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听评课的思与行
2009-07-01于纯
于 纯
1、前言
在人们的印象中,听评课是这样一种模式:先是知道听课的消息,带上听课本前往,然后边听边记,把主要流程记录下来,接下来大家坐到一起议一议。大部分的课就囫囵吞枣般地结束了,只有极少的一些课能像牛儿反刍,日后细化、咀嚼、回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崔允教授说这样的听评课是“去专业”的,也就是把听评课看做是常规教研任务,“用业余的思维或方法去处理专业的事情”。细细想来,听评课这种学校教师最为常见的教研活动,还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2、问题回望:“套”评、“哄”评、“散”评、“偏”评,隔靴搔痒
听课与评课是不可分割的2个部分,这一点大部分教师都有切实的体会。但现实中听课与评课常常是冰火两重天:听课时人流如潮,评课时悄无声息。出现这种现象恐怕原因多种多样,但有一点基本可以肯定,即评课环节本身是有问题的。
2.1“套”评——套话连篇:“上课老师基本功扎实,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学目标比较清晰,教学环节流畅。师生关系上教师体现了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在学习方式上采用了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形式……如果能进一步研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更好。”这是一种四平八稳的评课,给人的感觉是,评课人拿着一张条目繁多、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评价表》,一项一项对照着念过去,索然无味。
当赋予一样东西太多功能的时候,这些东西往往什么功能都没有。评课内容太全面,好像什么都说到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诚然,课堂教学属复杂科学,有其混沌性,但在复杂视域下,完全可以确定主题,展开有重点的学术碰撞。离开评课的“套”,让听课教师明确这堂课好在哪里,哪里需要完善,等等,评课才有实质的意义,才有专业的价值。
2.2“哄”评——一味溢美:记得一些参加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教师,在谈听了评课后的感受时说:“专家们的评课直面问题,有想哭的感觉。但鞭辟入里、深度挖掘的分析又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新基础教育”的评课可能是有些另类的,但从这个现象上反思日常的评课,可以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哄”着上课教师的评课,在教研组活动中还较多地存在着。有的教师戏称这样的评课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不说好,不说坏,免得大家怪”。“哄”评折射着文化特性里一种人际交往的潜规则,但“学养有专攻,交往惟真诚”,在专业领域里,真诚的评价弊少利多。
2.3“散”评——信马由缰:信马由缰的“散”评主要是由于听评课者自己没有充分的准备,听课抓不住重点难点,评课时就模糊地、随意地说,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式话语过多。一场评课、议课下来,各说各的话,没有一个有主题的或是比较统一的评议结果。浮光掠影地各说各话,是架空实质的形式主义评课。
2.4“偏”评——多人陪坐:“偏”评,这里是指评课声音单一。也就是说,评课者几乎都是专家、教研员、学校领导或是教研组长,其余的听课教师只是陪坐的摆设,没有主动参与的意向和积极性。肖川老师曾说:“当只有一只夜莺在歌唱,其他的夜莺都被割去喉舌,那么再动听的歌也充满了恐怖。”评课可以有“专家的色彩”,但也要努力呈现“众人的色彩”,也许并不是每一个“色素”都那么鲜亮光洁,却能构成一幅最生动、最和谐的“对话图”。也就是说,评课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互动,不唯上、不唯书,参加听课的每个人都要动起来,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
3、实践建构:“主题”“建议”“论理”“突围”,投石激浪
崔允教授认为,听评课是“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活动,教师在职的专业学习”,“听评课应是教师专业活动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要调整原有听评课活动的目标,不当“仿课专业户”“听课任务户”和“评课记录员”,把自己与授课教师看作是一个整体,改变原有的听课模式,或提炼主题,或提出建议,或深入论理,或批判突围,积极参与到听评课活动中。
3.1主题式评课:即大胆摒弃固定的《课堂教学评价表》,化繁为简,与上课教师一起讨论确定主题,可以制订相应的课堂观察表,兼顾质的研究和量的统计,听课时搜集证据,评课时进行解说。如笔者所经历的“课堂提问与应答”主题,课前先以教研组为单位,讨论确定听评课的观察指标,形成2种观察表——课堂提问观察表(表1)和教师应答观察表(表2),再集中进行填表的学习培训。课中教师各自记录,课后汇总分析,举例佐证,提出改进意见。
主题式评课类似于医生的临床诊断,有看病前的初诊和专题学习,有临床的望闻问切,再有主题会诊、开出处方。对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改进课堂教学都有明显的成效。
3.2建议式评课:此种听评课类似于“生活小贴士”,简便易行。具体做法是,听课前各人手执一张小纸条,边听边思,碰到有感触的环节用“×√☆?”做相应的记号,并在学生活动的间隙快速整理思路,形成2条随堂评价建议(表3),下课后交给授课者。授课者可以综合多位教师的意见反思自己的课堂,对纸条中有异议或想深入探讨的话题可以再单独研讨。
3.3论理式评课: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个课题组就“专业指导对教师的帮助”这个议题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希望课改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教材教法上给予指导的教师占72.4%。这反映了许多教师在教学论方面的不足,也就要求教研员和成熟型教师在评课时,多一点围绕教学实例进行的理论辅导,有点类似于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或者说是一种“实境培训”。
每一部分教学内容、每一堂课都是一个可圈可点的案例,都是一个教学形态上的“殊相”。但换一个角度看,它又是某一“类型”中的“个例”。因此,听评课可以从课堂个例推想教学类型,从“殊相”感悟“共相”,使教师获得一种系统的知识与策略。论理式评课强调教学理论的建构、推介和阐扬,可以满足普通教师专业“提升”的需求,生成更多的教育智慧。
3.4突围式评课:课堂教学也好比是一座围城,教语文的只会评语文,用惯了一个版本的教材就奉作经典,殊不知,跳出课堂看课堂,冲出学科看学科,走出教材看教材,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顿悟。俗话说,不破不立。听评课就要有这样的勇气,宁可给大家带来一点不同的声音、“不对的”东西、“片面深刻”的东西,也不愿四平八稳,拾人牙慧,比如对文本的批判、多文本比较、跨学科听评课等。教师往往缺的就是批判性思维,缺的就是否定自我、重构自我的能力,“投石激浪”的评课无疑能解救围城中的人们。
听评课对于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来说,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种文化。建构“民主、和谐、专业”的文化属性是人们不懈的追求,所以还需不断潜心钻研、锤炼自身,常做思维的体操,实现跨越式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