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地方志的教育价值

2009-06-29王继宗

考试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文献价值教育

王继宗

摘要: 地方志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但由于存在三个顾虑,其面向大众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未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人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剖析地方志独特的文化内涵,认识其求真、扬善、审美三大方面的普适性价值,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志文献的重视和利用。

关键词: 地方志教育普适价值

地方志是按类汇粹当地信息的百科全书,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具有备掌故、考风俗、查人心的存史资政之功。宋明理学盛行后,其教化功能逐渐强化,端正人心、表励风俗,成为后世地方志的重要精神支柱。为当地治理提供经验的经世之功,是地方志编纂的一大动因。重人、重文,标榜本地人才辈出、文风鼎盛,也是其风尚所在。

正因为地方志具有以上诸多方面的独特内容和重要价值,所以在地方志体例定型后的宋朝以来,全国大小城市每隔数十年都会重修地方志,由此地方志成为在中华典籍宝库中留下了遗存极丰富的一种文献类型。

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历史记载。在中国,每位士人都有碑传,每个家族都有族谱,每座城市都有方志。中国的地方志文献在世界上是独有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城市能像中国的城市那样,拥有自己数百年不间断的官长名单,拥有自己数百年来坊巷河流等交织成的城市格局的文字表述。因此,地方志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一种标志,理应备受国人的尊重和珍惜。

长期以来,地方志只在历史专业领域传授,很少有人会以某一地区的地方志或某本地方志,面向大众,尤其是向普通学生宣讲传播,这无疑大大地束缚了地方志这一文献资源教育价值的发挥。究其原因,无非有三个顾虑:(一)地方志所记限于一地,只有本地人才会发生兴趣。而大学生来自各地,对异地的地方志兴趣不大。(二)旧地方志所代表的旧思想、旧语言、旧文化传统,旧的审美价值观、旧的伦理道德、旧的人物,均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意识形态相适应,已与今天的时代风貌和工业化文明格格不入,失去了应有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三)地方志给人的感觉只是“具文”而已,脱离实际,前后因袭,了无创新,而且是乡曲之士所为,质量不高、价值不大,文学性不强,呆板、严肃,难以受到重视。

笔者旨在结合自己讲授“常州地方文献”这门公选课的一些体会,重新审视和剖析地方志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地方志文献的重视和利用。

各地地方志虽然扎根于当地,但其价值绝对不局限于一地,其内容与体例的共通性,决定了地方志文献具有超越时空和地域限制的普遍适用性价值。

(一)地方志的“扬善”之功涵濡众生

自宋明理学盛行之后,地方志亦成为载道之文,不断突出教化功能。地方志无不宣扬忠孝节义,对于培养传统美德提供了丰富的事例。而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用传统伦理涵养其道德意义巨大,这是地方志“德”性价值所在,在思想教育方面具有普适性价值。

1.地方志对学生的学风有引导之功。中国古代极重教化,国家的重大职能便是兴办读经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学校在政府机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地方志的一大内容便是对学制,特别是本地所选拔出来的各级各类人才(举人、进士)名单的记录。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个名单,但认真负责的作志者会把他们的主要事迹采录名下(如唐鹤征《万历常州府志》卷十一“选举志”之“甲科表”),这无疑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成才途中的努力与为官后的清廉,给处于学生时代的人树立了良好的学风榜样和道德楷模,为他们走上社会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这些科举成功者的事例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种蓬勃向上、刻苦勤奋的学风示范无疑具有普适性而不会因地域有所限制。虽然所学内容古今不同,但学习精神一脉贯通,荣誉感与成就感并无二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科举状元的人生经历对人的启迪无疑是超越时空和行业限制的。

2.地方志为学生成长树立了人格榜样。地方志中的官长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丰富的施政经验,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令人心悦诚服的人格魅力。地方志中的乡贤事迹,同样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分享其传奇经历的同时,更获得了人格的熏陶与人生的体悟,这同样也是普适的、超越时空限制的,是地方志教育意义的重要内容。

(二)地方志的“知”性宝藏可增知启智

如果说思想教育着眼于对人性中“美”和“善”的启迪,地方志中按类汇纂的各种有趣的信息便是“知”性的宝藏,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启迪人的智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1.地方志是一地的百科全书,是存史的资料库,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旁及人事,经世济国的施政之道、浮世百态的人情世故比比皆是。地方志中还有奇特天象、地震灾异方面的记载,有古人创造发明的神奇演绎。如李兆洛《武进阳湖县合志》卷十四载有:常州太平寺文笔塔旁的“塔影山房”墙上,有神奇的宝塔倒影“倒悬于东壁,长可尺许,晴阴朝夕皆同”,这其实是古代建筑师利用了早在《墨子·经说下》就提到过的“小孔成像”,这完全印证了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的记载。总之,地方志可以从科普的角度发掘其丰富的信息,启迪人们的智慧,为科学服务。中科院便利用地方志编辑了《中国古代天文史料汇编》、《中国地震资料汇编》。地方志中的物产、风俗奇光异彩,充分显示出古人博物之学的宏赡,为民俗研究与动植物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

2.地方志是了解一个地区古往今来的极好素材。入乡问俗,地方志在手,掌故尽知,对于把握一个地区的人文精神有独特的功用。一个城市的坊巷、水道、桥梁,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如果没有地方志,这些城市旧貌也就彻底泯灭而无从追寻。一个城市的沧桑旧影往往就靠地方志来永生于文字的镜像。

3.地方志经过重视文献遗存者之手编定,会有极大的信息含量。他们出入史籍,一切关于该地的史料皆旁征博引,按类汇归,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方便。编志者中重视经世致用的人,如唐鹤征编《万历常州府志》,会在“田赋”、“水利”、“武备”等篇中备陈经世济民之道,对于今人施政治国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总之,地方志的求知之功值得我们好好探索挖掘。

4.地方志虽说是比较严肃的文体,似乎没什么审美情趣和情感共鸣价值,然而仔细发掘,地方志的美与情仍熠熠生辉。且不说好的地方志文采焕然,情真意切,是优秀的审美与情感载体。就是一般的地方志,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其美学价值。因为地方志无不是出于爱乡爱国者之手,他们无不用优美的文句美化着地方形象,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刻画着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物产景致、宫室祠宇。地方志又旨在荟萃地方上最美的精华,如有伟绩的名人,脍炙人口的文章,壮丽秀美的景致,丰饶奇特的物产,淳厚朴实的民风,字里行间都有高尚情感与壮盛气势的灌注与支撑。愤激之时,更有慨叹时事的那种忧国忧民、褒忠扬义的正气之情喷薄而出,每一页的阅读都是人格的检阅,节操的洗礼。例如,元修《宋史》、明修《元史》对于宋末常州抗元惨遭屠城不过是一笔带过,而常州的明清地方志对此却有倾注热情的精彩表述。这些饱含深情的笔述,构成了地方志丰美与多情的“感”性之面,读来令人为之动容和欣喜。

因此,上文所言及的三个顾虑实在是对地方志缺乏深入体认的一种误识。笔者认为:(一)地方志有其真善美三方面的教育价值,而这些价值皆有广泛的适应性,值得突破地域限制向大众广为传播。(二)地方志作为一种文献存在形式,是祖国文脉的一种传承,它用古字、古词、古句记载着古人的精神与思想,传承地方志就是传承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传承我们民族的精神与哲思智慧。更何况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一种标志与象征。因此,将地方志一概视为古旧而弃置是偏激有害的。(三)地方志的质量与编志者的兴趣爱好、素质专长密切相关,好的编志者文采斐然,真情毕露,使地方志信息丰富,经世致用,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可借鉴性。因此鉴别优秀的地方志资源加以整理传播意义更为巨大。

总之,重新认识地方志求真、扬善、审美三大方面的普适性价值,是地方志教育时应有的眼光,笔者对发掘其普适教育价值方面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回应了在利用地方志进行教育方面的三个顾虑,希望能引起文献整理者们的重视,整理出更多的优秀地方志资源。同时更希望能引起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把地方志逐步引入到中小学和大学课堂中来,发挥其丰富的教育功用,汇入振奋当地人心、振奋中华精神的宏图壮举中来。

当然中小学的地方志教育与大学的地方志教育各有侧重。中小学面向当地人,重在传播富有地方特色的内容,增进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爱我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情感。而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过于凸显地方特色会引发不必要的反感。我们应当注重那些新奇有趣的内容,挖掘其普适性的三大价值,充分发挥地方志这一百科全书所具有的增长见识、博物多闻,亲近文化传统、人文荟萃,教书育人、陶冶情操等其他书籍所难以企及的功用。

猜你喜欢

文献价值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