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儿潮一代”考验伊朗

2009-06-29

环球时报 2009-06-29
关键词:伊朗人德黑兰伊朗

●本报驻伊朗、美国、巴基斯坦记者 包小龙 尚未迟 孟祥麟●文非 张培

1980年伊拉克入侵伊朗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缔造者霍梅尼发出了一个呼吁——伊朗家庭要为捍卫伊斯兰教和伊斯兰革命生儿育女。这个呼吁造就了伊朗上世纪80年代的“婴儿潮”。如今,这一代长大成人,他们使伊朗的年轻人数量比当年翻了一番,该国7000万人口中近2/3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然而,被称为“霍梅尼的孩子”的这一代人,却在近日的国家动荡中向伊斯兰革命精神发起了挑战。《纽约时报》称,伊朗正经历两代人的对决,它发生在以内贾德为首的历经伊斯兰革命和两伊战争洗礼的“最伟大一代”与对战争毫无记忆、喝着伊朗产可口可乐长大的“婴儿潮一代”之间。显然,伊朗政府面临着两大难题:如何安抚这一代人的政治诉求,以及如何应对“婴儿潮”所带来的就业、结婚等巨大现实问题。

“派对结束了”

伊朗大选骚乱过后的上周末,德黑兰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人们携家带口,带着地毯和炊具,在公园里喝茶野餐。在一个公园的角落里,一群游园的大学生围坐一起,轻声谈话。漂亮的女生法蒂玛面带忧愁地对记者说:“他们都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知道,他们不是坏人。那个女孩的死(指死于德黑兰街头冲突的27岁女大学生妮达)真让人难过。”

谁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还记得两周前的那些个夜晚,德黑兰的大街上站满了人群,年轻人载歌载舞,为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摇旗呐喊。整个德黑兰变成了一个大型的市民迪斯科聚会。男孩子和女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趁机在晚上幽会,甚至在隐蔽角落里亲吻,他们不担心风纪警察会来干预,所有人都仿佛在享受一场嘉年华的欢乐。《洛杉矶时报》的记者曾这样描述投票日前的一个夜晚:德黑兰市中心挤满了年轻人,他们互相谈论着,有青年男子随着流行音乐跳起舞来,几名年轻女性从敞篷车中站了起来,为他们鼓劲,一个女孩子高声喊道:“嗨,你们不知道怎么跳舞。跳好点呀!”《环球时报》记者在德黑兰采访时发现,不少前来集会的年轻人并不是为了支持某个候选人,而只是想品味从未有过的狂欢气氛。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小伙子说,他来集会是为了“姑娘”,因为平时很少有机会能与异性同龄人接触,“我的很多朋友都这么想”。但现在,派对结束了。

“为什么会这样,内贾德怎么会当选?我们的选票跑哪里去了?”在那群游园的学生中,德黑兰女生马赫诺兹愤愤不平地说。旁边的男生拉明也说:“为什么要打人,上街抗议的都是普通民众。”这些大多是来自德黑兰等大城市的年轻人,很多人都去参加了选后的示威游行。但也有人并不这么看。来自位于北方里海农村的陶赫萝今年19岁,平时在班级里只有她和其他两个女同学身穿黑色长袍,看得出,她们来自宗教虔诚的家庭。“我支持内贾德。而且我认为,他们不应该受西方的影响。”陶赫萝指指她的同学们,“这些都是西方媒体说的,我们并没有看到,我们不应该相信。西方希望我们的国家衰弱、毁灭。我们应该思想独立一些。”陶赫萝说话时,旁边的一些同学只是听着,没有说话。

年轻人对自由的看法两极化

在伊朗,这样的冲突不仅在校园里出现,也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一些来自农村和传统宗教家庭的伊朗年轻人,仍旧恪守传统价值观,每天准时做礼拜,周末会去清真寺聆听教长的教诲。他们对西方持仇视和敏感的态度,西方的批评或多或少都会刺伤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尽管这些年轻人对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没有记忆可言,但从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还是使他们认同伊斯兰革命的理念和国家反美的立场。

为了加强对年轻人的思想教育,伊朗国家电台、电视台专设了年轻人频道。伊朗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必修的宗教课程和思想辅导课程。每年放假,学校会组织夏令营,让学生们去一些战争遗址和革命基地参观,接受教育。为了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伊朗每年还会在法定的“打倒美国间谍老巢日”,组织大批学生参加盛大的活动,纪念1979年德黑兰大学生占领前美国驻伊朗大使馆。

由年轻人组成的巴斯基民兵组织,更是尊崇传统的年轻中坚力量。在伊朗,凡年满15岁的青年男女均可报名参加这个民兵组织。据称,该组织有1100万名成员,他们听命于最高领袖。这些民兵大多出身城市和农村的贫寒之家,而同样出身寒门却能通过自身努力成为总统的内贾德,就是他们的偶像。26岁的巴斯基民兵成员阿里,每星期都会去德黑兰南郊的烈士陵园,缅怀两伊战争中牺牲的伊朗烈士。他说:“我们一定要追随他们的道路。我们这一代人推崇这些烈士。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总是来这里,但是我们都真正地尊敬他们。”

但在伊朗大城市,很多年轻人却感觉“自由的空气过于稀薄”。在公共场合,伊朗人必须要恪守“男女授受不亲”的规则。他们从小学开始就被分成男校和女校,到大学才开始在一个班级上课。恋人们只能在公园里散步或到电影院看电影,绝不能在公众场合牵手或拥抱。即使在德黑兰,也没有迪斯科舞厅或卡拉OK歌厅,更没有酒吧。年轻人要么待在家里看电视、上网,要么去公园闲逛,或开车在街上兜风。尤其是女孩子,她们上大学后唯一归宿就是结婚,因为按照规定,女孩子没有结婚是不允许单独出国的。而结婚后,她们必须顺从丈夫的意愿,除非获得丈夫的同意,或有明显证据证明丈夫虐待或没有履行赡养家庭的义务,否则法庭是不允许她们离婚的。

不过,年轻人总有办法找到自己的快乐。有钱人家的青年男女常在周末约好去德黑兰北部的山中野游,或在北城富人区的茶室、餐厅聚餐。一般人家的孩子则是周末在公寓楼群里找块空地,大家一起放音乐跳舞。商店里有各种性感的晚礼服出售,这是供伊朗人在家里开私人派对用的。在街头还常能看见英语培训班的招生广告,很多年轻人学习雅思、托福准备出国留学。青年拉敏直言:“在伊朗做年轻人不容易。很难和妻子、朋友一起去游泳池、体育馆。要问我的梦想,那就是去美国。”

美国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伊朗青年当中,美国的影响的确不可小觑。别看伊美剑拔弩张,在美伊间自由穿行的伊朗人却大有人在,很多人有伊美双重国籍。据伊朗方面统计,有大约300万伊朗人住在美国,他们积累了数以亿计的财富。今年大选期间,伊朗甚至在美国设了41个投票站,供在美伊朗人投票。在美伊朗人也是美国各族裔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无数美国伊朗裔精英的成功之路,对身在伊朗的年轻人来说是巨大的诱惑。

即便不存在旅美伊朗人群体,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等西方文化,也早已成为伊朗社会的一部分。伊朗年轻人听来自美国的波斯摇滚乐,每天在网上冲浪、打电子游戏、写博客。在德黑兰米尔·达马德大街最著名的电脑城,任何一家光盘店里,美国大片的数量远远超过伊朗本土的电影。《哈利·波特》随处可见,但要找反映两伊战争的伊朗电影,却是逛遍了整个电脑城也找不到,动画片的光盘几乎都是迪斯尼的。在德黑兰街头,除了大量的领袖和两伊战争烈士画像,墙上涂鸦中最常见的就是米老鼠和唐老鸭了。在互联网上,很多有关伊朗的外国网页无法打开,一些涉嫌有伤风化的网站也被屏蔽,但居民楼屋顶上随处可见的卫星电视接收天线,却可以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以及全世界数以百计的卫星电视频道送到伊朗人面前。BBC波斯语台、VOA波斯语台还直接用波斯语向伊朗播放节目,包括好莱坞电影、MTV和高科技装置的信息等。在伊朗骚乱期间,VOA还推出了一个新的节目:如何躲避言论封锁。根据VOA一月份的调查估计,30%的伊朗成人每周收看其节目。在洛杉矶这个美国最大的“伊朗人聚集地”,还有数十家反伊朗政府的电台、电视台,仅有6个频道的伊朗国家电视台明显缺乏竞争力。

不会被轻易西化

当被问到伊朗年轻人最大的担心是不是得不到自由时,小伙子阿拉什坦言:“那不是问题,最主要的是钱。”事实上,困扰伊朗年轻人的绝不仅是对开放、自由的渴望。“婴儿潮一代”长大成人后,所必经的社会问题比前几代人大得多。首先就是失业问题。在伊朗15-24岁的年轻人中,失业率甚至超过30%。据经济学家分析,伊朗需要每年创造100万个就业机会,才能吸纳如此庞大的失业人口,但现实是,受西方经济制裁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限制,伊朗每年只能创造大约30万个就业机会。伊朗的识字率很高,高达80%,七成人还接受过高中及以上的教育。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高失业率,使大批年轻人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难题。很多人23岁大学毕业后,直到29岁才找到工作。伊朗姑娘找工作就更难了,她们甘愿早点结婚做家庭主妇。但结婚甚至比工作更令他们头疼。找不到工作,加上伊朗大城市房价连年上涨,让年轻人囊中羞涩。统计显示,40%的伊朗小伙子到了30岁还娶不上媳妇,这在有着悠久的早婚传统的伊朗可是个大问题。有专家分析,正是生活的重担,让伊朗年轻人对社会感到失望。

还有分析认为,伊朗仍是一个坚定的宗教社会。虽然城市人口比例急剧增加,但即使在开放的德黑兰,大家庭和传统社会关系依然存在。伊朗人对国家制度仍然有信心,希望伊朗变得更保守、更宗教化的人还是比渴望国家世俗化的人多。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所言,年轻的伊朗人可能会抱怨,会穿牛仔裤,喝可乐看足球赛,但他们仍是民族主义者,面对外来进攻,他们会本能地聚集在领导者周围,“霍梅尼的孩子们也许不快乐,但也不会被轻易西化”。▲

猜你喜欢

伊朗人德黑兰伊朗
疫情来袭,伊朗人抢购姜黄藏红花
认识了
德黑兰高楼失火坍塌
空气污染严重伊朗首都德黑兰学校放假两天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掉了一个
伊朗人激烈争议内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