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构、作用与思考
2009-06-29黄朝川石爱民
黄朝川 石爱民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是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保障高职学生具备预期的职业能力目标,保障人才培养符合行业标准、学校标准、企业标准,由学校、行业、企业联合组成测评团队于每学年根据学生应当掌握的职业能力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能力测验与评价的体系。这种测评体系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够符合“三个标准”、发挥“四个自主”、“四个保障”和“四把标尺”的作用。但作为一种考评体系,如何发挥其公平性、科学性仍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职业能力测评;“四个自主”;“四个保障”
作者简介:黄朝川(1982-),男,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石爱民(1970-),男,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高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5-0048-03
高职教育具有自身的特色,与普通本科院校、普通大专院校的教育不同。高职院校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能力,毕业后能够满足社会、行业、企业要求并能立即上岗。然而,长期以来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错位,导致学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低,甚至“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愈演愈烈。如何保证高职毕业生具备足够的职业能力满足企业的要求和社会的人才需要呢?笔者认为,建立一套依靠行业、学校、企业三方合力打造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可以从根本上弥合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缝隙,实现人才的无缝化对接,从而保证学校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效果和学生的就业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1]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是指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保障高职学生具备预期的职业能力目标,保障人才培养符合行业标准、学校标准、企业标准,由学校、行业、企业联合组成测评团队于每学年根据学生应当掌握的职业能力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能力测验与评价的体系。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是在原有学生能力和素质考核的基础上进行的整合,是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面测定的“测量仪”。
(一)职业能力达标体系的建立
各专业教学团队按照所制定的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分析学生在每一学年通过课堂学习和校内外实习后应当掌握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目标,并据此建立目标考核即“职业能力达标体系”。专业教学和实习实训、素质拓展等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均应根据职业能力达标体系的要求进行,由校、企、行业共同拟定权威的职业能力测评试题,建立职业能力测评题库作为测评职业能力的“试卷”出处。
(二)职业能力测评团队
职业能力测评团队是测评学生职业能力是否达标的实施者,原则上由行业专家、一线教师、企业人力主管共同组成。具体测评过程中,测评团队成员从测评题库中选题或随即现场出题进行考核打分,也可根据每一名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测评,因“材”施评。考评现场可以灵活设置,既可设在教室、实训场等场地,也可设在企业实训车间。
(三)职业能力测评方式
职业能力测评应根据专业实际,主要采用模拟企业招聘的方式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现场测验或规定任务测验,而非单纯的卷面考试。高职学生的特点就在于动手实践能力强,操作技能扎实。单纯的卷面考试不能测评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为鼓励创新,学生在操作与实践的基础上能够创新技能和做法的,应当予以激励。测评方式根据专业特色和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可采用面试、笔试、上机操作、机器控制、答辩、情景测试等形式。
(四)职业能力测评的结果
职业能力测评是为了全面考核学生职业能力而建立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应当重于目前普遍采用的“卷面测试”。在校期间,每位学生严格按照职业能力达标体系要求学好专业基础、强化实践能力、提高操作技能、达成能力目标。每位学生在入学后即收到本专业《职业能力达标体系大纲》,清晰了解自己每学期、每学年学习和实习中应当实现的能力目标,并能够对照体系进行自我检测与自我考评。职业能力测评的考评成绩分为优秀、达标、未达标三个等级。考评优秀的予以奖励,达标为通过,未达标的为不能通过,并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标并接受补测。补测仍不合格的跟下一年级学生参加测评,未通过的不予毕业。
二、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作用
(一)人才培养符合“三个标准”
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是行业、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考核方式,因此符合行业的要求和企业的需求,高职毕业生符合行业的标准、企业的标准和专业的标准这三个标准。这三个标准也是高职毕业生能否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1.行业的标准。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将行业专家纳入职业能力测评团队中,是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准入标准。行业自身有特色,隔行如隔山。尽管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时经过了企业调研,但行业的特色要求是非常具体的,学生只有具备行业的基本素质才能真正“入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并未真正深入到行业中了解行业的需求,对行业内部运行机制、人才特殊需求不能够做到深入的了解。而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自然会对其行业参与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出许多具体的问题和指导意见,这样对于保障人才具备行业标准必然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这种体系下测评出的学生是符合行业的标准的。
2.企业的标准。教育机构和企业之间一直以来存在着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的矛盾,而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将减少这种差距和脱节。企业对人才需求具有具体性和特殊性,职业能力测验用一种模拟招聘的形式来进行,使得企业自觉将其用人标准和职工能力测验的要求贯穿于其中,并以此来测定学生是否合格。这样的测评,就是企业的招聘会,就是学生的应聘会,就是行业的准入关。因此这样的人才是必然符合企业标准的。
3.专业的标准。行业和企业的参与对于保障学生能力的社会标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行业和企业并不能将学生置于其所学专业的框架和学校的人才素质培养这个背景中予以测评,因此专业教师的参与则能够很好地将测评与专业要求和职业能力掌握的阶段性结合起来,保障测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能够在测评中将教学和实习的内容进行考核和测验。这样测评出的学生才是符合本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的。
(二)实现“四个自主”
1.学生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入学后收到的《职业能力测评达标体系大纲》,每一学期和每一年度的具体指标都将指导着学生进行自我能力的提高。在《大纲》的指导下,学生知道自己应当努力的方向,主动地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职业能力,甚至提前去学习和掌握这种能力,争取提前就业和结业。在这样一种激励机制的运行中,学生是自主学习的。
2.教师知道自己指导的方向,进行自主指导。职业能力测评可以作为检验教师教学效果是否真正转化成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标准之一,教师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知识、实习所练内容转变成为应当掌握的技能和职业能力。而教师也只有主动地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查找学生能力上的不足而进行逐个指导、具体分析,才能达到上述要求。这样的机制能够保证教师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中,与学生自主学习一起形成良性的互动。
3.教学知道自己教育的方向,人才质量自主达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测验与评价就自主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因为这样的人才完全具备职业能力,而这种能力要求完全符合社会行业的标准,符合学校教育培养和专业要求的标准,符合企业用人的标准。这样的教学质量是达标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了保障。所以,在这种体系下,学生质量通过多方作用而自主地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4.企业知道自己人才的方向,就业质量自主提高。职业能力测评体系使得学生自身职业能力得到了提高和保证,而企业的参与、行业的介入使得学生能够了解市场和社会对其能力的要求,在测评过程中通过与企业面对面地交流,提前进行了“面试”和招聘,综合能力必然得到进一步提高,就业竞争力必然得到增强。用人单位参与到学生能力测评中,对优秀的毕业生早就心仪,用人需求会不断增加。因此,职业能力测评体系能够保证就业质量的自主提高。
(三)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发挥“四个保障”
1.教师教学质量的保障。过去的教师考核以上课情况、学生评教而定,不能真正检验出教师教学的能力效果和实训效果是否已达到。而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是对评教制度的有益补充,考核教师的关键应当在于教师能否使学生真正具备职业能力。能则成,不能则废。因此,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结果是教师教学质量最真实和最有效的反映,职业能力测评体系能够敦促教师将“真经”真正教给学生,并且能够经得住“八十一难”的重重考验。所以说,职业能力测验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保证。
2.学生实习效果的保障。学生实习的目的在于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实际中,通过实习促进学习效果的达成,通过实习巩固与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然而,有的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到实习中,有的对实习认识不够,不能够切实提高自身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实习后的答辩往往停留在实习报告的撰写与审阅中,有的实习指导教师进行的实习答辩流于形式,不能够起到检验实习效果的作用。实习的目的是掌握能力,能力的关键在于职业能力,而通过职业能力测评体系能够真正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跟踪与掌控,能够督促实习指导教师切实的进行指导与服务,从而使学生自身能力的整体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能力测评是实习效果的保障。
3.就业竞争力增强的保障。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就业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但是如何保障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呢?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测评标准融合行业、行业、专业的人才标准,测评团队由行业、企业、学校三方人员组成,试题由三方共同拟定。因此,这样的评价就相当于行业的准入资格测试,相当于企业的人才招聘测试,学校的专业技能测试。高职毕业生通过了这样综合水平的测试和考验,其竞争力怎能不强。因此,职业能力的测评体系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的重要保障。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落实的保障。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而改革的成果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和落实,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经不起检验与推敲。职业能力作为高技能人才必备的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必须能够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到改革的成果。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目的性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保障和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的标尺,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落实、学生受益的重要保障。
(四)职业能力测评体系也是高职院校测评自身的“四把标尺”
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是测评学生职业能力的标尺,能够测验学生在每一阶段是否达到预期的能力要求;职业能力测评是测评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尺,能够测评教师的教育效果能否真正转变成为学生就业后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测评是测评学生实践效果的标尺,能够测评学生是否真正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的标尺;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更是测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标尺,能够检验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培养出高能力、能
就业、素质高的人才的标尺。
三、思考与问题
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是打破了原来试卷测试为主的学生考核方式,转变成为职业能力测试为主、测评方式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改变了由学校一方考核的独家测评体系,转变成为由学校、企业、行业三方合力参与的综合测评体系;改变了分值定优劣的评定观念,转变成为职业能力定优劣的评定观念;改变了课堂效果决定教师能力的评价标准,转变成为学生能力评定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改变了教学以讲授教材为主的授课方式,转变成为传授学生能力为主的授课方式。教师身份由讲授的教授转变成为传授能力的“师傅”,学生的身份由听课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和掌握能力的“高徒”。
但是,建立和实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仍需要解决一系列的若干问题:
(一)职业能力测评的标准制定
标准的制定需要由学校、企业、行业去共同拟定,而不同企业和不同行业用人标准也有不同,人才就业的岗位多样化使得不同岗位对同一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测评标准十分关键,也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一张高考试卷,天下考生都为之寒窗苦读,一张职业能力测评的试卷只有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代表性才能够保证人才标准的普适性和广泛性。
(二)测评和测评团队的组建需求与公平性
由于职业能力测评需要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测评,而能力的测评不能够集团化和草率进行。这样就需要相当的时间和人员的满足,如何保障人员和时间不致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恐怕是测评的难点之一。同时,由于评判人员水平不一,学生个性多样,保障评判的公平性也是测评团队组建需要斟酌的问题之一。我们也发现测评具有随机性,有时可能并不能反应学生真实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评判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尺,能否保障其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公平测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需要进行有益的补充。
(三)职业能力测评与其他考核方式的关系问题
纳入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后,传统的考核如卷面考核、实习答辩、实习测验必须与其进行重新整合,否则就造成高职院校人力成本和办学成本的极大浪费,甚至干扰正常的学校秩序。然而,职业能力测验不可能是“万能表”,许多具体的专业教学内容恐怕不能被纳入到测评体系之中,其他的考核方式如何对职业能力测评体系起到相得益彰、有益补充的作用也需要我们去尝试。
尽管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作为高职教育的理论探索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的建立必然会引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人才质量改革的思索与探索。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更科学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满足小康社会建设的需要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01.
责任编辑时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