一些母亲吃不到肉或鸡蛋。
(2)家长对孩子的营养较重视,但不科学
从给孩子添加辅食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比较缺乏相关的营养知识。如普遍认为“没长牙不能吃苹果”,给孩子添加的辅食品种单一,主要以淀粉类食物为主。调查还发现,大部分家长经常给孩子吃零食,且以虾米条、方便面、火腿肠等为主。这一方面说明家长较重视儿童的饮食营养,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家长对儿童营养知识的缺乏。
(3)令人担忧的预防接种
为了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我国已经建立了遍布城乡的三级医疗保健网,政府已向广大儿童提供卫生保健和计划免疫服务。但研究者对孩子预防接种情况的调查显示,只有68.3%的孩子能按时打预防针,偶尔打过几针的孩子占26.0%,从没打过预防针的孩子有5.7%。疫苗的接种率依次为:乙肝疫苗(74.0%),小儿麻痹糖丸(72.8%),麻疹疫苗(53.2%),卡介苗、百白破、乙脑疫苗(低于50.0%)。可见,西北地区农村3岁前孩子的预防接种现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一是家长对预防接种缺乏正确的认识,对3岁前孩子预防接种的时间、顺序和种类不清楚;二是计划免疫管理不够规范,接种往往无统一时间和地点的安排,以致常常发生漏种现象。
3.家庭抚养者自身条件的局限性
(1)隔代教养的弊端
从家庭结构来看,本次调查的0~3岁婴幼儿家庭以多代同堂为主,隔代教养情况普遍存在。祖辈家长照看孩子,方式方法比较传统,随意性大,偏重吃饱穿暖,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此外,隔代教养也容易造成祖辈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父辈家长与祖辈家长在孩子教养问题上意见不一致,这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非常不利。因此,提高养育者的教养能力不容忽视。宜根据父辈家长和祖辈家长的不同特点,提供通俗易懂的科学育儿知识读本,或提供实用、操作性强的教育方法。
(2)母亲意识的误区
福禄贝尔曾说:“未来社会的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权者手中,不如说操纵在母亲们手中。”在婴幼儿时期,母亲的养育观念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而母亲的养育观念和能力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水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调查发现,被调查儿童母亲的文化程度明显低于父亲,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母亲人数比父亲高出16.4个百分点。文化知识水平的低下使得很多西北地区农村母亲在教养观念和行为上存在一些误区,如“放头”和“包包被”、打骂孩子等。
在H村,母亲会给出生不久的孩子“放头”和“包包被”。“放头”是让孩子仰卧,把后脑勺放平,据说是为了让孩子长大后头型更好看。但我们知道,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头部的骨质密度低,骨骼发育快,如给孩子“放头”,易造成孩子头骨扁平,不利于婴幼儿大脑的发育。“包包被”则据说是为了让孩子的腿看起来更美观。然而,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影响孩子的呼吸以及肺部的发育,也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动作发展。
对“母亲打骂孩子情况”的调查发现,打骂过孩子的母亲占被调查人数的83.8%,没有打骂过孩子的母亲仅占16.2%。
(3)父亲角色的“弱化”
在教养孩子方面,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有很大不同,父亲的作用不可或缺。
“父亲问卷”的调查结果反映出0~3岁婴幼儿的父亲对自身角色认识的不足。50.6%的父亲认为孩子应由父母共同照顾,38.5%的父亲认为照顾0~3岁的孩子主要是母亲的责任,还有10.9%的父亲认为照顾0~3岁的孩子是祖辈家长的事情。可见,有近一半的父亲没有意识到自己在0~3岁孩子家庭教养中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H村的调查中,笔者还发现,父亲在0~3岁孩子的生活中近乎处于一种“缺失”状态。绝大多数父亲不仅要忙于地里的农活,还要到附近的工厂打工;有些父亲到较远的地方打工,一年只回一次或几年回一次家。这种制度性的父亲角色“弱化”现象无疑对0~3岁婴幼儿的成长会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丁昀.从0岁开始:3岁婴幼儿教养研究的实践与展望〔R〕.第二届沪港学前教育研讨会,2000.
〔2〕方晓义,郑宇.初中生父母抚养方式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4).
〔3〕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6).
〔4〕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天津社会科学,1994,(4).
〔5〕〔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3.
An Investigation on Family Upbringing of 0-3-year-old Children in Rural Area of Northwest China
Xin Hongwei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Wulumuqi, 830054)
【Abstract】0-3-year-old infant upbringing is siginifica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nes whole life. In recent years, the upbringing quality of 0-3 infants in rural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has drawn wide atten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case study and observation, the researcher made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upbringing situation of these areas. Results show that bo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xist and the upbringing of 0-3 infants is a blank point.
【Keywords】rural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0-3-year-old infants; family upbringing;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