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翔:一个文人官员的悲情抉择

2009-06-29

新西部 2009年5期
关键词:北川宣传部博客

美 原

他的死,是一个谜;他的最后两篇博客日志,是一个谜。他的离开,是真的想和地震中失去的爱子相聚,还是因为无法承受他博客中所说的“您”或“他们”的苦苦相逼?这一切都是一个谜。

4月22日上午9时,四川绵阳市殡仪馆内,一场引人注目的追悼会开始举行。

冯翔,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4月20日凌晨,年仅33岁的他在借住的兄长家中自缢身亡。

灵堂上悬挂的遗像,看上去还是那么年轻,在静默的人群当中,不断传出冯翔老母亲撕心裂肺的哭声……

对冯翔的亲人和同事们来说,冯翔的离去实在太过突然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在“5·12”大地震中失去爱子的冯翔看上去一直是那么坚强和忙碌,在宣传部主管理论和宣传的他不仅要接待一拨又一拨到北川采访的媒体记者,负责撰写关于北川灾后重建的新闻报道,还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30万字的长篇小说《策马羌寨》。就在他去世之前,由他主持编纂的一本反映北川人民抗震救灾的纪念文集《回望北川》刚刚脱稿。

几乎所有的人都无法想通,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刚强坚韧的羌族汉子,怎么会在一夜之间选择走上不归路呢?

文学青年

1976年9月19日,北川县禹里乡青石村,一户冯姓人家诞生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冯飞,弟弟比哥哥晚出来8分钟,叫冯翔。不难看出,做教师的父亲显然对两个儿子寄予了厚望。

在冯翔的记忆中,由于父亲家教甚严,他和哥哥快乐的童年生活在7岁时就提前结束了。每天放学回家,姐弟三人放牛的放牛,拔草的拔草,直到晚上,才就着煤油灯做作业。星期天,冯翔就和衬里的伙伴们徒步行走五、六个小时,进入原始森林掰竹笋,回到家里,用开水煮到八成熟,再背到街上去出售,所得的钱用来买小刀、铅笔。“特别是买了小刀回去,兴奋得不得了,半夜都要把手伸进枕头下,将小刀把玩一番再入睡。”冯翔曾这样回忆到。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个大黄桶,装着满满一桶书,有《红领巾》、《一万个为什么》,还有连环画和小说。每到下午放学,冯翔都要拿本书装在书包里,放牛、捡柴之余认真阅读。冯翔说,“我和哥哥阅读的好习惯,就是从那时养成的。”多年之后,冯翔有一次和哥哥,父亲在一起时,还开玩笑说,“父亲这辈子最有功劳的有两件事,一是责打儿女凶狠,养成了我们坚韧的性格,二是父亲有那么多书,让我们知道了阅读的快乐。”

两个儿子果然没让父母失望,初中毕业后,冯飞上了中专,冯翔则考进了盐亭师范学校。1996年,走出师范校门的冯翔被分配到偏远的坝底乡当上了一名教师。

上师范时,冯翔就对文学创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写了很多诗。师范毕业前,他和一位同学甚至还在校外租了一间房子,将自己的诗作整理后出了一本诗集《蓝鹰草》,印了1000册。

做了教师的冯翔在上课之余,创作热情依然不减,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各种作品,还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汉语言文学的学士学位。

2004年4月,冯翔深厚的文字功底被县委宣传部领导看上,自此成为宣传部的一名借调干部。

在宣传部,冯翔自然还是发挥他的特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忙着写稿子,忙着写应付的八股文件”。而且,还要组织文化下乡等活动,要在各种迎来送往中“陪着聊天、喝酒”。冯翔在自己的一篇博客中曾经这样感叹:“我在想,一天五十个小时,对于我的安排,才能算上绰绰有余,可能吗?”

冯翔的妻子景雪莲是冯翔小学时的同桌,后来也成了一名教师。2006年,冯翔花18万元,在县城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有了自己的安乐窝。

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冯翔并没有忘了自己痴迷的文学。2008年年初,冯翔开始构思撰写长篇小说,《袍哥人家》(后改名《策马羌寨》)。书稿写到10多万字的时候,被冯翔的一位朋友偶然看到,这位朋友又将书稿推荐给了县委的宋书记。宋书记阅读后赞赏有加,立即吩咐宣传部将此作为2008年的重点工作,要求小说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出版,还亲自批了3万元作为创作经费。

有了县上领导的指示,宣传部当然不敢怠慢,决定给冯翔找一个清净的创作环境。经多方考察,最后选定了漩坪木棕厂。按照计划,冯翔将于5月12日下午两点半前往漩坪。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就在冯翔刚要出发时,大地震发生了!

丧子之痛

2008年5月12日,一个原本普通的星期一。

虽然要离家几个月的时间,但这一天对常年在外奔波的冯翔来说,同样是个很平常的日子。

中午,冯翔7岁的儿子冯景瀚墨放学回家,吃完了奶奶盛的两小碗米饭,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打开了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动画片《哪吒》和《小虎还乡》,这些都是小瀚墨最喜爱的节目。

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冯翔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儿子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也很优秀。2007年,小瀚墨上了小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小瀚墨曾向爸爸保证,语文数学都要考100分。结果两门课都考了99分。当着小瀚墨的面,老师对冯翔说,小瀚墨只用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习上,上课最爱和同桌的小女孩说话,不过,“两个99分,全都是吉祥数字”。

以前,冯翔曾经禁止儿子午饭后看电视,儿子不敢违抗,心里又牵挂电视,饭后总在冯翔身边转悠,不停地说:“爸爸,中午我又不睡午觉,好无聊哦。”冯翔的母亲和妻子看不过去,对冯翔说还是让他看看吧,下午放学回来就做作业,晚饭后八点半就上床。“他们三个人结成统一战线,我只得顺水推舟。”冯翔无奈地同意了。

这天下午1点10分,上学的时间到了,小瀚墨极不情愿地关上了电视。冯翔回忆说,儿子平常上学都是急急火火的,可这一天他却显得很磨蹭,关了电视又要上厕所,在主卫和客卫之间跑来跑去,好像故意要气气焦急的妈妈。好不容易背上书包,走出客厅,又返身折了回来,走到爸爸面前,伸出小手说:“爸爸,你给拿两块钱吧,下午放学后,我要买矿泉水。”对于儿子的小聪明,冯翔了如指掌,“他充分把握了我的心理,因为,下午我要下乡出差,并且是三个月。儿子有经验,在我出差前,问我伸手要钱,把握性很大。”

小瀚墨小心翼翼地把爸爸给的两块钱放进迷彩裤的兜里,撒开两腿,一溜烟地跑下楼去。一个多小时后,大地震发生了,“我的儿子,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我的身边,只是把背影留在我的记忆里。”

冯翔的妻子在曲山小学西区教四年级,在地震中逃过一劫,但小瀚墨所在的曲山小学东区恰在一座山的前面,地震时,巨大的山体顷刻之间将曲山小学掩埋。小瀚墨班上45名学生,只有一名学生幸免于难。冯翔曾发疯般地在学校的废墟中寻找、呼喊儿子,可直到他自己去

世,也不知道儿子究竟掩埋在哪个地方,学校废墟旁的一棵皂角树,成为他祭奠儿子的地方。

地震发生后,深陷痛苦的冯翔在自己的博客中发了一篇思念儿子的文字和一组图片后,便封了博客。“丧子之痛不分白天黑夜,不管晴天雨天,总是无休止地折磨着我。回忆,思念,痛苦,占据着我生活的绝大部分空间。我曾经一度对未来,对生命产生绝望。我怕动笔,怕再勾起那些撕心裂肺、刻骨铭心,肝肠寸断的回忆。我永远停用了我以前的博客,我永远停用了一个曾经用了7年的QQ号码,并把它送给远在天堂的儿子。”

2008年9月26日,冯翔重开了一个博客,他说,“许多朋友都替我遗憾,说我是北川地震的亲历者,怎么不拿起自己的笔,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呢。”

但是,在冯翔的新博客中,思念儿子的文字还是占了很大的篇幅,他在一篇博文中写到,“每天早上,当血红的太阳从东边缓缓抬起头,我也知道,我新一天的忧伤和思念,又将开始。”

今年4月1日,是清明节期间北川县城开放的第一天,冯翔和妻子买了香蜡,纸钱、运动鞋和衣服等物品,来到那棵皂角树下。“快一年了,活泼好动的儿子衣服也该换换了……终于知道,积攒了三十多年的泪水,为谁而流;终于知道,一直苦苦留恋的幸福,早走到了尽头。”

破格为官

百年不遇的地震,使整个北川县变成了一片焦土。冯翔带着失去儿子、失去8位亲人(除儿子外,冯翔的一个侄子,一个侄女,两个表妹,二姨等都在地震中遇难)的痛苦,投身到紧张的救灾工作之中。一个月后,由于在抗震救灾中表现优异,冯翔被提拔为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据冯翔的一位好友说,冯翔在宣传部本来只是一名借调的事业干部,按规定是不能提拔当领导的,但他在地震之后表现特别优秀,才被破格补充到宣传部的领导岗位。

地震不久,北川县城所有单位都搬迁到擂鼓镇办公,离冯翔姐姐的家非常近。姐姐家的两层楼房已经垮塌,全家人住在楼房旁边一间用木板钉成的木屋里。冯翔到擂鼓后也住进了姐姐家,他在博客中这样写到:“姐姐姐夫对我关怀有加,每天不论回去再晚,姐姐都要给我炒上两个好菜,姐夫陪我喝酒解乏,每晚喝着喝着,大家不由想起可爱的瀚墨,忍不住痛哭一场,擦完眼泪,接着又喝。”

后来,冯翔的单位又迁至安昌镇,大家开始住集体宿舍。每到周末,冯翔和妻子就到绵阳沈家坝姨姐家居住。

冯翔在县城买的那套房子早已被埋在一片废墟之中。眼看着弟弟漂泊流浪,冯翔的孪生哥哥冯飞心急如焚。冯飞在绵阳买有一套闲置的房子,四室两厅,地震前租给了别人。地震后,冯飞一直想收回房子,但因租期未到,租房人不愿腾。最后,冯飞不得不下了狠话,才要回了房子。2008年8月,冯翔夫妻俩搬进了哥哥的房子,为了纪念儿子瀚墨,冯翔给自己的新家取名“想墨居”。

为了减轻想念儿子的痛苦,冯翔发疯般地工作,发疯般地写作。仅仅3个月的时间,他就完成了《策马羌寨》的初稿,并开始构思另一部反映北川大地震的纪实文学作品。

北川灾后重建任务繁重,主管宣传工作的冯翔更是忙得不可开交,“只要一到办公室,那电话铃声就响个不停,中央台要采访板房区的受灾群众,四川台要拍摄搬新家的专题片,人民日报要寻找需要帮挟的孤儿。日本NHK电视台要录制新年专题节目,美国CNN要回访北川英雄,西班牙JFNY电视台要找那个在板房开KTV的向兴勇。反正,可以让脑细胞膨胀的事情蜂拥而至……这个时候,多希望能掌握悟空兄七十二变的本领,让自己有三头六臂,能分身有术。”

今年开春,县上给冯翔安排了一个任务,编撰一本北川人民抗震救灾的纪念文集,赶在地震一周年之际出版。4月中旬,这本名为《回望北川》的纪念文集顺利完成,为此,冯翔还去了一趟北京,联系出版事宜。4月19日,从北京回到北川的冯翔请《回望北川》的所有作者吃了一顿饭,随后乘坐哥哥冯飞的车子回家。在此期间,冯飞发现弟弟接了一个电话后,情绪显得很低落,但他并没有在意。

那一天,冯翔的妻子在学校给学生补课没有回家,冯飞与弟弟聊了一会儿天,才去睡觉。清晨7点钟,起床上厕所的冯飞发现弟弟房间的门虚掩着,进去一看,弟弟不在床上,冯飞感到事情不妙,赶紧寻找,最后在阳台上发现了悬于下水管弯节处的弟弟。冯飞将弟弟抱下来,给他做人工呼吸,接着打120和110,但是,一切为时已晚。

自杀悬疑

事后证实,4月19日晚,冯翔在哥哥入睡以后,写下了他人生最后两篇博客日志《我只告诉您三点》和《很多假如》,发表时间分别是20日凌晨0点16分和0点53分。

《很多假如》共有8个段落,每个段落都以“假如,某一天,我死了”开头,分别写给哥哥,妻子、父母,儿子,朋友,还有网友。他给妻子写到:“假如,某一天,我死了,妻子,请你不要悲伤,抑郁,是我这三十年来,最亲近的朋友,抑郁带走了我,也就带走了所有的悲伤。”

不过,《很多假如》中写给朋友的一段话引起网友更多的注意:“假如,某一天,我死了,亲爱的朋友,请你们不要忧郁,我的离去,让很多人快乐,让很多人舒服,我的存在,是他们的恐惧,是他们的对手,一个对手的离去,对于他们,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啊!”

文中的“他们”会是谁呢?更让人疑惑的是,冯翔的前一篇博客《我只告诉您三点》似乎就是写给“他们”的:“第一,我本苟且偷生,不要逼我,我很少爆粗口,但是,请您,请您手下留情,不要让我无路可走,真的,我活着,只是因为我相信朋友,相信友谊,求您,不要把我认为最美好的东西,在它背后把残忍的一面撕裂给我看。第二,我对生死,早就置之度外,我想告诉您,人这一生,生命是短暂的,死亡才是永恒,您能告诉我,您不朽吗?您永垂吗?告诉您,不要逼我,真的,不要逼我。好不好?第三……”

其实,早在4月8日,冯翔在博文《清明,记忆的碎片》中已经有了这样的文字:“在清明,与多年的至交有了裂痕,经历了那个黑色的五月,经历了生与死的痛苦,这一切于我已没什么。我不怪他,要怪只怪这个浮躁的世界。”

“他们”是谁?“您”是谁?“至交”是谁?冯翔死后,网民议论纷纷,所有的人都想知道答案,因为冯翔的死因可能就在这个答案之中。

但是,对于这些疑问,北川上下三缄其口。宣传部一位马姓工作人员在接到记者电话时说,“我今天已接了一天的电话,知道你想问什么,但我什么都不知道。”

北川县广电局局长郭志武曾任北川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与冯翔较熟。冯翔自杀后,他参与了善后处理事宜。对于公众的疑问,郭志武并没有回避,他的看法是:这个“您”并不存在,真正压垮冯翔的,很可能是失去爱子带来的心中剧痛。“儿子是他的骄傲。失去儿子后,他可以说已经站在了死亡边缘,任何一点点外力,就可能促成他做出这样一个决定。”

在冯翔的追悼会上,冯翔的一位同学朗读了《我只告诉您三点》,读完后因情绪激动失声痛哭。接着,这位同学说,“我想,你(冯翔)所说的那个他,应该懂得为官之道,你在临终那一刻,都不愿说出他是谁。我们尊重你的意愿,希望所有的亲朋好友,不要谴责他尊重的那个“您”吧。”

冯翔的哥哥冯飞说,虽然了解那天晚上弟弟所接电话的内容,但不想提及此事,只希望弟弟能“安静地离开”。

主持冯翔追悼会的北川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韩贵钧数度哽咽,甚至躲在人群后掩面而泣。他表示,将协助冯翔家人尽快将冯翔的遗著《策马羌寨》整理成册出版。

去年10月,北川县就发生过农办主任董玉飞自杀事件。韩贵钧部长说,董玉飞和冯翔的死已经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县上将对失去亲人的干部进行筛查,针对一些个案,专门开展心理抚慰。韩部长还向社会各界呼吁,希望给予灾区特别是北川干部更多的关爱和心理抚慰,让他们早日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

4月22日下午,冯翔的骨灰被送到北川老县城曲山小学遗址,埋在了那棵皂角树下。

“假如,某一天,我死了,儿子,那是我最幸福的事,我会让你妈妈,把我的骨灰,撒在曲山小学的皂角树下,爸爸将永远地陪着你,不弃不离……”

冯翔最终实现了对儿子的承诺。

猜你喜欢

北川宣传部博客
悦读之光遍洒云岭 书香云南方兴未艾
黑鹳落处是北川
8部广播剧入选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天使的爱情
育儿博客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
我为博客狂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3—2006)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