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闻于台海两端

2009-07-01

厦门文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金盏屏山刘伯温

夏 敏

很多故事原本是对事实的捕风捉影。所以,记录故事叫做采风。我去台湾风闻了许多故事,并做了一些采录。从高雄到嘉义、彰化,再到台北、基隆和花莲,我习惯跟一些耆老打听他们口中的轶闻趣事。回到福建,跟老人聊天,发现台湾老辈子口头的故事多与福建无异。道理很简单,台湾汉族祖上多自福建迁来,八成以上讲闽南话,所以闽南的故事就一代代在台湾讲下来;少部分来自广东嘉应、潮州客属,就连这部分广府客家,也多数由福建迁去,所以福建乃台湾故事大本营。不过,故事这玩意不是一成不变的,讲着讲着就会走样,何况福建先民三百年前就开始迁台,加上荷兰、西班牙、日本等外来故事源头,还有原住民(分高山九族和平埔十族)的故事成分,所以台湾故事又跟台海对岸有许多差异。

做故事研究的人习惯把故事分做神话、传说和普通民间故事。神话是对神明的叙事(如开天辟地的创世神盘古),传说是对真实人物或事物的虚幻想象(如罗隐的传说、郑成功的故事),普通民间故事则是对现实生活或物象加以纯粹想象的口头故事(如蛇郎君的故事,卖香屁的故事)。台湾和福建这几类故事跟其他地区相比,有着更多的相似性,谁都明白这种种相似性源自数百年来的福建对台移民。

对两岸的神话稍做比较,我发现,除了原住民神话外,两岸汉人神话没有什么太大差别。譬如,吴刚砍桂树神话,大陆各地基本不脱这样的情节:

明月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癒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我在别人送我的台湾故事书中看到,台海两岸吴刚砍桂树故事情节非常相似: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叫做张古老的人,住在月亮里面,每天带着饭盒和一把斧头,拼命去砍一棵大樟树,砍啊砍……砍得这棵大树快要倒下去的时候,不知从哪里跑来一条狗,趁着张古老不注意的时候,把他的饭盒咬走了,张古老放下斧头去追赶那条狗。狗跑得快,张古老追呀追呀终于捉到了那条狗,把饭盒抢回来。张古老回到樟树底时,砍过的地方已经复原了,比以前生得更高大了。张古老决心继续砍下去,几天以后,那棵树又快要被他砍倒了。那条狗又来偷咬饭盒了。他放下斧头又去追狗,等他把饭盒抢回来,回到樟树底下,砍过的地方又长成原来的样子了。就这样砍了又砍,一直到现在,张古老都无法砍倒那棵大樟树,所以,月亮里还有阴影,世界上才没有发生大的天灾地变。(《台湾民间故事集》)

这个故事情节确实跟大陆同类神话故事差不多。只是吴刚被替换成张古老,桂树说成是樟树,天狗咬点心说成咬饭盒。大陆这个故事出现得很早,早在汉人还没有进入台湾以前的数百年,吴刚伐桂故事已经在大陆得到广泛流传。唐人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说:“旧传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道有过,谪令伐树。”可见,台湾吴刚伐桂的故事无论怎样说,都跟大陆这惟一源头难脱干系。

台湾汉人神话源自大陆是毫无疑义的。而那些半真半假的传说是否跟大陆有关就很难说了。作为民间故事中最庞大的家族,传说每一时每一刻都在被创作或者被变异,因此传说最容易受到时空的限定,也最具有地方性。两岸一些传说很多是人物相似,而故事情节却不相同。比如,汉语闽南话地区共有人物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是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风闻于闽台之间的著名传说人物郑成功,朱元璋。但这些人物的传说,两岸情节有很大差异。大陆的郑成功传说往往说的是郑成功准备渡海收复台湾期间,在大陆如何关心百姓,整肃军纪,受到人们的爱戴和拥护的故事。厦门关于中秋博饼来历的传说讲的就是郑成功关心复台将士的中秋思乡之情,发明博饼这一游戏而受到大家的欢迎。而台湾的郑成功故事则往往讲述的是郑成功在台湾如何打击荷虏,英勇善战的故事。如《郑国姓打台湾》、《剑潭》、《剑井》(大陆泉州也有一个同名故事)、《四眼井的传说》(说的是郑成功战胜侵占澎湖的荷兰人的故事)、《铁甲将军》、《杨姑爷驰马得地》、《郑成功取三宝》、《国姓爷的宝》、《郑成功的炮轰术》、《国姓爷北征中的传说》等。

关于朱元璋的传说,大陆民众因受到官本位思想和士绅文化的机会大大强于台湾,所以朱元璋传说与台湾相比,更具有一些“文人化”倾向。作为明朝开朝皇帝的朱元璋出身底层,文化教养欠缺是他的弱点。而在有关他的传说中,百姓常常借助朱元璋的重臣刘伯温对朱元璋的文化熏陶,以此试图宣扬他的“文才”来表达民间“明君无缺憾”的心态。福建泰宁县开善乡流传的《朱元璋三吟公鸡诗》,说的是朱的军师(国师)刘伯温如何启发了朱元璋的文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下江山,定都南京后,乘中秋节,在御花园召集群臣设宴欢庆中秋,文臣们乘兴吟诗作赋,那些武将不会作诗,但甘愿罚酒。

轮到朱元璋作诗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国师刘伯温有意要试一试他的才学。恰巧这时太监捧上热气腾腾的鸡汤,刘伯温指着碗说:“请陛下就以公鸡为题吧!”

朱元璋从小家庭贫困,只念过一年书,从军后,抽空跟刘伯温学习诗文、兵法,虽有进步,但根底总是差,这时候突然遇到这个难题,就有些目瞪口呆。他苦苦思索,总是难得要领,硬着头皮吟道:“公鸡叫一叫,尾巴翘一翘。”一想不对头,这叫什么诗?心里着急,但越急越想不出愣了好一会,没奈何只得再吟下句:“公鸡叫两叫,尾巴翘两翘。”这下引得文武百官都抱着肚子笑,刘伯温见这情景,心里倒有点局促不安。正好这时,天空飘过一朵乌云,遮住玉盘似的明月,御苑顿时阴暗下来。刘伯温灵机一动,喝令太监说:“月色无光,赶快添灯。”心灵乖巧的朱元璋,一时受到启发,就高声吟道:“三声叫得红日出,驱散残星朦胧月。”

满座文武百官听了,齐声喝彩、拍巴掌,乐工立即将这诗谱上曲调,唱开了。

这则传说说白了是在假刘伯温来传扬朱元璋的文韬武略。表达了人们试图借助传说来弥补一个“略输文采”帝王的缺憾。这说明大陆的传说更多体现了文治教化以及道统至上的传统,这在台湾故事中是不多见的。

台湾故事更多地赞誉了朱元璋的“平民”皇帝的平民意识,例如《皇帝的姊姊》讲的是朱元璋小的时候为得到两个馒头跟人打赌,与一个骑毛驴的女孩说话,他做了皇帝以后这女子到南京找他,朱元璋还是认她为姊姊。这平民眼中的皇帝成了平民诚实守信的化身。或者夸耀他非凡的才能与他人不及的“神迹”,例如《被赶的菩萨》说朱元璋当小和尚的时候扫寺庙,每天都比别人扫得快,原来他扫地之前会把所有菩萨赶走,等地扫干净了再让菩萨们回来。这些离奇的做法被讲得神乎其神与台湾明清以来移民多为社会底层人士有关,属于非精英移民。而非精英移民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所受到士绅、文人和官方文化影响较小。

两岸人物传说各说各的,两岸风物传说彼此叙述的情节也有很多没有任何关联。例如台湾人讲述的《水仙花的来历》说的是一个贫穷的老婆婆做好饭等出外打工的儿子回家吃,可是一直没有等到,后来来了一位乞丐,老婆婆可怜他,就把自己留给儿子的仅有一碗饭给了他吃,为了报答老婆婆,乞丐走到老婆婆那长不出粮食的水田边,把吃下的饭全部吐在水田里面,不久这块水田长满了清香扑鼻的花朵,原来这乞丐是水里的仙人,他吐出来的饭粒变成了白色的花。于是取名“水仙花”。人们都来买这花以求吉利,老婆婆母子也因卖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福建漳州的《水仙花的来历》则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故事说龙溪上南乡村后一个大湖灌溉周围几十里的土地,一天它被一座飞来的山给填了,从此土地干涸,民不聊生,一个叫金盏的青年在一个仙人的感召下告别爱人百叶,带上斧头翻越99个山峰去寻找湖水,后来登上白鹤峰发现了被群山环抱的一潭湖水。为了把湖水引回家乡,他用带来的斧头日复一日试图凿开峭壁。百叶盼夫不归,也来到这里,奄奄一息的金盏把斧头交给百叶后咽了气。百叶继续着金盏的工作,在她还剩几斧将凿开峭壁时已身心俱疲,她用尽最后一口气凿开了峭壁,湖水喷涌下山,百叶抱起金盏跳进瀑布。获得水源的百姓不见了金盏和百叶,也找到白鹤峰。见到金盏和百叶在凿峭壁,见众人来了便跳入瀑布,水中则升起彩云,云中落下东西到湖水里变成两株花,一株黄似金盏,一株百叶丛开。从此人们就有了用水养这两种花的习惯,以之来纪念为大家死去的金盏和百叶并命名为水仙花,其中单瓣的叫金盏,双瓣的叫百叶。同一样东西,两岸产生出不同传说编造出不同故事。

台湾民间传说《半屏山》与福州的民间传说《屏山》也是说法各是各。台湾高雄附近有一座半屏山,山脚有个莲池潭,山潭互映煞是好看,山的西南面如被劈大墙,不生草木,好似大屏风。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个传说讲:

据说古时候,这座山很完整,和中央山脉的玉山,面对面地站着。在云层低的时候,这座山就显得高耸云霄,所以它就觉得自己很高,看不起别的山头。其实它的高度比玉山低多了,不过它不甘示弱,有一天它竟向玉山挑战,高声说:“我们来比一比,看你高呢,还是我高?”玉山说:“好!”它又说:“恐怕你不是我的对手!”玉山也不客气地说:“我们请天神来评判,看谁高谁低。”半屏山忍不住说:“我当然比你高。如果在我的头上放三块豆腐干,就会把天顶破了。”玉山不做声了。这时,正巧天神打这儿路过,听见半屏山那些狂言疯语,非常生气,命令雷公来惩罚这座狂妄的山。雷公奉命,只轻轻一敲他的槌子,立刻轰隆一声,那狂妄的山头就塌下一半来,石子、泥土、树木、花草全滚下去了,只剩下一半站在那里,这就变成了现在看到的半屏山。

福州地区也有一个民间故事《屏山》,说的是福州城东南海边,有一座山高顶平的大山,像一座天然屏障,人们叫它“屏山”。早年间有父子三人到这里开山种果,垦荒造田,终于迎来了花果飘香、五谷丰登的景象。父亲辞世之后,兄弟俩成了家,日子越过越好。但有个恶霸见了眼红,硬说屏山是他的,带领家丁恶狠狠地要把兄弟赶走。突然霹雳一声,天崩地裂,屏山分成两半,一半飞跃东海,屹立在台湾岛上,小弟一家随着山的飞跃,住在台湾岛上。大哥一家跟着山的腾入,居住在福州城里。从此,飞到台湾的一半,叫半屏山。留在福州的,仍叫屏山。

两岸都有半屏山,有的是山体接近半屏山的山但并不叫这样的名字,如浙江东阳的大盘山;有的也叫半屏山,如浙江温州瓯江口外的洞头渔港东南侧,耸立在波涛万顷东海之中的半屏山,它与台湾高雄的大屏山相距160余海里。民间歌谣有“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的说法。两岸人对各自的大屏山的来历有着各自不同的解释,也有彼此接近的解释。这些近似解释的原因,既可能是民间传说被讲述出来时遵循了近似的思维习惯的结果,也可能部分来自传播,但是在交通不便利、往来不频繁的时代,传说的远距离传播可能性并不大。

因为职业的原因,我特别关注口头故事,我知道这口头的背后,有着说着同种方言讲述者的心灵共鸣。台湾的朋友登陆了,调侃言笑之间,尽管故事有细微不同,但也太容易发现其间说法上的共性,它确认两岸人是被同样祖先教养出来的族群;我登台岛了,从在那些新奇走样的故事里,我依然听出了一个民族共同心灵的震颤。

【责任编辑 泓 莹】

猜你喜欢

金盏屏山刘伯温
屏山银企共解融资难题
微波超声协同提取金盏菊皂苷工艺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侧金盏
刘伯温以德服人
金盏银盘鬼针草
丝瓜花开
谁是明代的“诸葛亮”
林泉山庄
罗博作品
聪明的刘伯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