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多媒体政治教学
2009-07-01张春娥
张春娥
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它必将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突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为此,思品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品学科的教学之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思想思品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1、教师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互连网上存储着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数据库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库,为广大教师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协同备课提供便利条件。教师可以选取网上的名师教案或课件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互连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备课水平和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征税和纳税”时,可以先从网上下载这一框题的课件,并针对实际情况,对课件进行适当删补,优化网上教学资源配置,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2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始终围绕“讲”字下工夫,不仅课堂承载信息量较少,而且忽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样人为地把学生变成一个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网络教学的运用使课堂信息容量、知识容量加大,且能通过各种图示、图表、动画等手段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时,把不同时期人们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搜集起来,还利用动漫显示出货币的流通过程。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引入大量材料,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榜样的力量,增强德育效应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德育教育形式多样,效果最明显的是榜样的示范作用。用榜样人物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把高深的思想、枯燥的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道德规范,并以此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音像教材能直观地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促进思想、道德和行为的形成,以达到教育要求。例如,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搜集纪录片:90多岁新疆老太每天坚持升降国旗的故事。老人从没有忘记是中国共产党使她由农奴翻身做了主人,是新中国的成立使老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学生被老人长期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染,更为她的爱国、爱家的精神所感染。课堂上学生不但油然而生对老人的尊敬,对祖国的热爱,更增强他们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民族精神。
4、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因为鲜明、形象、生动的情景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所以教师教学时恰当地运用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等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道德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状态。如在“一国两制”的多媒体教学中,将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这一个资源充分使用:首先在优美的童声合唱中揭题,创设审美情境。然后由学生领悟诗歌表达的情感,体会“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心愿”,并就诗歌的时代背景激起悠远的历史沧桑感,在比较中得出“历史的启示……”。把多媒体手段引入思品课教学中,寓情于理,情理交融,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深化。
5、巧妙设计图表,增强记忆效果
复习课是一个单元的总结,它不是对所学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对所学知识的升华。巧用多媒体,设计复习课,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又可以瞻前顾后,强化知识,再现重点,培养创新能力。在设计课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为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是对疑难问题的突破,是对相关知识内在联系的揭示,所以应尽量少用图片、音频、视频资料,而要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复习知识的多种链接,将它们列为图表的形式。在图表上显示一些相关的比较内容,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性的理解和加强记忆。还可以将各个复习内容制成相关的图片,从中找到它们的联系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复习,加深印象,达到最佳的复习记忆效果。
总之,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去,发挥其主导作用,创设生动形象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繁琐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形成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提高信息素养,提高运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能力,发挥网络功能,防治结合,取长补短,弥补不足,为教学而服务,积极引导学生实现网络教学的预定目标,获得最好的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