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和激发
2009-07-01路俊玲
路俊玲
1、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数学能力
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3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创新技能的全部过程,因此,在数学解题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其次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要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2、改进数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从教时,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课堂中有难度的问题或讲到重点、关键处,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共同谈论;当学生解决问题后,还要留出一定时间的反思、总结。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说,让课堂成为学生探讨的空间,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课堂中还要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教师要注重设计集体讨论、分组活动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从而培养集体创新能力。
3、营造宽松氛围,树立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只有在宽松、愉快、活跃的环境下学习,学生才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机会,这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要经常使用充满激情的语言鼓励学生,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注重学生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敢想、敢问、敢说的学习氛围。要注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肯定他们敢说的一面,保护每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见解,甚至异想天开的怪问题,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应该给予鼓励,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再次,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要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
4、开展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多给学生思考和动手
的机会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教学的基础知识往往比较枯燥,容易让学生厌烦,产生畏惧心。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课外活动,让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自我设计,自我解决,探索思考,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课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研讨、社会问题调查等等。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学中必须保证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采取科学的教学技法,激活创新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创设民主氛围,搭建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创新平台,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得到具体的弘扬与发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