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圣王羲之的后现代生活

2009-06-29

百家讲坛 2009年7期
关键词:书圣桓温兰亭集序

韩 扑

某篇文章,由于某种外因而变得妇孺皆知,甚至还被后人奉为经典——这样的个案多吗?不少。在“官样文章”吃香的中国古代尤其如此,《兰亭集序》就是很典型的一篇。

如果仔细读一下这篇序,你会觉得此文思路颇为跳脱,开头一句说的是这件事,下一句却说起不相干的事情了,似乎背后藏着很多难言之隐。总之,写这篇文章的人,当时一定心事重重,偏偏现场又不能发作。作者情非得已、言不由衷,才写了这么一篇不伦不类的文字出来。

《兰亭集序》一如王羲之的其他“言辞”一样,内容并无特殊之处,甚至有很多结构失衡的硬伤。

那么,文章为什么这样知名呢?因为落笔之人是王羲之,而王羲之是书圣。《兰亭集序》的走红,在于文以人传,人以书传。

目高于世的书圣

王羲之是个很狂的人,《法帖释文》说他的字“咄咄逼人”,连宠物也都是鹅这种很嚣张的家禽,而当时之人能人他法眼,让他引为同类的更少,就是他的老师,后来也被他看不起。

王羲之学书的师祖是曹魏时的钟繇。钟繇为人雍容盛气,书如其人一,唧繇书法传给了卫夫人(卫烁),卫夫人又教王羲之正书。王羲之书有小成后,出访天下碑帖胜迹,见到前代李斯、曹喜、钟爵、梁鹄、蔡邕、张昶的真迹后,痛悔自己从卫夫人那里学书不过“徒费年月耳”,于是决定自成一家,再不信从什么师长。但,王羲之的童子功里已经抹不去卫夫人阴柔摇曳的法则,所以,后人会作出“王字有女郎气”的评价。

王羲之的狂,一是来自他的书法天下无双,更重要的是他身世显赫。晋室南渡之后,赖太原王氏为首的士族支撑,才在江南立足复祚。王家出将入相,掌握内外军政大权,有“王与司马共天下”之说。其中,王导位极人臣,几与皇帝一同接受群臣朝拜,而王羲之是王导的侄子。

当时的名士之间流行炒作。王羲之成年后,由尚书左仆射周颤负责炒作他。此人是个酒鬼,绰号“三日仆射”,意思是喝一回就醉倒三天。这样一位为老不尊者,推荐后进的方式自然特别:当时贵族盛行烤牛心肉吃,于是高朋满座之际,主人周顗待烤好的肉上来,便先割下一片给王羲之,以此表示对他的推重,王羲之遂借此上位。

再就是太尉郗鉴到王家选婿。虽然幕后的比选早已定了结果——因郗鉴之女长于书法,所以王羲之以书法才艺雀屏高中——但郗鉴仍派一个“考察团”到王家去做样子。王府其他子弟不明就里,在“考察团”面前表现得很庄重矜持,只有王羲之成竹在胸。往东边竹榻上一躺,敞着肚皮狂吃狂饮。这当然不是什么好形象,但郗鉴为了炒作他女婿。违心地说:“好也!太有个性了,这样的人就是我未来的女婿!”是为“东床快婿”典故之由来。

王羲之被隆重推出之后,沉浮政坛,逐渐参与到东晋高层的复杂倾轧之中。但他很快就发现这个圈子远非对外表现出的那样淡定崇玄,而是争权斗气,实际得很。

出仕之后,王羲之先担任东晋长江上游荆州统帅庾亮的参军。庾亮和庾翼兄弟都是很了得的人。在国防前沿经营多年,逐渐收复北方失去的土地。庾氏兄弟爱才更爱书法,庾亮死时,给王羲之留下极高的评价,于是朝廷就任命王羲之为当时政坛大红人殷浩的护翠将军(其实是相当于高级幕僚)。

但很快,一场剧变席卷南北,也波及了王羲之。

东晋的一次存亡危机

当时东晋偏安一隅,北方动荡,胡汉矛盾尖锐。羯族建立的后赵一度很强大,怎奈后期,暴君石虎把国家基础败坏了。他死后儿孙自相攻击,汉族军阀冉闵趁机推翻后赵建立冉魏,尽屠羯族以及胡人数十万。中原陷入胡、汉互相屠杀的大乱之中。于是,人心思晋,大大小小的军阀纷纷向东晋皇室示好乃至上表归附。

但是,这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实在太大、太突然,砸得东晋上下长时间惊慌失措,东晋小朝廷也因此彻底陷入了混乱。当时朝臣巨族不谈玄改谈兵了,终日激烈论战。朝廷上下辩论的焦点有二:一是要不要趁势北伐,二是由谁来北伐。

今人看来,当时东晋北伐势在必行,因为中原根本没有足以对抗东晋北上的核心势力。其实,形势远非这样简单。当时,王羲之就是北伐的激烈反对者。反对北伐者提出,晋在东南立足未稳,皇权又受到士族的掣肘,无法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北伐。更主要的是,庾氏兄弟先后早逝,他们的军政资源落在大野心家桓温手上。桓温其人,红须如戟,面有七星,自以为异相,毕生只有一个理想:当皇帝。所以,如果让桓温北伐;成了,桓温功高盖主,天下就是桓家的;不北伐,或北伐败了,东南至少还是司马家(还有王家)的。

但是,这次北伐机会实在太好了,手握重兵的桓温在前线径自厉兵秣马,根据自己的时间表准备北伐,根本不在乎朝廷这边的空谈。此前,他已经攻灭了氐族李氏在长江上游建立的成汉政权,扫除了后方隐患,并锻炼了队伍,北伐已是箭在弦上。东晋朝廷节制不果,悲愤之余,想出两个十分孩子气的对策来。

第一,推出“朝廷版”(正版)的北伐,以搅乱“桓温版”(盗版)北伐。王、司马两家联合推出的统帅,正是善于高言干名、被炒作得红透东南的殷浩。殷浩慷慨陈词,誓要北上,但他手里没有什么真正的大军,只好临时抽调地方部队,并纠集乱民和零散武装,招降纳叛,以壮声势。

第二,派出很多“能人”潜入北方。这些人携带大量盖好了大印的空头委任状,任务就是煽风点火、滥施许愿,让北方的各族各部自相攻杀,由远在江淮行辕摇鹅毛扇的殷浩“遥镇之”,以期最后“坐得中原”。

北伐在即,王羲之是殷浩的高参,当年又长期在庾亮帐中做事,知道殷浩盘子里这点汤汤水水,与桓温的惯战之师不能相提并论。如果桓温坐视殷浩北伐,殷浩无异于羊入狼群,必败无疑。所以,王羲之开始暗箱操作桓温与殷浩的“将相和”:桓温的价码是朝廷以他为北伐统帅,殷浩的价码则是桓温必须归他节制。双方非但寸步不让,反而有越劝越来劲之势。王羲之也顾不得书圣的矜持,给双方的劝解信写了一批又一批,各方面也把桓、殷二人和解的希望落在王羲之等名士身上。但王羲之自视甚高,对桓、殷二人仍一派教训口吻,且他本人就是反对北伐的,所以斡旋终于失败。

但是,形势不等人,殷浩那边还急着要为朝廷建功呢。

形势的彻底恶化,是在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桓温抢在殷浩之前誓师上表,同时,数万精兵进至武昌,似乎要北上,又似乎要进京“清君侧”。王羲之调解失败后主动申请降职,到会稽做父母官去了。

这下,朝廷里几乎所有人都出来劝桓温,桓温于是也觉得篡位时机还不成熟,自己有失冲动,于是退回荆州老巢静观其变。

永和八年,殷浩正式北上,开始军事动作。当时,北方形势早已变化,由于东晋内争而迟迟不北进,有心归晋的冉闵已经被诸胡势力所吞灭。聚居于河南的氐族苻氏率众而起,准备占据关中地区作为根据地。恰逢其时的是,东晋派去的

“能人”又送去了空头委任状,于是,人家不客气地在空白处填上了“大将军”字样,使得苻氏东征西讨,均得以借东晋名义占地征粮。几年后,待殷浩北伐军到时,苻氏已经根基深厚,建都长安,国号为秦(前秦),自称天王、大单于了。

东晋朝廷小手腕产生的大恶果远不止于此。因为桓温拒绝出兵,殷浩兵锋很快就被前秦挫败,于是殷浩索性不打了,开始用“空头支票”收买苻氏朝中的大将,让他们自乱。永和九年,前秦的几个将领因此叛乱,殷浩立即率军进攻,但其军队不能作战,只好把另一个手持委任状的羌族军阀姚襄充作先锋,玩“代理战争”。但殷浩万万没有料到,刚刚从东晋领到军饷物资的姚襄立即反叛,把殷浩击溃。“朝廷版”北伐,至此宣告完败。桓温马上上奏弹劾,朝廷也落井下石,废殷浩为庶人。

很快,桓温开始了他的北伐。几经反复,才于永和十二年收复了洛阳。

殷浩回到江南,精神明显受到了刺激,整日无语。只用手指在空中写字,看护他的人时间一长,发现他写来写去只是那四个字:咄咄怪事。

兰亭能有什么会议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在会稽山北麓某溪边的兰亭,几十位贤士(也是闲士)来此雅集修楔、祓祭沐浴、品酒吟诗、感受春意,一派太平假象。

同一时间,北方战云密布,殷浩率必败之师苦苦支撑局面;桓温拥兵坐视,乐见朝廷的最后一点精锐和威信散失殆尽,他好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这样的背景下,兰亭诸公心照不宣,都弥漫着那种挣不脱又说不得的不祥预感。在座的有来自谢家的青年才俊谢安、谢万兄弟,辞赋家孙绰,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王献之、王凝之、王涣之、王玄之等,一共42人。

近来,有人根据兰亭雅集之日的到场者很多后来做了军政大员这一点,推测兰亭雅集是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其实不然。当时,大军都在桓温手中。朝廷的军队则在殷浩手中,兰亭这些人手中无兵,又无计可施,跑到离前线千里之外的山沟里,能有什么军事可“议”的呢?明显地不合逻辑。退一步讲,就算男人聚在一起,免不得要谈点政治,然而王羲之两边投机的做法又拿不上台面,也只好是清谈,云里雾里自作聪明一番,最后相视一笑罢了。

据记载,当时与会42人中,有11人各赋诗两首,有15人各成诗一首,时年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

于是,就有了《兰亭集序》。

出一本书、一本集子,要写一篇文章,说明出书的因由和甘苦,再拔高一下“意义”,是为序。同样,兰亭雅集去了那么多高人名士,都是自视很高的人,不能白白串联吟诗这一把,于是,大家推自视最高的书圣为合集写这篇序,留个纪念。可是王羲之能写什么呢?

写写国家将兴盛,北伐将成功,黎民将有安定富庶的生活,还是兰亭诸公将来都有好的出路?实在写不出。

于是,他只好讲生死、讲参悟,写了非常个人化的一篇序文。此文处处落笔,都想写出点“意义”,但是却捕捉不出什么意义,想抒发,话未说完却又不得不回来。于是,文章系之于感慨,行之于迷惘。而收之于云烟。

但也正是他这种心态,笔法随意,才使得这篇书法暗合了“绵郁守拙”的最高境界,古今临摹书圣此作者,大概都有这种即时的感会——正如文中说的“幽情”。

什么是幽情?就是那种很复杂的、说不出的情感。

从文章本身看,这篇序的意境递进很不连贯。诗文有句无篇,是两晋南朝之人容易犯的一个通病——那时的文言文章还远没有后来唐宋时期的成熟。

在东晋士林之中,王羲之为世所重,并不是因为他的政绩和文辞,而是因为他的书法实在好得前无古人。一个人的字有名以后,会有个副作用,就是经常会有大人物给你写信,而且文末还多有“盼回信”、“待高论”之类的字样。所以,王氏得意之余,也常自诩“能为言辞”(自夸理论水平很高)。其实,书圣做到王羲之这个份上,就算他写句骂人的脏话,也会有人将其精心装裱并悬而挂之。

因此,王羲之的“言辞”传世的有很多,但与其同时人的文章细比,其文法、思维水平都实在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后人不察这里边的曲折,又觉得《兰亭集序》的味道实在有些奇怪,于是就断章取义“找优点”。比如说,序里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话,就拔高说,王氏是在指斥当时玄学的“虚妄的人生观”,而“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好像王氏是个很崇实而且唯物的实干家。事实上,王羲之一家世代信奉五斗米教(即后来的道教)。

永和十二年,王羲之被本家王述排挤,辞去官位,从此赋闲,与道士许迈一起修炼,服食丹药,在江南各地神出鬼没,直到59岁去世。而五斗米教的基本教义“长生久视”,就是鼓吹长生不老的。王氏在《兰亭集序》里,其实正是这一层意思的俗语流露:谁说活得长活得短都一样?长命百岁才是最重要的!

兰亭雅集之后三年,桓温收复洛阳,上表要求朝廷迁都(其实是怀着跟当初董卓迁都长安一样的目的)。朝廷并不就范。桓温恼火,与朝廷激烈交涉,并私下对亲信说:“实在不能流芳后世,至少我们也要遗臭万年!”但桓温很快去世,没有能够实现篡位的梦想。他的理想,后来由其幼子桓玄实现了。而北方的氐族苻氏也越来越强,到苻坚时重用王猛等人,一举扫平了北方。

兰亭雅集之后30年,苻坚南下。东晋朝廷此时由曾参加过兰亭雅集的谢安掌权。桓温死后,谢安牵头重建了有战斗力的“北府军”作为朝廷的直属武装,因而,淝水之战中,谢安虽然在家里下棋,却是胸有成竹,不必再像30年前那样硬充风雅了。

猜你喜欢

书圣桓温兰亭集序
王羲之和鸭儿饺子铺
书画名人汇
浅析王羲之书法在唐宋书法史中的地位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绍兴风物志
两种绝症
桓温是个好领导
书圣王羲之
大笔如椽
辩才和尚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