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复原力对其心理状况的影响
2009-06-30张妹玥王芳许燕潘益中
张妹玥 王 芳 许 燕 潘益中
摘要:对都江堰安龙镇某九年制学校学生进行复原力、创伤后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测查,探讨复原力对中小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心理援助活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震后一个半月时,该校学生有17.3%的人出现较严重的创伤后应激反应,12.9%的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复原力中的积极认知和信任两个维度对降低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恢复具有比较大的作用;(3)创伤后应激反应在复原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关键词:中小学生复原力创伤后应激反应心理健康
分类号:B849
1引言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这场特大地震波及范围之广、破坏性之强都属世界罕见。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灾后备受关注的精神障碍。PTSD是一种跟随创伤性事件发生的情感障碍,其临床表现有三大典型症状:闯入症状、回避症状、高警觉症状。通过新闻报道和实地走访,我们也发现灾民们出现失眠、做恶梦、警戒过度、易受惊吓、情感麻木等一系列创伤后应激反应。Galea等人在综述了两百多篇有关PTSD的文章之后提出,自然灾害发生后的1~2年内,PTSD患病率多在5%~33%之间。另外,PTSD症状随着时间发展呈现出减弱趋势,有50%的人在三个月之内康复。这些数据说明,并不是每个经历自然灾害的人都会患上PTSD,而患上PTSD的人恢复的快慢程度又有所不同,有的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康复,而有的却长时间甚至是终身都受到PTSD的困扰。
研究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关注那些长期处于困境和心理压力之下或者经历重大压力事件(例如天灾人祸、重病死亡)之后,却仍能有健康情绪的适应良好的青少年,提出他们具有某些保护因子(protective factors),从而得以在压力和挫折情况下免除身心障碍的危险。随着此类研究的开展,研究者逐渐采用复原力(resiliency)的概念来代表那些保护因子和保护机制。目前比较推崇的复原力定义将其看成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例如Kathleen和Janycet认为复原力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Tugade和Fredrickson把复原力视为面对丧失、困难或者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Mandelco和Peeryt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复原力包括内部和外部两大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包括人格特质、认知方式、积极应对等,几乎所有在应激与健康心理学领域中的积极品质;外部因素主要指来自家庭、学校的社会支持。内部和外部因素相互影响,在缺少内部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外部因素能够进行及时补偿,个体也可以表现出较高的复原力。
灾后心理重建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研究者所在志愿者团队于震后第36天(2008年6月17日)来到都江堰下属某镇,对这个镇上的一所九年制学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心理援助工作,目的在于探索灾后心理援建的模式。为了使心理援助工作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团队在开展工作之前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不仅测查学生们的应激后创伤反应,还对他们的一般心理健康这个更广泛的心理指标进行了测查,以期对将要开展的心理援助工作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都江堰某镇某九年制学校学生。在地震中,该校校舍和教室虽然没有坍塌但已成为危房,不能继续使用,学校师生无死亡或重大受伤者。该校于6月23日在板房教室内进行全面复课,研究取样日期为2008年6月26日,距5.12大地震发生相隔一个半月。考虑到三年级以下学生的识字量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本研究的样本只选取该校四到九年级的学生,共507人,有效数据为450人,年龄为13±1.92岁。样本的年级和性别分布见表1。
2.2工具
创伤后应激反应的测量:使用事件冲击问卷(Impact of Event Scale-Revised,IES-R),测定过去七天里个体的创伤后应激反应(PTSR)水平,分为闯入性再体验(Intrusion)、回避性(Avoidance)和高警觉(Hyper arousal)三个维度。此量表只是应激后创伤反应(posttraumatic stress response,简称PTSR)强弱的度量,但不能作为PTSD的诊断工具使用,因此本研究的因变量是PTSR。问卷共有22道题目,使用0~4计分,分数越高表明PTSR越严重。该量表在国内外都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在本研究中,三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3、0.80、0.77和0.92。
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选择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中的心理健康子量表作为心理健康状况的考察工具,包括正向情绪、心理症状和认知功能三个维度,共15道题,采用1~5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在施测时,考察的是最近一周内的心理健康状况。三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2、0.85、0.65和0.81。
复原力的测量:自编复原力问卷,1~5计分,共18个题目,包括积极认知、信任、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
积极认知5个题目,测量的是对地震事件的正向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例如“因为有了这次的经验,以后再遇到危险的情况,我都有能力应付”和“再困难的时候我也相信会好的”。信任5个题目,测量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例如“我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和“我觉得周围的人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积极应对4个题目,测量在面临挫折时采用求助、换位思考等积极方式来克服困难的行为倾向,例如“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并按照他们建议的去做”和“尽量从困境中发现闪光的事情”。社会支持4个题目,测量他人对自己的支持包括物质和情感的支持,例如“我在地震后得到了很多亲人和朋友的照顾”和“当有困难来临的时候,有人给我力量和关心”。
四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2、0.73、0.66、0.65和0.86。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各题目在相应维度的标准化载荷在0.44~0.69之间,数据与复原力的一阶四因素模型拟合较好,X2=238.24,df=131,X2/df=1.82,IFI=0.941,TLI=0.930,CFI=0.940,RMSEA=0.043。
3结果
3.1灾区中小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3.1.1PTSR水平分析
PTSR得分情况见表2,按照黄国平和张亚林等人的建议,以PTSR总分35分为临界分数时,该量表对PTSD的临床诊断具有最大预测力。在本次调查中,大于35分的有143人(32.0%)。如果单从得分
来看,由于采用了0~4计分,因此可认为题目均分在中数2分以上的个体具有相应的PTSR。按照这个标准,闯入症状维度有79人(17.6%),回避维度有100人(22.2%),高警觉维度有85人(18.9%),在PTSR总分上有78人(17.3%)的题目均分大于2。
3.1.2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心理健康得分情况见表3。由于量表是1~5计分,因此可认为题目均分在中数3以下的个体具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按照此标准,正向情绪维度有41人(9.1%),心理症状维度有115人(25.6%),在认知功能维度有91人(20.2%),在心理健康总分上的题目均分小于3的有58人(12.9%)。
3.2复原力对灾区中小学生心理状况影响
3.2.1复原力对PTSR的影响
分别以PTSR三大症状和症状总分为因变量,以积极认知、信任、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四个方面的复原力为自变量,使用全部进入式回归的方式考察复原力对PTSR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4。就FISR总分来说,积极认知和信任具有保护的作用。对于闯人性症状,积极认知和积极应对能够降低其症状;对于高警觉,积极认知和信任能够降低其症状再体验;但复原力对降低回避症状几乎没有作用。
3.2.2复原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分别以心理健康的三个子维度和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以复原力的四个方面为自变量,同样使用全部进入式回归考察复原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见表5。就心理健康总分来说,积极认知和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积极认知和信任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也越高。在心理健康的三个子维度上,积极认知、信任、积极应对都能提高正向情绪,积极认知能够降低心理症状,信任能够提高认知功能。
3.3PISR在复原力与心理健康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
由于复原力中只有积极认知和信任对心理健康总分有显著影响,符合做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因此接下来只探讨PTSR在积极认知和心理健康,信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
按照中介效应检验方法,首先做因变量心理健康对自变量积极认知的回归,得到回归系数βC=0.36,p<0.001。然后做中介变量PTSR对自变量积极认知对的回归,得到回归系数βa=-0.14,p<0.01。接着做心理健康对积极认知和PTSR的回归,分别得到βC=0.27,p<0.001和βb=-0.49,p<0.001。这些结果表明,加入PTSR后,心理健康对积极认知的回归系数虽然由0.36下降到0.27,但仍然显著,说明PTSR在积极认知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如图1所示。
以相同的步骤检验PTSR在信任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心理健康对信任的回归系数为βc=0.37,p<0.001;PTSR对信任的回归系数为βa=-0.13,p<0.05;心理健康对信任和PTSR的回归系数分别为βc=0.33,p<0.001和βb=-0.48,p<0.001。这些结果表明,加入PTSR后,心理健康对信任的回归系数虽然由0.37下降到0.33,但仍然显著,说明PTSR在信任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如图2所示。
4讨论
4.1灾区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灾区中小学生的PTSR和心理健康状况处于灾后心理状况的正常范围内。尽管研究中使用的量表IES-R不能够作为PTSD的诊断工具,但以往研究表明,它对PTS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预测作用。按照IES-R的测量结果,总分在35分以上的学生占32.0%,题目均分在2分以上的占17.3%,属于自然灾难后PTSD患病率的5%~33%的范围之内。就一般心理健康情况来说,12.9%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总分上得分较低,其中又以心理症状和认知功能的情况较为严重。心理症状测量的内容包括精神紧张、害怕等,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与学生震后的PTSR反应是相一致的。
本研究结果说明,学校受灾情况较轻并不意味着所有学生不需要心理支持。虽然本次调查的学校没有人员伤亡,不属于严重受灾的学校,但仍有17.3%的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处于较高水平。12.9%的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较差,可见教师和家长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可以通过询问一些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例如“是不是经常做恶梦?”,“是不是仍然害怕”等。
4.2高复原力的灾区学生具有较好的心理状况
被研究者提到的复原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积极解决问题、幽默感、乐观、独立、信任他人、自尊、内控归因、自我效能。按照Manddco和peery对复原力的归类,本研究在心理因素的认知、人格和应对三方面各选取了一个因素,分别是积极认知、信任和积极应对,外部因素则选择社会支持。本研究的复原力维度比较概括,积极认知既代表了乐观的态度(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也是对事件的正向看法;信任的对象不仅是周围的人,还有政府以及社会;社会支持没有对来源进行区分,测量的是总共获得的社会支持。
正如Hiemdal等人的研究结果那样,高复力的个体知觉到更少的压力和痛苦,并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高复原力的学生具有较低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中积极认知和信任具有较大作用。积极认知能够降低闯入和警觉的症状,增加正向情绪、提高心理健康,说明如果个体能够看到地震的正面意义,在困境中仍然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认为困境终会过去,那么在个体脑海中闪现那些可怕场景的可能性会减少,较容易入睡和集中注意力,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会过度警觉和害怕。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能够使个体获得安全感,这样的安全感使得个体的心境比较平和,情绪比较愉悦,过度警觉的反应较少,注意、记忆等认知功能也能够正常运作。
可见在复原力中,对个体心理恢复起较大作用的是积极认知和对外部世界的信任。但出乎意外的是,社会支持没能够影响学生的创伤后应激反应以及一般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主效应模型,认为不管应激程度如何,社会支持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二是缓冲作用模型,社会支持缓冲应激事件对个体身心状况的消极影响,即在应激事件和身沁健康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不支持主效应模型,至于是否是缓冲作用模型,还需同时考虑创伤暴露程度才能验证。
4.3创伤后应激反应的中介作用
创伤事件之后,心理学研究者最关注的是人们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的症状越强,意味着个体的情况越是糟糕。研究结果显示,创伤后应激反应在复原力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一方面,复原力能够减轻学生们的创伤后应激反应,而创伤后应激程度的降低,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恢复;另一方面,复原力能够直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说明灾后的心理干预不能够仅仅注重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减少,因为它只是全面心理健康的一个方面,没有负面症状不代表心理就是健康的。因此,灾区心理援助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防止PTSD等各种身心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让人们的幸福感得到恢复和提升。
5结论
5.1在本次研究的样本中,17.3%的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处于较高水平,12.9%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5.2复原力中的积极认知和信任两个维度对降低学生创伤后应激反应,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恢复具有较大的作用。
5.3在复原力的积极认知和信任两个维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创伤后应激反应都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
(责任编校张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