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置数学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7-01苗云桥
苗云桥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的重要学科。作业作为数学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起促进作用,也是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它作为书写的方式,服务于评分和考试,成为社会、家长、教师监控学生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并积极倡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护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往往注重作业练习的量而不是质,以致“题海战术”一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而作业量过多,也会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同时对其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许多不利危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质、大脑机能、学习兴趣。因此,如何解决好这个矛盾是一个非常现实和非常重要的问题。
1、布置作业要有目的性
即作业要体现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单元目标、课堂教学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练习能进一步巩固知识,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简单而言,就是作业练习什么,教师心中要有数。要能保证让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让他们在体会成功喜悦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智力。
2、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和差异性
即作业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层次,适合思维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教师要精选设计作业题。这样才能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做作业时都有作业可做,又可以提高优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布置作业要有重现性
有代表性、典型性、关键性的作业不要认为学生做过就过关,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程度的重现性作业,才能保证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但要注意重现并不等同于机械的重复,要注意作业数量适当,难易适度,让学生能完成。
4、布置作业要有研究性和开放性
作业要有一定的研究性和开放性,要让学生有自我发挥的余地。可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能力,结合教材适当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
5、要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创新意识已深入课堂,深入到数学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数学作业的设计也要创新,要以批判的眼光继承和发扬传统数学作业的优点,抛弃其难、繁、偏、旧的弊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设计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接近学生生活并乐于接受的数学作业。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烦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与推理能力。”有效作业就是要充分体现作业的趣味性、自主性、实践性、合作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来决定要不要布置作业,该布置多少,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决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老一套。既要有口头的,又要有书面的:既要有只需学生观察、思考、讨论的,又要有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既要有知识的识记、运用,又要有能力的训练、培养,要多种形式合理组合,适当搭配。要根据全体学生的实际,分清层次,因人设题。要有全体学生都必须做到的基本题、综合题,以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尤其在基础题中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及基本能力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作业中还要有“选做”的开放题,以便供有能力的学生提高训练。也就是既要保证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吃饱”,又要保证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吃得了”。这样,既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不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
在科学布置作业的同时,要注意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尽量使作业题能够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够对生活中的一些知识得到启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在布置作业中要善于借题发挥,让学生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价值,以培养学生学会从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地认识、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体现数学的生活性
“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人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数学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学生可以选择合适自己的作业,以便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完成,更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所以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布置有趣的生活式作业、丰富的调查式作业、生动的操作性实践作业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