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中标伊拉克油田
2009-07-01
本报驻伊拉克特约记者 程 毅 本报特约记者 刘雅芳
6月30日,伊拉克进行了战后首次,同时也是该国石油国有化37年来的首次油气田对外公开招标。在参与竞标的30家外国石油巨头中,包括4家中国企业。在第一个也是最大一个油田招标项目中,中石油公司和BP发出联合竞标并成功中标。
中国企业投得最大油田项目
参与竞争的公司包括来自美国、欧洲、中国、印度、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的30余家通过之前资格审批的国际石油巨头,包括埃克森美孚、BP、壳牌和中石油等。此次公开竞拍的是伊拉克的6个大型油田和2个气田。中标的外国石油公司最终将获得高达160亿美元的技术服务合同大单,同时得以在未来的20年中开发430亿桶的原油储量———占伊拉克已探明储量的近40%。
如此巨大的“蛋糕”使得任何一个国际石油巨头单独开发都成本巨大。同时,潜在的经济和政治风险也使这些外国公司无法“一家独大”。因此,各石油巨头选择了联合竞标的方式,搭档开发拍出的油气田,分担风险。30日竞拍开始后,BP和中石油的竞标组合,与埃克森美孚和马来西亚国有石油公司的竞标组合,在首块油田———位于伊南部巴士拉省的鲁迈拉油田(178亿桶)展开了激烈争夺,最终中石油和BP联合胜出。这不仅是伊拉克本次对外招标的6块油田中最大的一个,也是伊拉克最大、世界第六大油田,共有500口油井,每天生产原油100多万桶。法新社30日还报道说,竞标开始之后不久,参与此次招标的另外两家中国公司———中海油和中石化退出了对米桑省米桑油田的竞标,因为两家公司希望每开采一桶原油获得25.4美元的报酬,但伊拉克石油部只愿提供2.3美元。同时退出的还有美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和韩国的几家公司。
中国企业有能力应对伊拉克
随着中国石油企业近来在国际上动作频频,外电早已紧盯中国油企的一举一动。《纽约时报》29日评论说,作为世界上第二大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石油消费国,中国对伊拉克的油田越来越感兴趣。除了参与伊拉克油田开发权的竞拍,中国炼油巨头中石化上周三还出价72.2亿美元收购了Addax石油公司,这家瑞士-加拿大合资公司在伊拉克的库尔德地区和西非有业务。事实上,中石化的竞争对手中石油已经于春天开始在伊拉克南部的阿赫代布油田开采石油。
文章评论说,经过6年的战争,很少有美国人或伊拉克人预计到中国会以伊拉克石油赢家的身份出现。但今年伊拉克出现了稳定的迹象,加上美国军队开始从伊拉克城市撤离,与中国积极推进海外油田收购或开发步伐一致。最近几个星期,中国的官员和经济学家几乎一致认为中国需要更多投资自然资源。中国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大部分投资到美元证券中,由于对美国和美元信心不足,中国需要投资多样化,比如大宗商品等。苏格兰敦提大学中国石油工业专家菲利普·安德鲁斯-斯彼得说,伊拉克显然对中国和中国石油工业具有吸引力:“所有的,或者说几乎所有的有勇气的石油公司都想进军伊拉克,因为那里有已经发现的巨大石油资源以及潜在的石油资源,中国也在此列。”他表示,自去年夏天原油价格下降以来,中国对收购油田格外感兴趣,因为原油价格下降拉低了油田的价格,而且中国的石油公司有应对非洲最动乱国家的经验,所以也有能力应对不稳定的伊拉克。
合作方式有利于伊拉克
以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为首的伊拉克国有石油公司对政府将油气田拍给外国油企非常不满。南方石油公司认为,伊拉克的石油公司和外国同行一样,也能够完成政府提高产量的目标,而且所需的时间可能更短。法新社援引南方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话说,“被拍的油气田占目前伊拉克实际产量的85%,占伊原油总储量的近50%。失去(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意味着国有企业的死亡。”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那么有利于外国企业。伊拉克对外招标的油气田都采用了新的合作方式,即开发与服务合同,而非国际上普遍的分成合同。在分成合同下,石油企业可以通过出售原油获利,其收益取决于国际市场的油价。而在开发与服务合同下,外国公司仅能获得开采每桶石油的很少量的技术服务费,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且收益固定。伊拉克政府此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事实上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伊拉克的利益。法新社30日就评论说,对于能源公司来说,这是自1972年以来第一次有机会涉足伊拉克的油气资源,但并不是所有的能源公司都对伊拉克政府的条款感到高兴。但也有中国专家表示,这种开发模式将是未来趋势,越来越少的国家会同意将油田直接给石油企业,随着国际资源价值和伊拉克主权意识的提升,伊必将再次步入国有化的轨道,从这个角度来说,服务型合约反倒更稳妥。而且收取服务费也并非完全无利可图,当石油产地拿不出现金来支付服务费时,他们往往都是通过石油来交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