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方法
2009-07-01高丽萍
高丽萍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绝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学生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学生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因此,学生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1、要善于对学生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学生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7等等。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家长还要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2、创造愉快的游戏性学习环境
平时课堂教学对学生不采用学校教育的正规化的、纪律严明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而是采用轻松愉快的游戏方式,把各种课堂教学活动编排成多元智能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活动中,授课的效果更好。游戏性应该从易到难,逐渐过渡,学生很容易取得成功,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十分有利。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失败时,教师应及时对其进行鼓励,而不是批评。一旦学生成功,就进行表扬。这样做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相信任的、亲密友爱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
3、为学生创造“想问”的情境
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教师会问,如何才能让学生想问、会问?要让学生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学生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首先,让学生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学生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其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学生的这种求知冲动。因此,教师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他们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4、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经常碰到以下2类问题: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唯一的;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缝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学生总是要长大的,任何人不能包办替代,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从小树立主体意识,从各方面给予“参与”的机会。并不认为“听话”是好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求他对父母和教师也不要一味服从和依赖,这样才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当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绝对不能搞一刀切,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