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白谎行为的发展特点
2009-07-01刘文程璇胡日勒
刘 文 程 璇 胡日勒
【摘要】白谎即善意的谎言,它的出现与儿童道德意识和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研究儿童的白谎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道德水平以及心理理论水平的提高。本研究以三个年龄段的幼儿为被试,采用3×3×2的实验设计,考察了幼儿白谎行为的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以及榜样与暗示这两个外部因素对于幼儿白谎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白谎行为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的年龄差异与性别差异,但随年龄增长,幼儿出现了更多的白谎行为。(2)榜样与暗示对幼儿白谎行为的产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白谎;榜样;暗示;心理理论;道德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64-04
一、问题的提出
白谎,即善意的谎言,它是指说话者在充分意识到说真话会使听者产生消极反应而说谎话会使听者产生积极反应的情况下,即使明明知道事实为何,为了听者的利益也仍然作出违背事实的虚假陈述。〔1〕白谎既有欺骗性,又有利他性。
白谎是一种特殊而普遍存在的谎言,是人们常采取的一种社交手段,对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护和促进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认知角度看,儿童只有理解他人的内心体验才会自觉运用白谎策略。此外,白谎作为一种欺骗行为,是一种终身发展的社会行为,其发展进程是通过协调自身愿望和外在社会规范之间的矛盾而实现的。它的发展也是儿童社会化、自我调节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因此,系统地探讨儿童白谎行为的发展进程,或者从不同角度考察其白谎行为,对于理解儿童心理理论能力及社会道德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白谎作为一种对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发挥着积极意义的社交手段,成人通常对它运用自如。但是儿童呢,他们在道德两难的情境中,是选择公正还是选择关怀,是选择直言不讳还是选择隐瞒实情呢?Sinclair(1996)的研究表明,2~3岁儿童就已出现欺骗行为。Lewis(1999)等人的研究表明,4岁儿童能够熟练使用逃避惩罚的谎言。徐芬、王卫星和张文静(2005)考察了3~4岁儿童在抵制诱惑情景下出现违规行为后的说谎行为特点,然后进一步探讨了说谎行为与心理理论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3岁儿童中有59.3%已出现了说谎行为,而4岁儿童中更是达到了75%。〔2〕
儿童的道德水平与心理理论能力都与其白谎行为有着密切关联。只有充分理解他人信念,意识到谎言中存在道德成分的儿童,才能在社会交往中运用白谎策略。徐芬等人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由于大部分3岁幼儿尚不具备心理理论能力,他们的说谎“水平”很低,但仍然会说谎;而4岁幼儿已具备一定的心理理论能力,因而说谎“水平”就比较高。由此可以证明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确实是影响说谎行为发展“成熟”的关键。〔3〕同时,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提高以及道德意识的发展都与外在环境对其作出的暗示、引导以及各种榜样的作用息息相关。Victoria Talwar的实验以三组共323名3~11岁儿童为被试,在他们接受“不称心的礼物”的情景下研究儿童的白谎行为。第一组实验中,儿童接受了“不称心的礼物”后被礼物赠予者提问是否喜欢该礼物;第二组实验重复第一组内容,但是儿童在被提问的环节接受了来自父母的关于说白谎的暗示;第三组实验中,儿童的父母接受了“不称心的礼物”,儿童被鼓励代表其父母的利益说白谎。结果表明,后两组儿童说白谎的比率(分别为87%、78%)要高于第一组儿童(68%),这也表明来自外界的指导促进了儿童说白谎能力的发展。〔4〕
那么,白谎行为是否会随幼儿年龄增长而发展呢?“暗示”与“榜样”这两个外部因素对幼儿白谎行为的发展有什么影响?现有的研究涉及幼儿白谎行为的并不多见,有关影响幼儿白谎行为发展的外部因素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研究拟从以上两方面问题切入,探讨幼儿白谎行为的发展特点,以期为幼儿心理与教育工作者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3(3个年龄段)×3(暗示、榜样、对照)×2(男、女)混合设计的实验法。其中“暗示”与“榜样”是自变量,“白谎行为”是因变量。
(一)被试
从安徽芜湖两所普通幼儿园随机抽取2.5~3.5岁、3.5~4.5岁和4.5~5.5岁三个年龄段的被试共120人,每个年龄段40名幼儿,男女各半。
(二)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3种故事模板,分别配有与故事中的情节相对应的图片以帮助被试理解故事内容。三种故事模板的主题分别是“圆圆的叔叔请圆圆吃饭”“佳佳的阿姨请佳佳吃饭”“佳佳的阿姨请佳佳一家人吃饭”。图片中,每个人物的表情都是中性的,看不出喜怒哀乐。
故事1:圆圆的叔叔请圆圆吃饭,叔叔烧的菜很难吃,圆圆不爱吃。但叔叔问圆圆:“你喜欢吃吗?”如果你是圆圆,你对叔叔说喜欢吃,还是不喜欢吃?
故事2:佳佳的阿姨请佳佳吃饭,阿姨烧的菜很难吃,佳佳不爱吃。但阿姨问佳佳:“你喜欢吃吗?”佳佳想,如果我说不喜欢吃,阿姨可能会难过。如果你是佳佳,你对阿姨说喜欢吃,还是不喜欢吃?
故事3:佳佳的阿姨请大家吃饭,阿姨烧的菜很难吃,大家都不爱吃。但阿姨问大家:“你们喜欢吃吗?”佳佳的爸爸妈妈都说喜欢吃。如果你是佳佳,你对阿姨说喜欢吃,还是不喜欢吃?
(三)实验程序
本实验采用临床交谈法,个别进行,每名被试均接受两个故事的测试。
以2.5~3.5岁这一组为例。将40名被试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暗示组,另一组为榜样组,每组20名被试。先对两组被试讲述故事1,并记录被试的回答。再对暗示组被试讲述故事2,对榜样组被试讲述故事3。如果被试回答喜欢,则表明说了白谎,记1分;如果被试回答不喜欢,则表明没有说白谎,记0分。依次对三个年龄段的被试做以上实验。实验结果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三种故事都采用“请吃饭”的情景,其目的在于保证被试的反应不受情境差异的影响。故事2和故事3相对于故事1更换了主角的名字,是为了不让被试产生主试在重复故事的错觉,避免被试的习惯误差与练习误差。此外,单独对每个被试进行上述实验,是为了保证每个被试的反应不受其他被试的干扰与暗示。
三、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白谎行为的年龄差异
研究者对故事1测试后得到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三个年龄段幼儿白谎行为的差异,结果如下(见表1)。
由表1的数据可知,在故事1的测试中,即在不施加任何变量的情况下,不同年龄幼儿白谎行为的差异并不显著。但从人数上看,随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幼儿出现了白谎行为。其中2.5~3.5岁的幼儿中有27.5%选择说白谎,而3.5~4.5岁和4.5~5.5岁的幼儿说白谎的比率分别是37.5%和42.5%。
(二)幼儿白谎行为的性别差异
我们对故事1测试后得到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2.5~5.5岁幼儿说白谎的性别差异,结果如下(见表2)。
由表2的数据可知,在故事1的测试中,即在不施加任何变量的情况下,不同性别的幼儿白谎行为的差异不显著。
(三)暗示与榜样对幼儿白谎行为的影响
我们对故事1与故事2、故事1与故事3的测试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三个年龄段对照组幼儿与暗示组和榜样组幼儿白谎行为的差异,结果如下(见表3、表4)。
由表3可知,4.5~5.5岁对照组与暗示组幼儿白谎行为的差异极其显著;由表4可知,4.5~5.5岁对照组与榜样组幼儿白谎行为的差异显著。综合三个年龄段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暗示与榜样的作用下,更多的幼儿选择说白谎。
(四)幼儿年龄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我们对故事1与故事2、故事3的测试结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幼儿年龄与两种实验处理,即暗示与榜样的交互作用,结果如下(见表5)。
由表5可知,经过实验处理后,不同年龄幼儿的白谎行为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两种实验处理,即暗示与榜样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年龄与实验处理对幼儿白谎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四、讨论
(一)年龄对幼儿白谎行为发展的影响
Sinclair(1996)的研究表明,2~3岁幼儿就已经有欺骗行为,其表现多以简单否认为主,如“没有”“我不知道”等;3岁幼儿已有说谎经验;4岁幼儿已开始策略性地说谎。这些低龄幼儿的谎言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无意识、不自觉的说谎。但我们并不能排除3.5~4.5岁幼儿说谎是有动机的。本实验中,少数3岁的幼儿已能清楚并坚定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超过25%的幼儿在没有暗示与榜样的前提下说了白谎,可见之前应该有类似的说白谎经历让其获得过愉快、积极的体验。而实验中3.5~4.5岁幼儿说白谎的比率较前一个年龄段明显增加,这说明了幼儿说白谎的无意性大大降低,而他们对于白谎的理解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与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而逐步加深。正如Leekam(1992)所述,幼儿的说谎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这种发展依赖于对他人信念理解的增进。〔5〕
但从整体上看,不同年龄的幼儿说白谎的差异并不显著。徐芬等人在研究幼儿说谎行为时也发现3岁组与4岁组的幼儿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与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二)暗示对幼儿白谎行为发展的影响
本实验中的暗示实际上是一种帮助幼儿理解白谎的提示。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帮助幼儿看清谎言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及预期的结果。如果幼儿在接受暗示之后选择说白谎,则表明幼儿已能理解白谎的“利他性”,并在其道德意识范畴内接纳这种与事实相反的虚假陈述。幼儿随年龄的增长,接受暗示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这种接受正体现了其心理理论水平的提高。因为从认知角度看,只有能理解他人内心体验的幼儿才会自觉运用“白谎”策略。〔6〕正常的幼儿在4岁左右都能获得心理理论能力,到5~6岁时已经能够像成人一样对比较复杂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测。
在本实验中,大部分2.5~3.5岁的幼儿在接受暗示后,与暗示前的选择一致,这表明,暗示对于其选择是否说白谎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幼儿并没有体会到说谎对象“可能会不高兴”,也没有相应地作出让步。这也表明,幼儿在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理论水平还很低。3.5~4.5岁的幼儿较前一年龄段在暗示后说白谎的比率虽然有所提高,但差异并不显著,这虽然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但从另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幼儿心理理论水平有逐渐提高的趋势。而4.5~5.5岁的幼儿在暗示后说白谎的人数远远高于前两个年龄段,差异显著。这个年龄段正是幼儿获得心理理论能力的关键时期,不难看出,幼儿白谎行为的出现体现了其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
(三)榜样对幼儿白谎行为发展的影响
Bandura认为,人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了自身的人格特征。因此,设置一定的环境、树立一定的榜样可以使幼儿有意无意地模仿,有效促进其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本实验中,小部分2.5~3.5岁的幼儿已能根据榜样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大部分4.5~5.5岁不说谎的幼儿由于榜样的作用而转变为选择说白谎。这一结论与前述Victoria Talwar的实验结果相符。在其研究中,实验组儿童的父母先于儿童接受了“不称心的礼物”,因而这些儿童中选择说白谎的比率要远远大于对照组。〔7〕5岁左右是幼儿道德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在思考是否需要说谎时,会在对该情景的认知与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对说谎是否有道德价值进行判断。也就是说,他会问自己,这样做对吗。当他犹豫不决或倾向于逃避回答时,榜样的作用会大大改变或强化其原有观念,从而促使其作出选择。而在前两个年龄阶段,幼儿并没有形成稳定的道德观,对于白谎行为隐含的道德成分不能清楚地了解,其作出选择的原因大部分因为其本能反应,因此也不会十分遵从道德榜样所作的选择。
同时,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榜样对于幼儿道德的发展有明显作用。但这并不表明每个类似的榜样都会影响幼儿作出选择,因为“父母”相对于其他榜样而言具有权威性与被依赖性。由此我们认为,在亲子交流中,父母可以引导幼儿逐渐形成正确的待人、待物、处事的态度和方法,可以引导幼儿体会情境中人物的内心状态,促进幼儿的道德发展。
总之,幼儿说白谎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发展而逐渐提高,但4.5~5.5岁是幼儿白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暗示与榜样对于幼儿的白谎行为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究其原因,是由于幼儿道德的发展与心理理论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BROOMFIELDKA, ROBINSON E J,ROBINSON W P.Childrens understanding about white lie〔J〕.The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of Psychology,2002,20 (1):47-65.
〔2〕〔6〕包雪华,徐芬.情绪线索对儿童定义与评价“白谎”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1999,5(2):17-21.
〔3〕徐芬,王卫星,张文静.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5,37(1):73-78.
〔4〕〔7〕VICTORIA TALWAR,SUSAN M MURPHY,KANG LEE.White lie-telling in children for politeness purpos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7,31(1):21-23.
〔5〕LEEKAM S R.Believing and deceiving: Steps to becoming a good liar〔M〕//S J CECI,M D LEICHTMAN,M PUTNICK.(eds.)Cognitive and Social Factors in Early Deception.Hillsdale ,NJ:Erlbaum,1992:47-62.
On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s White-lie Tell
Liu Wen, Cheng Xuan, Hu Rile
(College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Abstract】The occurrence of white lie, or well-intentioned li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orality and psychological capacities. Research on white-lie tell in children helps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mor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selected children of 3 age stages as objects and adopted 3×3×2 experiment design to study the age difference, gender difference of white-lie tell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wo external factors, i.e. example and hint. The results show 1) white-lie tell does not demonstrat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stinction in age or gender, but theres an increase in white-lie tell when age increases. 2) example and hint obviously promote white-lie tell behavior.
【Keywords】white lie; example; hint; psychological theory; mor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