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期盼与辨析
2009-06-29彭干梓卢璐夏金星
彭干梓 卢 璐 夏金星
摘要:抗战胜利后,黄炎培少有职业教育的论述,只在1949年10月15日的《人民日报》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一文,1958年开始写作《八十年来》,该书于1964年9月完稿。这“一文一书”反映出其晚年对职业教育的期盼与辨析,从中也可看到他对职业教育理念的坚持。文章还介绍了建国前夕,毛泽东对《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一文的批复:“此文很好,我一口气读完。末两页更好,这是你们的纲领,应该送报馆发表”。
关键词:黄炎培;晚年;职业教育;期盼;辨析
作者简介:彭干梓,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卢璐,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夏金星,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教授,副院长。
中图分类号:G71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13-0061-04
黄炎培,字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厅(今上海市川沙县)人,生于1878年10月1日(清光绪四年九月六日),是我国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杰出教育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上世纪90年代初,胡厥文((1895~1989)在《黄炎培教育文选·序言》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同黄炎培先生是分不开的。”他“筚路篮缕,备历艰辛,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他为“摸索我国职业教育的道路薪尽火传,是一份可贵的遗产”。民国时期,黄炎培大声疾呼:“提倡爱国主义的根本在职业教育”,提出“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与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1}从“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到“谋个性之发展”,构成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核心价值体系,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思想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启示出中国现代教育在民主性、人文性和公正性方面可能的发展空间,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和对自身传统的改革与转化。
黄炎培晚年从政,以“一文一书”回忆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历程:1949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1958年开始写作的《八十年来》(1964年9月完稿)。他在《八十年来》自序中说:“我响应党的号召,本我所见所闻和所行动,秉我是是非非的直笔,陆续写成《八十年来》,看看今天,想想昨天,大家知所努力。我个人呢,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以‘天天向上自勉,这样学习到老,改造到老”。在全书结尾时又写道:“今天看来,社(指中华职教社)的这些做法只能说是改良主义的尝试。”{2}是时,黄炎培已是84岁高龄,从话中可看出其内心世界在为毕生所热爱的职业教育辨析,对未来充满着期盼,并不同意“改良主义”的评价。
一、建国前夕毛泽东对黄炎培文章的批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每一个都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国从此彻底告别过去,告别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的旧社会,告别落后、贫穷愚昧,一条全新的路,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路,新民主主义的路……。黄炎培就是在这个金色十月,发表《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一文,该文长达1万余字,满怀着对新中国职业教育的期盼。“它”指的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职业教育社“这一系列的人”,目的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期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能“重定一种新的努力方式”,发展职业教育。
《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一文发表前,黄炎培将文章送请毛泽东指正,他在信中陈述了三件事,送此文是第一件,信中说:
润之主席:谨陈三事:一,近作一文,题目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自己很高兴,环境允许我今天畅畅快快把过去几十年经过,很真实地写出来给大众看看,同时已经安排好一条新的途径,让这一群人继续努力,前者很愿先生更亲切些。鉴察到我们自己乐于陈述出来的长期苦斗中所犯的毛病与自己感觉到这些病根的由来,而赐以指正。后者更愿先生指示,我们这条新的途径有没有错误。因此呈上小册,敬求公余赐览。
毛泽东在收到黄炎培寄来的信及附件以后,当即抽时间阅读,并于9月17日给黄炎培复信,内称:“此文很好,我一口气读完。末两页更好,这是你们的纲领,应该送报馆发表。”{3}黄炎培遵从毛泽东的意见,将文章交给《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两报遂于10月15日全文发表。
毛泽东在建国前夕,亲自阅批黄炎培论述职业教育的长文,充分肯定“此文很好”,“末两页更好”,是中国当代职业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唯一的一次。这两页是全文的结尾,是针对有人提出“职业教育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现时这名词是否适用,怕成问题了”而说的。黄炎培据理力争,郑重说明“我们所争,在实不在名。名只须表达它内在的意义,不过要表达得正确,越正确越好”。黄炎培从职业教育的演变、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等方面作出了简明扼要的阐释:“职业教育,不但是资本制度下的产物,而且还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中国过去的社会是这两种制度并存的,而且封建的意味并不较淡于资本。我所感到,是这样的),但它本身是平民化的,是为解决平民生计问题而产生出来的,是进步的。例如问,华莱士是美国人么?不错,华莱士是生在美国的,但不是美帝,是美而非帝。若说产生在资本社会、封建社会里的东西,都成问题,那么全部教育不都从这些中间产生而演变出来的么?科学不也是这样吗?
“话倒要说回头的,踏进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境界,平民生计不会成问题的。就退一步说,新民主主义到实现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时候,平民生计也不会成问题的。所以职业教育,可以说它应该是过去在特定经济制度下由发展而成长而衰亡的。但这句话只说明了这个名词的过程,若说到它的内容,关于基本是手脑联合训练,关于具体工作,举例来说,硬性的,如机器制造,软性的,如文书的作和写,要训练到做出来的东西正确、精美、经济,这都是这名词的内容。这些怕是任何社会里都不可少的。
如果在职业教育以外,找到一个新名词,能正确表达这些内容,我们是极端欢迎的,并且应该是大家寻求的。”{4}
这的确是非常好的回答。黄炎培明确肯定职业教育,不但是资本制度下的产物,而且还是封建制度下的产物,但它本身是平民化的,是为解决平民生计问题而产生出来的,是进步的。这就如同邓小平在40年后(1979年11月)讲“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一样,社会主义也可搞职业教育,而且应该搞得更好。{5}
正如毛泽东所肯定的“此文很好”,不仅是 “末两页”,而且整篇文章都很好。文章在回顾中华 职教社的历史后,提出准备在“联合政府(指当时即将成立的中央政府)成立后贡献给新世界”的计划。黄炎培认定,在新政府建立后,“职业教育,是今后增加生产、繁荣经济的国策实施时必要采取的措施。联合政府成立,确定了增加生产的大方针。第一件事必须集合专家经过慎重的研究,提出一份连续若干年的、全国性的生产总计划,中间必将包括各种农业、各种工业以及水、陆、空交通运输业等等密切地相互配合着,而任何一项,必然需要大量人才。除一部分毕业于大学以外,绝大部分所需要的,必然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现有的万万不够,必然需要迅速、切实地重新训练,依技术的性质和需要急迫程度,定训练时间的长短。这不是职业教育,是什么?职业教育,在今后建国大计的需要上必然地很广大而且很急迫,这是我所敢坚决认定的”。{6}
黄炎培要职教社“重定一种新的努力方式,作为他们继续奋斗的范畴”,但尽管黄炎培的解释如此清楚,计划是如此美满,毛泽东作出了如此好的批示,却并未能改变职业教育在以后一段时期中的命运。
二、批判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的运动
上世纪50年代初批判“武训传”的政治运动中,“职业教育”纳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范畴。从1951年10月到1953年的20个月中,《人民教育》先后刊载了十多篇批陶行知的文章,当时的教育部副部长、党组书记钱俊瑞(1908~1985)亲自撰文,不仅批判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在武训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中,陶行知受到严厉、粗暴的批判。),而且批判“普及教育”、“科学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育”、“民众教育”等等。
钱俊瑞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很致命的问题:“为什么陶先生不放眼看看在当时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里面,因为人民已经取得了政权,人民教育事业就那样蓬蓬勃勃地开展呢?为什么陶先生不集中力量搞革命,却偏偏要花这样多的精力在国民党地区办些显然无法开展的‘育才学校之类的教育事业,甚至最后,日暮途穷,会找到武训这样一块朽木来做自己的招牌呢?”{7}
钱俊瑞还在1951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从讨论武训问题中我们学到什么》中说:“武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维护旧经济、旧政治、旧文化的渺小和下贱的旧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只起着消极的反动作用,而丝毫没有起过任何积极的作用”。他在“改良派为反动派撑腰”的标题之下,进一步扩大了批判的范围:
一切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的教育思想的共同和基本的特点,就是所谓“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观,就是教育与政治分离的看法。他们认为阶级是不存在的,或者虽然存在也是无关重要的。政治则是“肮脏”的,他们只愿意“清高”和“自在”地办他们的“普及教育”、“科学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育”、“民众教育”等等;并且愿意凭着这个“教育”之“万能”来救我们的国家。结果怎样呢?还和他们的宣言相反,一切改良派的这种“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作法,在客观的社会实践上,只是为反动统治的粪堆插上了花朵,迷糊了劳动人民的认识,从而欺骗和麻醉了劳动人民,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战斗意志,也就是这样,帮助了中外反动派在中国的统治。这就是几十年来中国各种各色的改良派在“超政治”“超阶级”的幌子下所曾真实地实现了的政治任务和阶级任务。这也就是这些改良主义思想所被打上的明确的阶级烙印。{8}
钱文认为,“普及教育”、“科学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育”、“民众教育”等等,都是“在客观的社会实践上,只是为反动统治的粪堆插上了花朵,迷糊了劳动人民的认识,从而欺骗和麻醉了劳动人民,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战斗意志,也就是这样,帮助了中外反动派在中国的统治”,这与毛泽东对黄炎培信件的批复是不一致的。
1949年后,受政治气候和中国革命范式的影响,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对“普及教育”、“科学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育”、“民众教育”批判、否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对民国时期民主主义教育思潮进行了全新的评价。
杨东平在《艰难的日出》中,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蔚为壮观的乡村建设运动为例作了精辟分析,他说:“晏阳初建立在西学理念和社会科学实验方法上的乡村改造,梁淑溟基于文化保守主义的立场“师法古人”的乡村建设,以及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根据地进行的农村革命,显示了当时对中国农村问题几种主要的立场和不同认识”。他认为“我们不必苛求前人,不是每一个人都应成为政治家。从清末到民国,在危机深重、百废待兴的转型社会,除‘根本解决问题的政治革命、军事斗争之外,其他各界人士在‘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乃至‘水利救国、‘留学救国等等方向上的努力,正如要求大学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口号,体现了十分可贵的在各自专业立场上参与社会改进的职业精神和理性态度。”{9}
《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导言》卷6的“结语”说:“我们所试图描绘和把握的,是一个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有独特地位和影响的时代”,这一时代的特征就是“高高举起了民主化、科学化两面大旗,准确鲜明地概括了教育观念近代化的本质涵义”,“凸现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它们所追求与张扬的,也正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10}在该书“结语”中对民主主义教育思潮满怀激情地评论:“80年前高唱入云的教育改革思潮、职业教育思潮、义务教育思潮、科学教育思潮、美感教育思潮,等等,它所提出和关注的问题,时至今日,读起来仍然那么新鲜,那么具有吸引力,那么令人肃然起敬。”{11}
三、职业教育不是资产阶级的装饰品
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奋斗三十二年发见的新生命》一文说,中华职教社成立以来,“它所唱出‘职业神圣‘职业平等诸口号,虽然还只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理想,但这理想有一个鲜明的前提就是反封建,和国民党越来越支持封建势力的气昧,总是不相投的。……但是它一群人从二三十年艰苦奋斗中间磨练出来的一套做法,正面绝对不通融的,但侧面未始不可以周旋,在趋向相同的某项工作范围内,未始不可以周旋,但立脚点绝对不动摇的。”他强调“职业教育本来在理论上着实站得住的,‘后稷教民稼穑,就是说明了一部社会发展史。教育不是资产阶级的装饰品,而是在人类生活进化上会起一种领导作用的。就依新的学说,手脑联合训练,确是人类生活教育上最基本的功夫。”{12}
文章自责教育工作者在那时“虽然全身气力和敌人搏斗,虽对反动派斗争取得胜利,实际上总是跳不出这圈子,这圈子就是资产阶级。他们缺点的去不掉,若问病根所在,应该说就在这上边”。这指“教育工作者本身当然不是资产阶级,但由于工作的联系他们不可能不依存资产阶级的支持。同时在无形中他们也就支持了资产阶级”,{13}但黄炎培始终认定,他们不是资产阶级。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随后开展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黄炎培利用同工商界的特殊关系,积极引导工商界接受社会主义改造。黄炎培提出了用“无痛分娩法”来实现和平改造。毛泽东在给黄炎培的回信中指出:“‘无痛分娩法一词最好不写在印刷品上,因实际上那些不甚觉悟的人们总觉得有些痛苦的。支票开得多了可能引起幻想,而不去加重教育和学习,不去提高政治觉悟,结果痛苦的人就会对我们不满”。{14}
1957年4月21日,黄炎培将去上海参加职教社举行的建社4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离京前夕,他给毛泽东写信说,“敝陈诗五首,赐教。职教社原想结束。李维汉部长勉我们继续努力,现做三件事……”。诚如黄炎培诗中所说:“善良愿望出天然,失业呼号太可怜。建设于今尊技术,盲人瞎马一鞭先。”因此,黄炎培不但要亲自去上海赴会,还希望月底在北京举行纪念活动。他认为:“不逐时芳亦自尊,冰霜翻为护紫门;苦心种得千竿竹,付与绸缪牖户人。”其意表明在40年前成立于上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始终是为失业工友解决就业问题的基地。周恩来应邀参加了这次纪念大会。这次会议认真总结了职教社40年的历程和经验教训。为了反思职教社所走过的40年的路程,黄炎培写了八首诗,并写成条幅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完条幅,称赞:“任老是诗好、字好、思想好!”{15}黄炎培趁机给毛泽东写信、送诗、送条幅,告诉毛泽东“职教社原想结束”,其用心良苦。
1959年12月到次年的2月,中国民主建国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及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同时在北京举行。由于1957年开展的反右斗争出现了严重扩大化的错误,民建中央委员154人中就有28人被划成右派,民建会员24156人中被定为右派的有3147人,黄炎培幸免于难。
黄炎培在1962年8月回顾说:“今天看来,社(指职教社)的这些做法只能说是改良主义的尝试。”{16}距1957年给毛泽东写信、送诗、送条幅5年了。1964年,黄炎培写成回忆录《八十年来》。在“自序”中他写道:要“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一分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以‘天天向上自勉,这样学习到老,改造到老。”经过“改造”后的他,要以自己的回忆录,“秉着是是非非的直笔,将使大家看看今天,想想昨天,知所努力。”{17}在这“直笔”中,黄炎培对于他早年从事的教育事业只是如蜻蜓点水般地掠过,而他给现代史和国人留下的最重要的一笔——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会见黄炎培,黄提出“周期律”{18}的质询和反省——只字不提。看来,黄炎培深深地体会“今是而昨非”,他也只能“以教育始,以政治终”。
抗战胜利后,在中国“两种前途”的殊死搏斗中,以蒋介石单方面召开“国大”为标志,黄炎培与蒋介石政权彻底决裂,全面接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前途。蒋介石在蒋管区实施政治独裁,在教育领域里镇压进步教师和学生,以黄炎培为首的职教社奋起反抗,发表了《教育离不开政治》一文,指出教育若离开政治,教育将失其目的。{19}这说明黄炎培从来也没有离开“政治”,到了晚年还需要为此而反思:“这些做法只能说是改良主义的尝试”,不能不说这是那一时代中国左翼知识分子的悲哀。
1965年12月21日,黄炎培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毛泽东、刘少奇、宋庆龄等送了挽联。朱德、周恩来、陈毅、邓小平、彭真、郭沫若等参加公祭。毛泽东惊悉黄炎培病逝的噩耗后无比沉痛,他为中国共产党失去一位至诚的民主党派领导人而悲伤。毛泽东献给黄炎培灵前的花圈缎带上这样写着:“黄炎培副委员长千古,毛泽东敬挽!”
注释:
{1}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M].黄炎培教育文集:卷3.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216.
{2}{16}{17}{18}黄炎培.八十年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88.
{3}{14}{15}窦应泰.党外名流黄炎培的信函参政[J].党史博览,2007:10.
{4}{6}{12}{13}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62-776.
{5}日山编.著名学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0-31.
{7}天马.民主魂.陶行知在新中国的不幸遭际[J].炎黄春秋,1999-1.
{8}钱俊瑞.从讨论武训问题中我们学到什么[N].人民日报,1951:8-27.
{9}杨东平.艰难的日出[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93-94.
{10}田正平.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导言.卷6.[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11}田正平.中国教育思想通史卷[M].6.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454.
{19}吴贤忠.国之瑰宝社之生命——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基础.为庆祝立社九十周年而作.Copyright(C)2004 All Rights Reserved.2006:11,28.
责任编辑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