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2009-07-01徐超
徐 超
现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新知识的能力。”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地理教师应不断地改革教法,提高课堂艺术,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地理课变成学生喜爱的学科。
1、导言有新意,学习有兴趣
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如讲海水的盐度时,可这样导入新课:“不知你是否见过浩瀚的大海,是否在海滩上寻觅海贝,尽情玩耍。这时你用手掬起一把海水,仔细品尝海水的味道,会发觉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接着按教材内容往下讲。经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兴趣盎然,已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2、巧设疑问,借疑增趣
设疑恰当,能更好地增加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要探究。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例如在讲解世界洋流模式时,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一定会索然寡味,为了提高学生兴趣,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把一个装有信件的密封小玻璃瓶放入海中,那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小朋友有可能收到这个小瓶子吗?”学生根据洋流的方向和洋流系统,运用已有的地图知识,反复地思考、验证,很快就得出答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又能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地理的信心。
3、巧借古诗文教学
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由此创设听课之最佳境界,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如讲气候时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夏);“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又如讲气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地球公转自转时用“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讲地形地势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沧桑之变时用“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吴空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等。
4、引用民谣、谚语教学
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引用“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民谣讲解我国西北地区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引用“一山不存二虎”的谚语讲解生态平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特点,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性;引用“不违农时”“抢季节”等谚语,可使学生充分理解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讲内蒙古时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美好意境带学生去理解温带草原的辽阔、壮丽。
5、穿插趣味故事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根据讲授内容恰当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如讲“日界线”时,可先讲一对孪生姐妹出生的故事,问:为什么妹妹反比姐姐大一岁?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思想特别集中,对跨越“日界线”的日期变更情况容易理解,掌握得牢。
6、利用地理漫画教学
教学中结合讲授内容,选用适当的地理漫画作辅助,既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丰富课堂活动,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如在讲解森林资源利用问题时,选用一幅“小鸟的悲哀”的漫画。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找学生回答:这幅图说明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由于滥伐森林,造成环境严重恶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动物失去理想栖息地,产生生存危机,所以,小鸟要伐木工人把它带走。
7、转变方式、活跃课堂
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是近年来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以思想上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具有意义,才能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如讲到新加坡的经济时,联系我国学习它的对外开放政策后取得的成绩,并用大家耳闻目睹的家乡的变化加以说明;又如,让学生做对着玻璃呵气的实验,运用他们都熟悉的现象讲课,这样一来,“降水的形成条件”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
总之,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有潜移默化地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去,时间一长,学生才能在上地理课时感到轻松愉快,觉得既能学到知识,又是一种享受,从而形成爱好地理的良好学习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