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情境
2009-07-01宋海侠
宋海侠
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提供给学生,是一堆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感受不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样的问题显然不能形成真正的问题情境,真正的问题情境指发生问题的客观情景下学习可以是个体对客观情景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呢?
1、设置悬念问题,创设情境
“悬念”从心理角度讲,就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一种强烈的想念和紧张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可以激发学生强烈、急切的思维欲望。例如“三视图”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节知识的兴趣,教材以三视图的原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之一——“三用塞子”为导入,课前笔者先在木板上挖了3个孔,它们分别是正方形、倒“T”形和圆形(图1),并提出问题:“如果只用一个塞子,使得它能堵住每一个孔,塞子的形状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这个问题引起学生很高的兴趣,他们纷纷猜想塞子的形状。在他们稍作争论之后,笔者拿出已经制作好的塞子(图2),并示范如何用它堵住各个小孔,学生感觉很神奇,由此顺利地导入“三视图”这一节的内容。学生通过带着问题学习找到解决悬念的思路和方法,使这节课的教学水到渠成。
2、利用媒体信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新闻事物入手创设情境
在当今社会,媒体信息充斥学生的生活、学习,学生离不开电视、电脑。巧妙运用媒体信息来创设情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使学生能从多角度感受数学,探索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还能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如牵动人心的汶川大地震,同样也牵动着学生幼小的心灵。笔者抓住这一点,在讲解“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或平面直角坐标系”时,以确定汶川的位置为背景,设置情境。又如“毒奶粉事件”震惊华夏,笔者在讲解“抽样调查”时引入此事例,指出确定哪些批次的奶粉有问题所用的方法就是抽样调查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3、通过数学典故、数学故事来创设情境
历史上许多典故有的反映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的反映了知识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无理数”时,笔者以无理数的产生的故事引入:“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发现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不是有理数,他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竟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人们为了纪念希勃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为‘无理数。”学生由这类故事提起兴趣,并借此教育学生培养不怕困难,坚持真理,不畏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4、以问卷形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
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可理解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环境。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但有一些定义、定理的表述方法与生活中的说法有所区别,学生看似容易接受,但不易理解其内涵。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围绕与知识有关的问题,采取答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例如“近似数”的教学中,问卷内容为:“请回答以下问题:你的年龄?你的身高?你的体重?你是哪一年出生的?你家里有几口人?”在学生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后,通过引导,让学生找出其中的精确数和近似数,并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数字都是越精确越好,近似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问题贴近生活。借助这些数据,学生对近似数和精确数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并对本节课的学习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有方法,教无定法,大法必依,小法必活”。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标,而创设数学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情境对各科学习都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对数学这样一门极具逻辑思维的学科。创设情境使学生一开始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的阶段,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自然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