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领军戴进的绘画风格评析
2009-06-29伊琳
伊 琳
摘要戴进是明代浙派的领军人物,其绘画风格多样复杂,他广泛吸取宋元诸家的技巧,并善于融汇贯通。戴进虽然汲取了多种画风,但没有完全消化,只是集大成而已。自己的创新不突出,偶有新意,也仅仅是在古代的画法中翻变,由画家人格的流露而形成的独特的风格鲜见。
关键词浙派戴进绘画构图笔墨
中图分类号:J20文献标识码:A
浙派以戴进为代表,活动于明宣德至正德年间。因创始人戴进为浙江人,其直接继承者戴泉、王世祥、方钺、夏芷等均为浙江人,故其传派世称“浙派”。作为明代最有成就的画家之一,戴进山水、神像、人物、走兽、花果、翎毛,无一不精,独领风骚。不仅如此,他的绘画风格也呈现出多样性,这和他广泛吸取宋元诸家的表现技巧,并且善于融汇贯通有关。
从戴进的传世作品及文献资料来看,其笔下山水人物风貌主要是南宋画院李唐、马远、夏圭这一墨色苍润、奔放豪迈体派的流衍。
如《风雨归舟图》,正是这种雄健画风的代表作。画家运用浅设色而又水墨苍劲淋漓的技法,以阔笔横刮扫出狂风大雨的气势,颇为壮观。又用寥寥数笔,勾画出溪桥上顺风而归的农夫及水面中逆风前行的小舟,一顺一逆,形成了画面内在的张力。画家既在这画幅间无声地营造了一种山间急风暴雨降临时的紧张气氛,又抒发了自己慷慨激昂的感情。另一幅《雪景山水图》,在风格上也同属一路。写雪山行旅题材,巨形山峰置于构图中央,险峻森严,山上白雪皑皑,近景数株高大松树苍然傲立。山谷之下溪桥横架,山溪涓涓。两峰山坳中,城楼重叠,风雪之中的行旅者,一队正行走在溪桥上,一队已达城楼前。此图用笔恣意奔放,树木勾划苍劲挺拔,人物形象描绘得富有生机。构图密中有疏,乱中有序。画法融马、夏之笔意而别具苍劲雄浑之美。
以上在分析了戴进的部分山水画作之后,可以看到戴进绘画的风格的确复杂,呈现出多元性面貌。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明代,在世人看来,唐宋元时的大师早已完成了技巧上的实验,后人除了临摹,似乎就无所可为了,画家的个性往往淹没其中。像戴进这样的占据画坛一方的画家,在掌握了各家之法后,还能显现出自己的面貌,实属可贵。下面以戴进的几幅代表作为例,来分析多样性背后所隐藏着的戴进画风的特色。
1 从构图上讲,戴进的山水画基本都采用了按对角线分景的布局方式
以《冬景山水图》为例,主峰绘于画面左上方,自左上方至右下方有山腰与土坡的轮廓线,左下方配有主要的景物。然后在右上方,稍稍描上远山,其余皆为空白。这种把主要景物绘在左半图,以强调山峰、土坡的动势,同时在与之交错的方向设置远景,以表现深远感的构图方法,和以马远、夏珪为代表的南宋画院的山水构图完全相同。
尽管戴进的山水画多数采用了马、夏的对角线分景构图法,但两者之间仍有所不同。一是主山的取法不同,戴画中主山所占的比例较大。二是与马、夏山水画系大多只画出主山山腰一部分的构图法不同的是,戴进在画中采用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及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绘主山全景的构图法,虽然都用了对角线构图法,但南宋院画是利用主山的动势和交错的方向来强调深远感,而戴画则偏重于通过在主山前留有巨大的空间,表现对造型化的关注。戴进在继承南宋画院画风时,也汲取了对他影响很大的李、范画风。
遗憾的是,戴画太平板化了。如《冬景山水图》的中央,在主峰和土坡之间,有座突兀的山峦;使得主山逼视观众,导致全图缺乏透视感。这是戴进山水画与马、夏山水画采用不同边角取景的结果。而且,戴画只是单纯地罗列景象,对前、中、后景的描绘变化较少,加之其前后景,峰峦之墨色和皴法大同小异,使得画面缺乏纵深感的缺陷更加明显。可见戴进虽然汲取了多种画风,但没有完全消化,只是集大成而已。自己的创新处究竟不突出,偶有新意,也仅仅是在古代的画法中融合翻变,由画家人格的流露而形成的独特的风格并不多。
2 戴进的笔墨描写技法大致有墨晕与斧劈两类
除了《冬景山水图》之外的其他作品,山峰明暗对比都很强烈。暗部使用刷笔,笔迹粗放,墨晕浓润;而亮部不施墨色,通过两者的对比,表现明确的界线。《冬景山水图》左上方远山的皴擦,近景土坡的小斧劈皴等,都是用了秃笔没有方向地粗画而成。这种笔墨技巧既可算作小斧劈皴,也可称作橛头描。与中国画论中所归纳的那些皴法无关,只可将其视为有速度的皴擦而已。这种皴擦混乱的倾向在《山水图》中尤为明显,画面的情感近于狂躁,失去沉着感。
李唐的斧劈皴运笔方向和直角挑笔是一同完成的,十分简练,这种带墨韵的大斧劈被用来表现岩石土坡的辉映色调与阳光的反射效果。而戴进的山水只是在运笔中运用刚劲有力的中锋,加以侧笔和刷笔,画出成直角的清晰皱褶。这种用笔特点使画面构成缺乏统一性的弊病更加突出。如《春景山水图》中,用弯曲的墨笔细皴润饰了主山,但盘蜷曲伸的松树,中景中没有透视感的老树,以及前景三角形的土坡都杂乱无章地挤在画面里,呈现出一种南宋院体画中所未有的混乱。
在“浙派”的影响下,成化、弘治时期宫廷内外的画风多倾向于粗笔水墨,以挺拔豪放取胜,风行百余年,直至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崛起而告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