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音乐走进课堂 使语文课活色生香

2009-07-01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31期
关键词:活色生香语文课孔子

刘 鹏

语文课堂引入音乐,可以起到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找到音乐与语文文本的最佳结合点是音乐发挥作用的关键。《爱莲说》教学中配合《出水莲》,引导学生进入高雅脱俗的境界;《水调歌头》处理为音乐文本,让学生直接歌咏、吟唱,体味文字的平仄和韵律;《七根火柴》配合动情的朗诵,引发学生内心的感情共鸣,使他们深刻体会人物形象和革命精神……这样就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使语文课生动有趣,活色生香。

孔子在谈到教育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在孔子的心中,比“诗”与“礼”都重要。一个“人”的最后完成,是靠音乐来实现的。恐怕今天没有多少教育家同意孔子的观点,但孔子确实道出音乐在人的教育中的意义。“诗”是文学的代表,“礼”是道德伦理体现,这两者在一个人的成长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今天的语文课,与孔子讲的“诗”大致相当。但音乐是艺术之王,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情思,音乐却能很好地表达。因此,语文课堂引入音乐时,就有可能起到语言表达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但这绝对是一门艺术,不是随便把一段音乐带进课堂就可以的。笔者认为,找到音乐文本与语文文本的最佳结合点是让音乐发挥作用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活色生香。

人们都说,文学与美术都是有形的艺术,文学借助语言,美术借助线条和色彩;只有音乐是无形的艺术,因此也被誉为艺术的王者。作为艺术之王,它比之于文学与美术,更能表现人们深邃的思想、幽微的情思。它往往不需要任何中介来阐释其内涵,而是通过直感方式,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类似联想,使人获得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从而产生语言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教《爱莲说》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笔者借助古筝琵琶曲《出水莲》,以乐曲导入,使学生进入一个高雅脱俗的境界;以乐曲为背景朗读,使学生达成音乐与文本的共鸣:以乐曲中的形象与作品中的形象相比照,使学生获得心智的启迪。

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笔者力求把文本自身的音乐性充分挖掘出来,将语文文本直接处理为音乐文本,让学生以吟唱、歌咏的形式学习。这样,文本中所含的音乐效果就发挥出来,静态的文字变化成动态的音乐,对仗的文字与平仄相协的音律相互作用,产生的律动与音乐效果把学生带入一个与现实环境相隔离的纯净境界,走进高洁的诗人心中,与诗人对话,同诗人作心灵的交流,从而使灵魂获得一次音乐洗礼。

教《七根火柴》时,笔者选取极具穿透力的《长征组歌》中《过雪山草地》的副歌高潮部分,在声情并茂地朗读到“‘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话就在这里停住了”这一段时,“风雨侵衣,骨更硬,革命理想高于天,高于天……”的合唱响起。“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无名战士牺牲时坚毅感人的画面与极具浓郁悲壮美的音乐形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中一一艰苦卓绝的革命、英勇无畏的献身、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生的伟大与死得壮烈……带给学生极强的心灵震撼。

教《春》这篇经典名作时,在各个朗读感知的环节里,笔者为每一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分别配备不同的音乐,让学生随着美好的音乐来感受每一幅画面的丰富形象,并为学生诵读提供背景音乐,更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文学与音乐交融,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形象地解说了文字的叙述角度可以是多声部的,以此形成一种交响的效果;汉语音调的阴阳上去、汉语诗词的平仄对仗,更使文学作品充满节奏、韵律等音乐元素;而为数不少的文学作品中使用的“重复”手法,又再现了音乐的特质。而笔者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又让学生借助音乐的张力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学作品,使他们有意或无意地从更感性的角度来认识世界。这是笔者教学尝试的最大收获。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蕴涵着音乐的素材,挖掘利用这些天籁之音,将使语文教学活色生香。

猜你喜欢

活色生香语文课孔子
孔子的一生
活色生香
孔子的一生
活色生香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活色生香”的语文课堂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