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治病五避免
2009-06-30李双文
李双文
看病难和看病贵让公众越来越不愿意去医院看病,于是自我治疗和保健流行起来。这种自作主张当然有好处,但也会造成一些问题。例如,小病治成大病,大病变成重病。为了避免出现大问题,需要克服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存在的几种最明显、最常见的医疗消费观念和行为。让我们来看看危险的医疗消费行为有哪些。
避免把家庭药箱当医院
我们都非常注重保健,因此家庭药箱成了许多家庭的必备品。然而,有一些家庭却把家庭药箱当成了“医院”,他们一旦觉得有病或不舒服时,就到家庭药箱中去找药,然后自行服用,并不去医院就诊。这实际上是一大失误。
只依靠家庭药箱,自己当医生,将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一是由于病人只是根据表面病症盲目服药,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真正的病症被忽视,往往造成小病变成大病。二是人们在服用家庭药箱中的药时,往往忽视查看其有效期,一不小心服了过期药品,从而留下后患。三是患者在家庭药箱中找药时,大都是按药品说明书来使用,而事实上,一些药尽管有某种功能,但却有副作用,而且这些副作用并不一定会在说明书中明白表述,所以有些药对某些人是不适合的,有时甚至由于服用不当而加重病情。
不能病情轻重都到药店去治
一些患者无论病轻病重,都到药店买药,自己进行治疗。这种做法往往会酿成大错。因为药品分为非处方药和处方药,前者患者可以自己到药店购买,后者只能到医院由医生开出处方后才能购买。而在一些不正规的药店里,患者在买药时,大多是询问卖药者,一般而言,卖药者并非专业医师,只是药剂师,有的甚至什么也不是。对患者的求购,他们为了做成生意,哪怕没有对症的药,也会推荐功效相似的药,而且根本就不管有没有处方,再加上少数药店经营者为了获取暴利出售假冒伪劣药品,甚至过期药品,而患者对这些药并没有鉴别力,一旦服用了这些药,后患无穷。
此外,少数保健品公司为了推销其产品,往往与一些药店的坐堂医生合谋坑害消费者,让他们向患者引荐那些并没有治疗功能的保健品,患者对坐堂医生之言往往深信不疑,结果花了冤枉钱买了一大堆不管用的药,而且有可能延误病情。
别把书本中的偏方当良药
生活好了,人们的保健意识加强了,生活服务类书籍也开始走俏,一些出版商也盯住这一领域,纷纷出版一些医疗保健服务类书籍,这些书籍中,往往有一些所谓的偏方,但这种用书本上的偏方治病的举动,如果不经过医生的指导而擅自进行,将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首先是一些所谓的偏方并非真正的偏方,说不准是一些人随便从哪抄来的,如果根据这些偏方去治病,后患无穷。其次,一些偏方也许有它的疗效,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按常规看病,要对症下药,一旦以这些偏方治疗,成功率往往低,而危险性大。另外,时下一些药品生产厂家为了推销其药品,往往假造一些所谓的偏方,其实是以偏方为药品推销开路。
别把街头游医当良医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一些人往往相信游医,这是因为治病心切,而且也图个方便。但把治疗权交给游医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游医治了病就走人,出了医疗事故,往往投诉无门。游医并没有行医资格,并不具有诊病的能力,向这样的人求医,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游医由于遍走四方,条件差,其医疗器械大都难以彻底消毒,这样往往会导致交叉感染,说不准没病治成有病,小病治成大病。
网上购药避免轻信
今天的网络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资讯的迅速便捷,而且能满足人们生活的多种需求。比如,通过网络求医问药,既可节省时间,又可极大地方便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特需人群。需求者只要点击一些网址,就可搜索到许多提供医疗服务、销售药品的信息,其中不乏大量的医药广告。但是,网上购药又充满陷阱。每个消费者在网上求医问药时应该牢记这句话,“在网上没有谁知道你是谁:”所以,网络上求医购药的消费者,要时刻绷紧谨防上当受骗这根弦。
有病最好还是上医院诊治,如果没有条件,也要找学医的亲朋好友咨询一下,不要盲目自行医治,否则会酿成大错,让你悔之不及。(文章代码:1823)
责任编辑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