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问题的再思考

2009-06-30杨银磊李悦婷

中国集体经济 2009年1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

杨银磊 李悦婷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入、生产、生活;而且也关系到我国“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文章主要针对于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解决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建议,从而为进一步活跃云南省农村经济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化

一、引言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人数与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者人数的差额。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研究认为,劳动力相对于资本和土地过于丰富,以致把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出去,农业产量不会减少,这部分劳动力构成农业部门中“零值”劳动力,即他们的劳动边际收益为零;我国学者蔡昉(2001)研究认为,乡城间的人口或劳动力流动,无论对于迁出地来说还是对于迁入地来说都具有正面效益;韩俊(1994)研究认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一个必然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刘怀廉(2004)研究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使农业劳动力的边际效益为零时,农业中供大于求的那部分劳动力。自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经济人”驱动下,农村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由落后地区转向发达地区、由西部转向东部”的大规模转移。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有科学、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利于农村的稳定,而且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更是工业化、城市化、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于西南边疆云南来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是直接关系到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和农村和谐。据2008年云南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为2156.83万人。因此,如何加快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是摆在当前的大问题。本文就当前云南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看法。

二、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

(一)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一国的经济水平密切相关,库兹涅茨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国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将呈现出由正三角形向桶形再向倒三角形的变化。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云南省2006年第二产业总产值1712.60亿元,第三产业1544.31亿元。总产值居全国23位,只相当于山东省总产值1/5。云南省第二、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

(二)城乡发展滞后、乡镇企业发展落后

由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以山地为主、以至于云南省小城镇布局分散,由于平地面积狭小、发展受地形限制,规模小且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吸纳力不强;同时缺乏的支柱产业,乡镇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乡镇企业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乡镇企业近几年发展也处于缓步阶段,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停产减员,从而降低了对其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三)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低、城乡二元机构,制度约束

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多为自发性外出,有计划、有组织的外出仅有政府组织的一部分,而在市场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保障的外出更少,基本到不到10%。这主要是因为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市场体制不健全,供需严重脱节、信息不明确等多因素造成。外出劳动力本身法治意识薄弱,素质能力有限,同时又容易受黑职介的欺骗,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当前云南省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约束和全国的基本相同,主要是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进城后在子女受教育、就业、福利保障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虽然当前云南省对于户籍制度有所松动,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福利保障有所加强,但在很多方面仍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里转移。

(四)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的价值观

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疆,聚集着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494.89万人,占总人口的33.59%。云南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各民族人民世居于此地,不习惯外出。思想僵化,目光只盯土地、不愿放弃土地,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土地贫瘠且多是小块山地,农民世代生活在红土地上不愿背井离乡,不愿放弃自己赖以生存的保障。随遇而安,容易满足,云南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全样性最丰富。物产丰富人们不需要辛勤劳作就可解决吃饭问题。云南人容易满足,不努力思

进。

(五)整体外出劳动力素质偏低

根据2000年对全省40个县2400户农民家庭劳动力抽样调查,云南省文盲半文盲占总劳动力的17.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18个百分点。由于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从业技能水平低,不可避免地面临就业渠道狭窄的窘境。据测算,云南2002年,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近4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6%。同时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为6%;2002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为149.8万人,占转移劳动力总数的72%,受过专业培训的劳动力转移比重只有23.56%,这样的状况与非农就业岗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极不适应,就业显得十分困难。

三、当前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寻求农村内部消化、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经济发展

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努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加工园区。积极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当前国家政策实行山林到户,在此契机云南省应加快开发经济林、林业深加工,运用云南省独有的独特的气候条件、山地和区位优势,开发云南林业产业的巨大潜力。如竹藤产业、水果产业、药林产业;加快畜牧业养殖发展,开展生猪养殖、家禽养殖及经济禽类养殖,如鹌鹑、鸽子等;促进渔业发展,云南省适宜人工增养殖鱼类的水面约有292万亩,丰富的渔业水域资源和鱼类品种资源为云南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云南省特有的双孔鱼科、异鲴、大头鲤,并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达氏鲟和鼋。引导农民投入农田基本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壤改良、治山治水等方面,使的农业内部自行消化剩余劳力。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2006年全省城乡就业人员2503万,比上年末增加41.7万。到2007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1.6%,比2006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省城乡就业人员2573.8万人,增长70.8万。城镇化的建设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就业具有极大作用。

(三)加强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

第二、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劳动力转移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工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而在后阶段主要是靠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从总体上看只有工业和第三产业大发展,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2007年乡镇企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8.6%,企业新增从业人员20.7万人,年末从业人员达400.6万人,乡镇企业对于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用。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重要位置,向第二、三产业倾斜。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进行税收、财政支持、进行技术改造。使乡镇企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建设花卉产业,使花卉产业成为云南省的“名片”。对于花卉产业云南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建立花卉种植基地。突出呈贡花卉市场的带头作用,面向世界市场使花卉产业成为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旅游产业是云南省第三产业的龙头,应努力开发国际旅游市场,巩固国内市场。开展新的旅游项目。使旅游业的龙头作用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推进劳务输出的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发展国际劳务输出

开发扶持大型劳务公司,利用大型龙头企业实现劳务输出产业化,发展劳动力产业化发展。向四川省学习劳务品牌化,如四川省成功打造了“川妹子”、“川建工”、“川厨师”等劳务品牌,云南省应根据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把外出劳动力打造成品牌劳动力。2006年云南省政府把“培训100万进城务工人员,新增转移50万人”列入政府工作日程,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全年全省共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新增转移78万,增长15%,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142亿元。应大力发展国际劳务输出,国际劳务输出属于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云南省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合作,输出具有技术的劳动力,实现低成本创汇。

(五)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社会权益的保障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行宽松的户籍制度,不能再把农村人口拒之门外。实现城乡两种保障体系的对接,保证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建立失业保险基金、最低工资标准,明确实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劳动保障执法监察机制,成立农民工工作协调会将更多农民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坚持保障水平和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六)政府引导加快思想转变、提高技能水平、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政府应加强思想诱导,转变传统观念,根据各民族不同的特色文化制定不同的技能培训和工作安排。加强务工人员对发展较快的省市的了解,促进思想认识的进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首先要抓好义务教育,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劳动力具有一技之长,增强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有关劳动部门建立垂直管理、多级就业服务网络,由市和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乡镇劳动站和社保中心组成,建立村级就业信息员。建立资源信息平台,介绍职业和岗位,进行培训。

(七)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规模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前提下,允许把土地使用权作商品进行交换,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转让、转包、转租、抵押、入股、拍卖,促使转移劳动力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经营,使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实现最佳组合,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农民问题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现在和将来必须解决的问题。云南省的农民问题不仅关系到兴边富民建设,更是影响云南省和谐民族建设,云南省的省情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长期的准备,云南省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云南地方志委员会.云南小康年鉴[Z].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2008.

2、乐君杰.中国农村劳动市场的经济分析[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李瑞芳.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式与对策[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宋玲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趋势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剑文.加快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步伐探讨[EB/OL].http://www.cqvip.com/QK/85660X/2003003/12239339.html,2003.

6、李敏.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EB/OL].http://www.cqvip.com/qk/86929X/200406/10647583.html,2004.

7、王后俊.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8、徐力.云南农村社会经济再认识[M].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

9、丁辉荣.新世纪云南农村工作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杨银磊,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悦婷,云南财经大学财政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生态农业视域下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究
以电子商务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