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化学教学优化学生情感 强化学生意志
2009-07-01毛桂华
毛桂华
1、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例如在讲“原子”这一概念和“化学反应原理”这一理论时,教师可以运用投影展示水分子分解和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将水分子、氧化汞分子的分解示意图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屏幕上,创设一幕微观世界的情境,引导学生愉快“入境”,领略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的奥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探索的欲望,在好奇与欣喜中直观地理解原本抽象的“原子”概念和“化学反应原理”。在教学中,还可创设演讲、悬念、试误、竞答等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认识越浅薄,情感也越浅薄;认识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抑制作用。同时,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反之,起改变作用,即“负强化”或称“情感校正”。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其次,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针对学生苦学、厌学现象,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例如在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难点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对比、联想、浓缩、提炼等方法,使其中涉及的氧化与还原、氧化剂与还原剂、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电子得与失等诸多概念,清晰、明了地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学生感到的不是这部分知识的杂乱、难记,而是有序、有理、有趣,特别是可让学生从对比中领悟到“对立统一”“物质不灭”等闪耀人类智慧之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锤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探索,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做到寓学法训练于教学之中。
又如在初中化学“化合价”这一课题的教学中,通过列举HCl、H2O、MgCl2、Na2O等化合物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原子个数比的确定,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逐步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思路,积极思维,探索HCI、H20、MgCl2、Na2O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物时,应由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该元素的原子得或失电子的数目,进而可以确定不同元素之间的原子数目比,在此基础上确认“化合价”这一抽象的概念。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典型范例,进行巧妙地指导,让学生深入浅出,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激发学习热情,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3、以理育情
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点上,化学较其它学科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但必须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造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4、以情育情
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体上。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该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
4.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满足交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例如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让学生据理力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达到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动情、晓理、端行。教师要尽力做到对学生不指责、不呵斥、不急躁,多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4.2用情感感染学生,激起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学习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如经常用“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这个题目”“谁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请你来试试,好吗”“掌声鼓励”之类的言语,引导、勉励学生积极思维,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
5、以需育情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反之,则会产生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一个有严重厌学情绪的学生,他就会将学习看作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或累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又必须使自己的较为低级的情绪变成较为高级的情操,从而使自己的需要受到这种高尚情操的支配和调节。在化学教学中,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例如,初中化学在讲“NaOH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补充实验,并设计为:在NaOH在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再向红色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溶液又由红色变为无色;再滴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气泡。面对这些现象的出现,学生会置疑: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一定会油然而生,揭示课题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学生一旦对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就会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进而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感。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和强化意志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