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反思与探索
2009-06-29乔卫兵
乔卫兵
推荐理由:
撰写本书的作者吴敬琏、樊纲、周小川、温铁军、张维迎等是国内一流水准、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并且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著名经济学家。
它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的改革过程,总结过去的进步和失误,为今后继续就进所遇到的挑战提供指导。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能解读中国经济改革的人应该荣获诺贝尔奖。”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的纪念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有关解读中国改革开放成功模式的论著层出不穷。与众多其他图书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的《中国经济50人看三十年——回顾与分析》与众不同。
首先,撰写本书的作者是具有国内一流水准、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并且致力于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一批著名经济学家。他们中的许多人,比如吴敬琏、樊纲、周小川、温铁军、张维迎、郭树清、楼继伟、李晓西等,都以不同的方式走过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有些人还从政策的建言者成了政策的制定者和实践者。无论是写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还是评述某一方面30年的变革,我们都会从中感受到每一位经济学人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睿智牢慎的学术思考和崇高凝重的历史责任感。
其次,每位作者结合自己的不同经历,从不同视角,用不同体例,写出了自己对改革开放的独特感悟和理性反思,充满了历史悠长的厚重感。经济学家们不仅追溯了肇始改革历史进程的安徽小岗村土地联产承包制的重大实践创新。以及在理论研究与理论建设中带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莫干山会议和巴山轮会议,而且着重探讨了改革的历史背景、理论借鉴、三农问题、人口就业、价格机制、财税体制、宏观调控等全方位的议题。正如为本书撰写序言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Michael spence)所说的那样,本书众多作者精深的知识都来自于他们在中国30年充满挑战而又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改革和增长中发挥的实际角色。这种知识和洞察力是局外人所不具备的。
第三,本书在追溯启动国内改革的诸多人和事的同时,又一次向世人揭示了中国学术界是如何搭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沟通的桥梁、中国经济学是如何结束游离于世界之外的状态、在理论和实践上如何开始步入现代经济学主流行列的历史渊源。
20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应中国申请世行贷款的需要和中国领导人的具体要求到中国进行了两次经济考察,并提交了两份考察报告。两份报告鲜明地脱离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从更大程度上引入了许多现代经济学的概念和方法。中国正是通过这两个经济考察报告认识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使现代经济学在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从而对中国融入主流现代经济学思想理论和迈向市场经济起了推动作用。同时,世界银行与中国理论界共同召开了“莫干山会议”和“巴山轮会议”。通过这两次会议使中国领导人和经济学家认识到苏东的改革经验不大适用于中国,中国需要寻找新的改革路径,需要逐渐引进市场经济的理念与制度设计,这些都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做出了历史性的特殊贡献。
第四,各位专家学者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总结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经验与教训,初步探索中国改革道路与模式的理论解释,为续写中国未来发展的辉煌与奇迹,为推进中国转轨经济和世界转轨经济的研究,为世界经济学的发展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中国要想延续已有的成功,需要进一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为下一步的改革开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和完成国有企业的股份化改制:加强商品和服务市场的反垄断执法和资本市场的合规性监管;建立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唯有如此,才会推动经济与政治改革的新突破和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才会保证我们走上一条顺乎潮流、合平民心的光明之途,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富裕、文明、民主、和谐的中国。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本重要的文献。它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的改革过程,总结过去的进步和失误,为今后继续前进所遇到的挑战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