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三步走”策略培养质疑问难深究能力

2009-07-01赵伯庆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31期
关键词:三步走智力思维能力

赵伯庆

语文学科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担负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主体,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开发自身的主体意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深究这一环节尤为重要。采用质疑问难的方法,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它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着重研究的课题。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思考深究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大体可分3步。

第一步:启发诱导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着眼培养“敢问”。要学生敢问,不是十分困难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这种热情,哪怕在无意中,也不要给他们泼凉水,对于肯于动脑、积极问答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提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善意地对待。

第一阶段的持续时间不太长,学生也容易通过,初步形成“问题意识”。一般学生都能够积极提问和发表意见,初步形成习惯,但仍很脆弱,如不继续培养训练,这种习惯会很快消失。

第二步:培养提高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善问”。“敢问”不难,“善问”却是不大容易的,这与学生理解教材的深浅、知识的多少、思路的广狭、观察的精粗以及生活实践的差异有密切的关系。学生提不出什么“有分量”的问题时,教师要“设疑”,“设疑”是“生疑”的有效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进而开发他们智力的教学艺术。设疑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

设疑贵“巧”。首先,所设内容要巧。要“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将“疑”设在重、难点上,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子,激起一片涟漪,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但设置疑难要有度,使学生不仅需思,而且欲思、可思。疑而不难或疑而过难,都无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其次,设疑的时机要巧。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开端,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的强弱变化,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听课时也不可能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注意力。因此,什么时候设疑要根据讲课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准时机,巧设疑难。这一时期,教师要特别耐心地启发诱导,让他们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即提高思维水平。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发现他们思维的缺陷,逐步培养他们在思考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的内容联系和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这一阶段历时较长,但进步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课堂讨论气氛相当热烈,时有争辩。但发展还不平衡,独立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还显欠缺。

第三步:开掘探索(深究)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善于培养深究、探索。这个时期要注意提问的深度、难度,有思考价值。有位教师给学生立了个“五不问”的规矩:已学过的基础知识,未经复习时不问;教科书或主要参考书没有看过不问;作业未经深入思考时不问;找不到自己矛盾所在时不问;提不出自己的思路和看法时不问。这是颇有见地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探究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加大难度,设置困境,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慧不断增长,探究精神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三步走智力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中国创新“三步走”令人着迷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