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2009-06-29闻冠军幸晓艳
闻冠军 幸晓艳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赞他,但我却认为未必可信。
秦国用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诈赵国以勒索和氏璧。这时说它要得到璧是实情,而不是借此以窥视赵国。赵国知此实情就不给,不知此实情就给;知此实情而惧怕秦国就给,知此实情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这只要两句话就能决定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而且秦国想要得到和氏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赵国送去和氏璧而秦国不给城池,其曲在秦。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收回了和氏璧,其曲在赵。要想使秦国理屈,则不如放弃和氏璧;害怕失去和氏璧,则不如不给。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划给赵国十五座城池,又设九宾之礼仪,斋戒之后才接受和氏璧,其势已是不得不给赵国城池了。
如果秦王得到了和氏璧而不给城池,相如便可上前陈述:“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和氏璧不就是赵国的一块宝玉吗?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如大王因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象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去了赵国的和氏璧,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和氏璧。而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离,从而使理直的一方归于秦国呢!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关系破裂啊。
假如秦王怒斩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万大军逼临邯郸,责问和氏璧的去向以及赵国的失信,如果一次获胜可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和氏璧终究还得属于秦国。
因此我说,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和氏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强硬不屈,对待廉颇采取温良恭厚的态度,计谋越出越奇,运用得越来越巧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归赵,的确是上天在偏袒成全他呀。
练习:
1.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予未敢以为信也以为:认为
B.皆厚怨大王厚:深
C.一胜而相如族族:灭族
D.若其劲渑池,柔廉颇柔:柔和
2. 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B.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C.一胜而相如族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
D.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对待和氏璧换取城池的问题上,肯定了秦国的做法而否定了赵国的做法。
B.作者认为蔺相如能保全和氏璧的原因是上天的成全。
C.这是一篇议论文,其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论证。
D.此文和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在人物塑造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 试译下面句子。
①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② 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③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
答案:
1.D。(“柔”在此句中应为“温良恭厚”意。)
2.A。(A中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起取独作用。B中前一个“以”是介词,意为“用、凭借”。后一“以”是介词“因为”意。C中前“而”表假设,意为“假如,如果”。后“而”为连词,表修饰。D中前“固”意为副词“本来”,后“固”意为副词“的确”。)
3.D。(司马迁的文章从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而此文主要是议论,对人物只是一笔带过。)
4.译文:
①这只要两句话就能决定了,为何既惧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②十五城的百姓,都会深深怨恨大王象扔草芥一样抛弃了他们。
③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强硬不屈,对待廉颇采取温良恭厚的态度,计谋越出越奇,运用得越来越巧妙了。
介之推不言禄
《左传·僖公二十年》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言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练习:
1. 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 ①天实置之置:安排。 ②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诬:诬蔑,诬陷。
B. ①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把……当作正义。 ②上下相蒙蒙:蒙骗。
C. ①尤而效之尤:怨恨。②言,身之文也文:花纹。
D. ①以志吾过志:标志。②且旌善人旌:表彰。
2. 下面加点词语意义及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死,谁怼②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B.①晋侯赏从之者②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C.①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②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D.①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②其母曰:能如是乎
3.翻译:
①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③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④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答案:
1.B。(A中“诬 ”应为“欺骗”意。C中“文”应为“文饰”意。D中“志”应为“记住”意。)
2.A。(A中①“以”是介词,“因为”;②“以”介词,“用”。B中“者”都是“……的人”;C中“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D中的“是”均为代词“这”意。)
3.①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
②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③.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
④.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读后感悟:在人生旅途中,面对各种诱惑能坚守自我本色,实在是太难了。
送董邵南序①
韩愈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②,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③仁者,皆爱惜焉。矧④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⑤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⑥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①董邵南,韩愈的朋友,因屡考进士未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之,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作不义之事。 ②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员。 ③勉力。④况且。 ⑤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被诬陷,离燕归赵,被赵王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⑥屠狗者,指高渐离一类风尘豪侠,这里喻不得志的豪士。
译文 :
自古就说燕、赵一带有很多慷慨激昂的豪侠义士。董生考进士,接连几次未被主考官录取,怀抱杰出的才能,心情抑郁地要到那个地方去。我知道董生此行一定会有所遇合,董生,努力吧!
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何况燕、赵一带的豪侠之士奉行仁义是出于他们的本性呢!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姑且以你此行去证实吧。董生,努力吧!
我因为你的此行而产生了一些感想。请你为我到望诸君乐毅的墓上去凭吊一番,并且到那里的街市上看看,还有过去的屠狗者一类的豪侠义士吗?替我向他们殷勤致意:圣明天子在上执政,可以出来任职效忠了!
练习:
1. 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举:科举考试。
B. 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适:到,往。
C.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吊:安慰。
D.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明:英明,圣明。
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董生勉乎哉 ②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
B.①连不得志于有司②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C.①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②夫以子之不遇时
D.①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②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3.翻译
①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②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耶?
答案:
1.C。(“吊”为“凭吊”。)
2.D。(D中的“而”全为表承接的连词。A中“乎”①为语气助词,“乎”②相当于介词“于”。B中“于”①表被动,“于”②为介词“和”。C中“之”①为结构助词“的”,“之”②起取独作用。)
3.①像你这样不遇于时,如果是仰慕而勉力实行仁义的人,都会同情怜惜你的。
②然而,我曾听说风俗是随着教化而改变的,我哪能料想那里现在比起古时候所说的没有什么两样呢?
唐雎说信陵君
《战国策》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译文:
魏国的信陵君锥杀了晋鄙,解救了邯郸,击破了秦军,保存了赵国,赵孝成王亲自到郊外去欢迎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说过:对于事情,有不可以知道的,有不可不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不忘记的。”信陵君问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人家厌恶我,对此我不可不知;我厌恶别人,却不应让他得知。别人对我有恩惠,我不应忘记,我对别人有恩惠,却不应老放在心上。如今您杀晋鄙,救邯郸,破秦军,保赵国,这是很大的恩惠了。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来迎接您,仓促之中见到赵王,我希望您忘掉自己的大德吧!”信陵君答道:“我一定牢记您的指教。”
练习:
1. 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 存:保全。
B.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 德:恩德。
C.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卒:通“猝”,突然,仓促。
D.无忌谨受教谨:谨慎。
2.下面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憎我,不可不知也 人之有德于我也
B.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C.人之有德于我也 吾之有德于人也
D.唐雎谓信陵君曰 信陵君曰:何谓也
3.翻译
①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②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臣愿君之忘之也。
答案:
1.D。(“谨”应为“恭敬”意。)
2.D。(A中“之”均为主谓之间。B中“也”均表陈述语气。C中“于”是表对象的介词。D中“谓”,前者是“对……说”,后者是“说、讲”之意。)
3.①人家厌恶我,对此我不可不知;我厌恶别人,却不应让他得知。
②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来迎接您,仓促之中见到赵王,我希望您忘掉自己的大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