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贫困生教育及其管理问题的思考

2009-06-29

考试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家庭

王 军

摘要: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于贫困生教育及其管理问题的研究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教育好、管理好高校贫困生已经成为学生工作人员的重要工作任务。本文从高校贫困生的现状研究出发,通过原因分析,提出高校贫困生教育及其管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

在我国,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而出现的贫困生问题已成为困扰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日益突出的高校贫困生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加强对高校贫困生教育及其管理问题的系统研究,努力解决好部分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其在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也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研究,我们应引导贫困生群体追求自身价值,树立信心,自强不息,勇于拼搏,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生活的动力,创建和谐校园,为科教兴国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研究

1.学习生活方面。

尽管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进取,学习态度端正努力,但仍然有一小部分因为经济困难等原因造成学习情况不尽如人意的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是为了解决好自己生活费用不可避免地耽误上课和减少在学习上所付出的时间,导致在自身学习上所花的精力过少,成绩不够理想。而另外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自身贫困,在吃喝穿戴、课外活动及各种人际交往中,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心理负担加重,觉得矮人一截,在学习上主观不努力,自我放松,自控能力差,把时间浪费在旷课睡觉、上网打游戏、看电子书、休闲消遣上等,由此造成学习状态差、平时表现较差的外在形象。

2.心理健康状况。

由于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性,处于心理发育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阶段,而高校贫困生往往更容易由于自我认知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到日常行为及心理发育,易形成自闭、自卑及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部分贫困生还存在悲观、消沉等抑郁情绪,其表现出的自卑、敏感、孤僻、胆怯等人格特征,使其难以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易产生挫败感,导致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等状态。应该说,贫困生总体心理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贫困生。

3.就业方面。

大多数高校贫困生考虑由于自身的求学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放弃继续深造的机会,转向选择就业。但由于长久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一定能够捧个金饭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多数贫困生鉴于自身的切身体会,思想认识上偏向大企业、大城市等,希望工作轻松、薪水丰厚、生活舒适,可是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由于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赚钱和书本知识上,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因此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偏低,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录用这样的学生。这样,贫困生自身的就业意愿就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产生矛盾,贫困生就业难度增大。

二、原因分析

1.外部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化,在区域经济上出现了沿海发达经济区和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区域,出现了收入差别化,随之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读书无用论”一段时间内甚嚣尘上。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读书几年不仅没有任何收入,家里本来就很困难的经济条件因要供其学费和生活费用更是雪上加霜,这就让贫困生和他的家庭不得不去考虑要不要继续读书。可想而知,一旦讨论读书的必要性时也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即便勉强去继续读书,贫困生带着对未来就业前途的困惑、迷茫和不确定性,带着家庭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负担,同时还要为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尽可能地通过带家教、推销等形式赚取生活费用,这样长期下来贫困生疲于应付生计,学习积极性不高,心理负担重,性格易孤僻、自卑、自闭,集体意识淡薄、价值观发生扭曲等,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2.校园宿舍班级环境的影响。

一些经济宽裕的家庭并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上不上大学并不重要,对子女在学习方面要求降低,有的上了大学也只求能毕业即可,学生本身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必担心毕业出路问题,形成不需要过于努力的惰性思想。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想脱离父辈们靠劳动力辛苦打工赚钱以养家糊口的循环生活方式外,只有读书深造才是相对可取的选择。而贫困生读书的艰辛和在学业上的努力却和部分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贫困生的心理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宿舍班级学生的经济差异化导致学生关系之间的相对不和谐和心理落差,这对贫困生敏感而强烈的自尊心理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伤害。因此与其他学生相比,贫困生更渴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要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营造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贫困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绿色通道,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意识和行为习惯,最大限度地消除经济贫困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还应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工作,倡导同学之间形成相互关爱、真诚相处的理念,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造成高校贫困生的原因有自身家庭的原因,也有家庭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比如:家庭所在偏远山区、经济落后,来自单亲或双亡家庭、家里主要劳动力少或失业,学生或家庭人员有长期疾病需要资金治疗等。不同的原因导致的贫困会形成不同的贫困生心理特征。因此,针对不同情况认真分析找到解决不同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迫切要求。一些经济贫困的学生已演化到思想意识贫困,甚至被扭曲,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重点关注的一部分群体。家庭的经济困难使部分贫困生从小就形成了冷漠、无助的心理,不能够正确理解社会中的贫困现象,对社会和学校的资助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是社会国家对他们的亏欠,有的甚至拿着助学金去吸烟、酗酒、泡网吧,很少能够意识到是国家、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关心,自己应当努力学习毕业后尽可能地回报社会。

三、高校贫困生教育及其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1.重视感恩教育。

对高校贫困生应加强感恩教育,激发他们奋斗的决心和重拾未来发展的信心。国家、社会和学校资助贫困生,是希望广大贫困生通过经济上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学校对贫困生进行物资资助的同时要始终与感恩教育相结合,使贫困生深刻领悟国家的关爱和期望,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体验爱和传递爱,增强他们回报社会的责任感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尽可能通过组织受资助的贫困生开展义务帮扶、志愿服务等主题活动,教育他们换位思考,懂得感恩,学会感谢人、体谅人和帮助人,让贫困生将感恩的意识转化为报恩和施恩的行动,在奉献中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例如学校可以在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室等部门设置公益劳动岗位,展现受资助同学的回报意识,用自己的义务劳动行为诠释对学校社会的感恩精神。同时引导贫困生毕业后在工作事业上取得成绩时,懂得回报社会的关爱,继续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将爱继续传递下去。

2.加强积极心理学教育和引导。

有些高校为了减轻贫困生的心理负担,体现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一进校就宣传各类补助政策,而对于贫困大学生应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解决实际困难,规划好大学生活却提得很少。这种外在因素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和忽略了学生自身潜力的发展,从贫困生的自身发展考虑,可以激发贫困生改变现状的动力,由内在理念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贫困生的自立精神,更多地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培养他们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同时,解决贫困生问题也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而积极心理学教育的目标就是协助贫困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心理功能,以贫困生自我发展为基点,激活其精神动力,把外部的支持与贫困生自身的优秀品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贫困生群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他们的优秀品质,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增进贫困生积极的情绪体验,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各类群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成就感、同学和老师的关怀、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悦纳感,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摆脱心理的贫困,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

3.完善资助体系,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基本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贷款、农村信用社生源地贷款为主体,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俭学为主要形式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完善,助学贷款对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支持教育改革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首先应转变观念,进一步完善充实现有资助体系,寻求社会个人或单位资助,积极筹集社会资金,成立专门的募捐部门,借鉴国外的募捐经验,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向校友和社会相关企业筹款,拓展贫困生资助资金的筹措渠道。其次应加大提高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的资助力度。最后应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自身专业知识的优势,面向社会,主动联系校外企事业单位,组织学生在校外建立勤工助学基地,通过劳动获得社会的资助。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创造条件,设立适合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岗位,使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活动获得一定的报酬。

建立贫困生动态档案是规范管理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和日常生活表现进行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征求广大同学的意见,然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初步认定,并在每个学年初根据贫困生家庭脱困情况的变化对贫困生人员进行调整,这样可以建立起比较全面、客观的贫困生动态档案,为进一步做好贫困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要切实做好勤工俭学的管理,勤工俭学不仅是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有效途径,更在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锻炼品格毅力、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紧密结合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全面需求,尽可能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勤工助学与就业、择业结合起来,让贫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参加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实践中,尽早了解社会,及早接触科研、开发、生产过程,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以便将来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需要。同时加强对贫困生树立远大理想、国家利益为先、人民利益至上的教育,引导他们勇于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到边疆、到基层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这样将更有利于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贫困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社会需求、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继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切实关注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志刚等.关于高校贫困生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2]肖冬梅,白学伟.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和方法[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许丽芬.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教育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8.

[4]李娟维等.论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6.4.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家庭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