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失的血液

2009-06-29薄海昆

世界知识 2009年6期
关键词:大英博物馆文物

薄海昆

我们和它们从未谋面。却一见如故,怎能按捺那份失控的惊喜和激动!令人魂牵梦萦的流失国宝就在眼前啊!这是人与物、古与今的心灵感应,是民族血脉在灵魂深处引起的共鸣。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兽首拍卖一事,引起人们对海外遗珍的深切关注。的确,作为中华文明五千年璀璨结晶的文物,有相当一部分漂泊在异国他乡。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两个半世纪以来,经过历代收藏家的苦心经营,无数奇珍异宝从世界各地云集至此。古埃及的罗塞塔石碑、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浮雕、亚述王宫的猎狮壁画、拜占庭帝国的奢华餐具、盎格鲁一萨克逊的船棺宝藏……琳琅满目。精美绝伦。正是近现代殖民扩张为英国博物馆增加藏品创造了绝佳时机,而开阔的眼界使英国人把文物兴趣投向非洲、北美、中亚乃至远东。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璀璨结晶也毫不例外成为他们的猎捕对象,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被迫离开故乡。今天,走进大英博物馆的沧桑铁门和明亮大厅,再穿过一道连接南北两个展区的走廊,便会在北展区二层看到那些静静摆放在展柜中的青铜、瓷器和佛造像……我们和它们从未谋面,却一见如故,怎能按捺那份失控的惊喜和激动!令人魂牵梦萦的流失国宝就在眼前啊!这是人与物、古与今的心灵感应。是民族血脉在灵魂深处引起的共鸣。

在雾都讲述中国历史

“中国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最悠久的文明。四千年来,其语言文字都沿用了同一种形式,把幅员辽阔的国家连缀起来,并把古代与现代结为一体。它表达了其他任何地方无可比拟的大一统文化。与之相对,中国国土存在巨大地理差异。边境上尽是高山、草原和沙漠,大江大河在宽广的中央平原流淌。哺育了众多人口。中国人多数以土地为生,但事实证明他们还创造了品质高超的物质财富。尽管国土辽阔,并且阶段性地受到社会动荡或外敌入侵的破坏,但中国统治者们始终在追求建立一个由知识分子掌控的强大而统一的国家。社会纽带的维系有赖于语言、法律、习俗、礼仪,以及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的大量生产。”

这是写在大英博物馆中国厅入口处的开篇词,简要概括出中国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特点。并对中华文明进行了高度评价。依据通史年代顺序,中国厅里两千多件文物被条理鲜明地摆放于展柜中,用事实证据解释开篇文字,在雾都伦敦讲述着辉煌的中国历史。

中国厅覆盖的历史非常完整。从上古三代的夏、商、周到清朝晚期,每个历史阶段遗留下的文物都能在这里找到,时代风格特别突出。装饰着饕餮纹的鼎、爵、簋、孟、觥、卣、壶、戈等青铜器皿见证了先秦奴隶主贵族的奢华生活和礼仪典范,清晰保留在各种器物上的铭文向史学家提供了珍贵的研究资料。几片龟甲兽骨告诉观众:三千年前的商朝通过焚烧这些东西出现的裂痕来占卜未来命运,并祈福于神灵和祖先。甲骨上的神秘符号则是今天汉字的原始雏形。帛画、玉璧、漆器、陶俑、陶楼和铜镜构成大汉帝国典型的文化元素,带有汉民族形成之初粗犷豪迈的气魄。正如展板文字对汉代的评述:“这是一个与罗马共和国及帝国并立的东方国度,涵盖了西起中亚、东到朝鲜、南抵越南的庞大区域。”雄赳赳的武士俑和尚未摆脱印度风格的佛造像让观众回到战乱频仍的魏晋南北朝,亮闪闪的金银器皿、玲珑典雅的女性饰物和气字轩昂的三彩骆驼则唤起我们对盛唐的浪漫记忆。宋、辽、金开启了中国陶瓷发展史的新篇章,元、明、清三代则逐步把这项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发展到顶峰。从元青花到斗彩瓷,从颜色釉到珐琅彩。晶莹剔透、赏心悦目的瓷器占据了大英博物馆中国厅的“半壁江山”。

中国厅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宗教礼仪到日常生活,每个社会方面都有具体文物与之对应,陈列形式十分生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不但完整拼贴中国历史。还能详尽反映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风貌。展柜中的春秋编钟是华夏音乐的重要内容。是远古祭祀或欢庆时使用的礼器。“最早的编钟出现在公元前1650年,但由于早期编钟是木头或皮革制作。很少有实物遗留至今。多数编钟都是青铜铸造。可以发出两种音律。”銮、铃、轴、轼等车马用具体现了中国古代交通和战争文化。宋代定窑生产的白瓷茶具承载了浓郁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唐宋之际,饮茶之风开始流行。但这个时候还没有使用茶壶。人们把茶叶直接放在茶杯里再沏上沸水。从皇帝到士大夫阶层,差不多每个人都钟情于饮茶,因此茶道得以发展。”别致的温碗和注壶折射出宋辽时代独特的饮酒风俗,大概《水浒传》中“烫酒”的举动就是拿这种器皿完成的。

大放异彩的精美文物

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可谓精品中的精品。很多东西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丝毫不逊于国内保存的“明星级”文物。

双羊尊是大英博物馆中国厅里一件特别引人注目的商代青铜器。它铸造于公元前13世纪到12世纪,同“妇好”(商王武丁之妻)墓出土器皿造型相似,属于南方青铜器风格。顾名思义,这件青铜器的形状为两只背对背联结为一体的公羊,四只羊腿被巧妙地用作支撑。羊背上驮着的圆柱体则是器皿的口。两只羊都长着弯曲的羊角。眼睛、嘴巴和胡子也被塑造得惟妙惟肖,让人联想起著名的国宝“四羊方尊”。柔和素雅的铜绿、四平八稳的对称、纷繁复杂的纹饰和厚重拙朴的质感赋予双羊尊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魅力,令观者陶醉不已、沉迷其中。

楚国镇墓兽以其诡异神秘的造型令人过目不忘。它高约44厘米,长着人脸、长舌和鹿角。面目狰狞恐怖。这种骇人的视觉效果是为了驱散坟墓中的邪恶,或者吓走破土而入的盗墓贼。在鬼神文化发达的荆楚地区,居民想象力极为丰富。性格也特别浪漫。他们经常在艺术品中把人和各种动物结合起来。创造出十分有趣的怪兽形象。譬如,湖南省博物馆藏的一件“羽人飞天”漆器,就是人、鸟、凤凰和蟾蜍的结合,象征着人类邀游太空的原始梦想。

木雕观音坐像是一尊五代时期的佛教艺术品。它高达141厘米,木雕表面残留有彩绘痕迹。观音紧闭双眼、垂头打坐,做转法轮传经的手印。表情安详而肃穆。她的发髻高高束起。带有唐代发型特点。流畅的衣纹和华丽缨络使观音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斜披在上半身的袈裟是10世纪和11世纪佛像多采用的风格。如此古老的木雕造像历经战火和风雨没有被毁,的确是罕见的奇迹。

元青花梅瓶具有极高的市场价格。那里展出的生产于元代景德镇官窑的瓶子是最早的青花瓷之一。瓶体上半部分绘有工整的花叶几何图案,下半部分画着一条瘦削遒劲的龙,线条潇洒自然,带有很强的生命力。青花瓷正式出现于元代,因为用钴料在釉下绘制图案,所以呈现出温润和谐的蓝色。元朝统治非常短暂,而且距今已有600余年,所以存留至今的完整元青花

瓷器极为罕见,其数量在全世界都屈指可数。因此,在拍卖市场上。元青花几乎成了天价文物的代名词。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下山”纹罐以1568万英镑成交。合人民币2.4亿元。

乾隆粉彩花瓶也是一件艺术价值非常高的作品,爬上了清代乃至中国有史以来制瓷工艺的最高峰。乾隆皇帝钟情于各种靓丽瓷器,大力支持景德镇御窑厂进行制瓷技法的创新。所以在他当政期间,最最精美华丽的瓷器应运而生。粉彩瓷是在陶瓷颜料中调入“玻璃白”而使画面具有粉质感,所绘图象表现力强,融汇中国工笔重彩的构图与技法。画面浓淡相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清丽粉润,山水景物、人物故事、花卉鸟兽、草木虫鱼均可入画,极富诗情画意。清康熙后期,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年问得到发展。乾隆时期达到很高水平。大英博物馆藏的这件乾隆粉彩花瓶外形饱满。通体绘有桃树图案,粉嫩的仙桃透出一股水灵气,让人垂涎欲滴,绿叶和枝干的构图随意却不凌乱,营造出一派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的效果。

这些仅仅是大英博物馆藏中国文物精品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其他还有成化斗彩鸡缸杯、明蟠龙纹玉带板、隋开皇白色大理石释迦牟尼像、唐刘廷苟(Liu Tingxun)墓三彩陶俑,等等。那里的惊叹实在太多太多。假如您身临其境,定会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遗憾之余尚有欣慰

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约为2.3万件,大多来源于掠夺和盗掘。然而不要误会,大英博物馆本身并非劫匪或盗墓贼。它只是一座以保护和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为目的的公益机构。收购了一部分当年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从中国搜刮来的财宝。以及源源不断由中国本土不法分子倒卖到英国的文物。展板标签通常注有文物入藏大英博物馆的时间,我们从中能发现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般认为,20世纪初到40年代是中国文物向海外流失的高峰期,军阀混战和日本侵华造成中国社会的极度混乱,穷极作恶的盗匪不惜将大批国宝贩卖给洋人,从中谋取私利。大英博物馆中国厅很多文物就是这个时段入藏的。例如,金磁州窑“风花雪月”款卧姿女孩瓷枕于1910年;商代双羊尊于1936年;辽白釉鱼尾羽人瓷注壶于1937年;明嘉靖五彩鱼莲纹盘于1947年……但出人意料的是,还有相当多标签书写的入藏时间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北魏彩绘胡人武士俑于1973年;明成化瓜蔓龙纹五彩瓷罐于1975年;明景泰珐琅花瓶于1979年……诚然,这些文物也许早已流失海外,只是入藏大英博物馆的时间较晚,但也不排除在近年被盗卖的可能。

岁月如梭,时空变换,屈辱匆匆成为历史,却留下挥之不去的遗憾。海外文物——从民族躯体流走的血液或许已经凝滞,再也不能回注到祖国母亲的动脉中。尽管如此。我们没必要黯然神伤,令人略感欣慰的是,国宝在大英博物馆自始至终都得到了妥善保管和研究,发挥着向全世界介绍伟大中华文明的作用。

历史上,大英博物馆也曾遭受磨难,所幸采取描施化险为夷,没有让包括中国文物在内的藏品受到致命毁损。20世纪30年代初,纳粹分子在德国掌权后。大英博物馆管理者就预料到战争不可避免,于是未雨绸缪,抓紧制定文保方案。1939年,战争迫在眉睫。博物馆职员和志愿者开始了装箱与搬迁。他们冷静从容,行动异常快捷,秩序井然地将文物打好包装并一件件贴上标签,随后分批转移到指定地点。英德宣战时,大多数藏品都已安全撤离博物馆。为了避免空袭,文物被二次转移到威斯特伍德一座矿井中,那里通风设备比较好。有利于长期安置文物。二战结束后。大英博物馆得到全面维修。藏品也陆续搬回原位。

如今,中国文物归属于大英

博物馆亚洲部,除了展出的2000多件外,余下的都封存在安全库房中,由最先进的设备国定、保护和监测。那些脆弱或毁损较严重的物品则转交给技术部进行合理修复。亚洲部多位资深的汉学学者怀着对中华文明的崇敬之情,担负了守护并传承这笔遗产的艰巨任务。他们钻研中国艺术、观察库房环境、撰写展览大纲、设计教育活动,尽最大可能把华夏文明推介给西方观众。需要一提的是。关于中国文物陈列,除了前文描述的主展厅,还有新近落成的“中国古代玉器”和即将开辟的“中国古代瓷器”两个专题展厅。它们凝聚了亚洲部工作人员的创意和心血。

2006年至2007年,“秦始皇兵马俑”展在大英博物馆中央圆形阅览室举办,前后共吸引85万余名观众,给大英博物馆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收益。固定不变的中国展厅也宛若一个窗口。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迷”前往参观、学习、感悟、交流。

猜你喜欢

大英博物馆文物
文物的栖息之地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大英博物馆的虚拟现实技术:对学校和家庭学习所呈现的价值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