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识文学——从功能到本质

2009-06-30孙晓明

北极光 2009年3期
关键词:西游记本质红楼梦

孙晓明

自古以来,对于究竟什么是文学,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古人说:“诗缘情”;又说,“诗言志”。现在人们的观点更是纷繁多样。有人说文学是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现实;有人说它是游戏,带给人们娱乐;也有人说它的意义在审美,倡导为艺术的文学。其实,上述说法,涉及的内容不一定是文学的本质,而是它的功能。能对其它事物产生影响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功能。功能是事物的属性。在事物的种种属性里,它是潜在的能力。说“诗言志”,或者“诗缘情”,其实是说它能够表达志向,能够抒发情感。但是,诗不一定非得表达志向,非得抒发情感。言志或者缘情,只是诗的功能。本质则不然。本质不是事物的一般性属性,而是核心,决定事物的性质。本质和功能不可同日而语。文学具备某种潜能,有可能达到某个目的,或者呈现出某种形态;而本质则决定了它是什么,不是什么。

功能不能取代本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关于文学本质的争论,其中大部分都是功能之争。文学有许多功能,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文学的诸多功能决定了文学的多元。文学的多元决定了文学的多义。正因为如此,才会有纷繁灿烂的文学现象。如果把其中之一定义为本质,就是在它们中间分了主次轻重。本质决定文学的根本意义,而功能只是它能够起的作用。

许多年前,我在校园的书店翻到一本文学理论书籍。只看了看目录,没有细读。作者列举了文学的几种常用功能,例如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人的情感、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给它们分别命名为本质、特质和特征。如此命名,等于给它们排座次,老大、老二、老三——认为它们在文学中起的作用不同。其它的文学功能,则更等而下之了,因为连“特征”都没捞上。这种做法聪明,但不可取。因为事实并非如此。虚的不说,就说具体运用,会影响对作品的评价。那些不能体现所谓文学本质的作品,哪怕再优秀,只能算二流之作。

举个例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记》诗人站在高台,望望天地,想想古今,感伤地落下眼泪。内容就是如此简单,无论言志或缘情,都无法表现充分;反映社会生活,更是淡如云烟了。然而,它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诗。它的意蕴不可能与文学的根本意义无关。

一部公认的传世之作,其内容与公认的文学本质若即若离。另一部作品则直接体现了公认的文学本质,而世人又公认它不如前一部好。这种现象如何解释?把文学某个功能提升到本质的高度,确实会出现类似令人尴尬的情形。白居易最优秀的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但在从前流行的文学史里,评价最高的不是这二首诗,而是他的新乐府。编者的依据源于他们所认为的文学本质——文学反映现实生活。在阶级社会,阶级压迫是普遍现象。白居易的新乐府涉及了这方面内容,因此,文学价值最高。

类似的例子还有。如果认为娱乐性是文学的本质,《红楼梦》自然不如《西游记》。我上小学时读了《西游记》,上中学时读了《红楼梦》。读《西游记》时津津有味,读《红楼梦》却苦不堪言,虽然那时比读《西游记》时年长了许多。如果改变文学的价值观,情况则不同了。除了娱乐性外,无论把哪一种文学的功能视为本质,《红楼梦》的价值都要高于《西游记》(写作此文时,发现“红楼梦”作为词组已经收入电脑词库,而“西游记”则没有,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能够说明《红楼梦》对现在的影响比《西游记》大)。

把文学的功能定义为本质,任何一种可能的价值取向都将导致评判的偏颇。不是朝这一方面偏斜,就是朝那一方面偏斜。

要跳出视功能为本质的怪圈,对文学有一个新的认识。我认为应该把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形态的文学,另一类是作为生命的文学。前者指文学作品,后者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作为生命的文学, 通俗地讲,也就是人的文学情怀。每个人都有这种情怀。你见到美的事物,内心受感动,那就是你拥有文学情怀的缘故。文学作品来源于每一个人的文学情怀。有了文学情怀,才能创造有血有肉、有生命活力的文学。文学的生命力来自人的生命力。

大多数文学研究者,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上。很少有人从人类本能的角度去理解文学,视文学为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其中的大多数人,又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学的种种技巧上,以为那就是文学的意义。更少有人通过文学作品去追溯人类的文学天性,从根本上寻找人的意义。他们不知道文学的意义也就是人的意义,技巧不是文学。如果就作品论作品,不从形态的文学中去找寻生命的文学,那么,在思考文学的根本意义时,只能视功能为本质了。

研究文学,固然要面对作品,但要真正读懂文学,却必须在具体的作品中找到人的生命意义。作为形态的文学要回归到作为生命的文学。阅读文学作品也是如此。阅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作品来激发、唤醒和强化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学情怀。许多读者对此并不了然。它是无意识的阅读目的,但却是最终的阅读目的。文学情怀人皆有之。我认为,真正的文学阅读,也就是让我们的心灵穿越由种种文学技巧铺垫出的幽雅小径,最终达到对我们自身的了悟。

如果有人问我,文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文学的本质也就是人的本质;由于文学带给人美感,因此,它应该是人本质中积极的、带有正面意义的那部分。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说:人类自诞生伊始,就从没有放弃过对艺术和科学的追求,两者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人类对超越时空的渴望。他说的艺术,包括文学。超越时空是为了摆脱时空对人的束缚,追求真正的自由。因此,艺术的审美,文学的审美,其最终的意义是要表达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类的终极追求,是人的本质意义,也是文学的本质。前面提到的《登幽州台歌》,表达了人类对超越时空的渴望和对自由的追求,体现出文学的大真,于是成了千古名篇。

科学与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思维方式。科学是理性的认识,而艺术则是感悟。因而,要真正认识文学,必须回到自己的内心,用心去感悟。感悟到什么,不必说出来。一个人可能没写过一句诗,但他的内心照样涌动诗情,他就是诗人。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最广泛的情怀。

责任编辑 于 敏

猜你喜欢

西游记本质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别样解读《红楼梦》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