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魂商才

2009-06-29刘亚明胡敏燕

考试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生

刘亚明 胡敏燕

近年来,贵州财经学院围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创造性探索。2003年创设“人文”、“经济”、“科技”三大论坛,从打造校园文化起步,为师生搭建融通人文与科技的高层次素质教育平台,科学规划和调整专业布局,不断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将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培养相融合。2006年正式提出了锻造“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中普及国学,开设系列国学人文教育课程,构建国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这些措施符合科学发展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不但适应了现时社会之需要,而且契合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一、锻铸儒魂,培养人才的人文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文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又包括能力与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与发挥,还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全面而和谐的满足。

“儒魂”之“儒”,并非仅指儒家及其思想,而是以儒释道三家融合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由于儒家在长期的历史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以“儒”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魂”就是灵魂,就是人之为人的最根本性的东西。“儒魂”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就是一以贯之的文化精神。儒释道三家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我们从与“商才”的关联性上将其简明概括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崇德尚义”、“自强不息”和“知行合一”。

这是一种既内省又外求、由内省达外求的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既胸怀天下又注重自我道德修养,试图通过个人的道德提升达到“内圣外王”、内外和谐的境界。这样一种思维,表现在教育上就是特别重视价值观和道德等素质的培养,强调先学好做人,即“成圣成贤”,再学习谋生技艺,即“有余力则学文”。①这种人文精神,与当前人们主要向外在世界探求的趋势相辅相成,如果能够本着“古为今用”原则,与现前的主流文化结合,圆融而不极端,极有内外融通、刚柔相济的补世救偏效用。

对关系民族未来的大学生进行“儒魂”之锻造,可谓对民族脊梁的扶正。我们提倡在财经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儒魂”教育,就是要将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思想资源和人文修养内容,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结合,通过系列有效的教育方式,使之转化为“商才”的人文素质,养成“商才”有益于自他的人生价值。

二、融儒魂于商才,促人才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重要方面,表现在对物质世界追求中所体现出来的才能的充分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对财经院校大学生而言就是“商才”的发展。

我们提出锻铸儒魂,就是着眼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展现;而造就商才,则是强调人才的经济才能的发展。融儒魂于商才,体现了财经院校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大学生个人还是从社会角度看,提倡“儒魂商才”的人才培养和发展目标,都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从个人角度看,我们不难发现,尽管由于专业能力的优秀,或者善观时事,把握机遇而在经济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功,但跨步到一定层次后却难以更上一层楼,甚至已经取得的成就也轰然坍塌。究其缘由,许多情况不是因为人们缺乏专业能力或管理技巧,而是因为缺乏深厚的国学人文底蕴。站在社会角度看,如今经济领域层出不穷的高智商犯罪一再表明,仅有专业才华而缺乏儒魂人文素养的人,既可能在客观上给社会以有益的贡献,又极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些“商才”们在给社会以危害的同时反过来也毁灭了自身。

概言之,儒魂与商才作为事业成就的源泉和持久的基础,体现在人身上是一种“一体不二”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儒魂与商才的融通正好体现了人文精神素质与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和谐一致:有儒魂人文底蕴,商才的培养就有了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动力,商才的发挥就有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发展的正确方向;有商才的专业技术素养,儒魂人文价值就有了实现的保证。

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儒魂与商才的一体融通,是和谐社会对财经人才现实而迫切的要求,也是人才个人全面展现自我与发展的需要。

三、儒魂商才,财经人才的理想目标

对儒魂商才的素质培养是综合性、全方位的。在此,从与当今时代主流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拣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认为,对大学生儒魂人文素质的培养,大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

毫无疑问,财富观自古以来就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因为财富是人们的幸福的源泉之一。人们在追求由财富带来的幸福时,正确的财富观尤显重要。

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基于“理性经济人”的人性设定,致力于追求“利益最大化”,其中特别突出“自利理性”和“自利最大化”,而“道德理性”、“社会利益最大化”受到压抑,没有成为个人价值选择的普遍行为,当然这与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其结果往往导致个人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冲突。

反观中国文化,在人生价值观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人价值与社会(集体)价值相一致的“协同价值论”,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在“立人”中“立己”,在“达人”中“达己”;孟子进一步提出“兼济天下”的思想。这些思想,作为无数中国人尤其是学人的人生理想境界而践行,成为一种高尚的民族使命文化。释家之大乘佛学将“普度众生”视为人生的神圣使命,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具体导入,主张将人生幸福和对自我的超越融入为大众服务之中。

这样的人生理想设计与当今中国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有相当的一致性。我们将其从传统文化体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种有益的思想资源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一种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大众利益相结合,将个人幸福融于社会大众中的价值取向。

2.取之有道的义利观

对财富的追求是当前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普遍趋势。可以说,正是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人们对财富的执着追求,才有了物质文明的丰富和科技的进步。关键是,在追求财富时怎样摆正义与利的关系。

孔子肯定人们对财利追求的正当性,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他主张义利统一:“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荀子主张“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耻!”而当义与利即个人或小团体利益与社会道义或法度发生冲突时,孔子主张“义以为上”。释家在义利观主张“以法求财,不以滥取”,认为“自利利他”,即在“自利”中“利他”,在“利他”中“自利”,“自利”与“利他”相统一。

这样的义利观,二千多年来一直传承不断,渗透进民族的机体,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作为现代商业社会人们追求财富时的伦理准则。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现代经济伦理规范,用以传输给学生,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儒商”。

3.诚意守信的商才德风

诚,就是指人的真诚、诚恳的心态。儒家非常重视人心态之诚,《中庸》甚至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是贯穿于天地间的法则和规律,而“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体现在人身上,就是做人本应具有的道德与良知,就是仁义和慈爱。信就是信用,有心之诚就有信之用,无诚心就无信用。所以信用或守信首先从人的心态之诚着手培养。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而契约之成立与维持以社会的诚信为基础。因此,诚信就成为市场经济社会(当然也是全体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之一。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是不道德的,没有和谐可言。

现今经济生活中迭出不穷的欺诈与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诚信教育缺乏所带来的恶果。财经院校要造就有益于社会的商才,就应努力为社会守住诚信这个道德底线,不能因为在此方面的教育缺位而给社会的经济秩序增添麻烦。

4.和谐圆融的人际交往素质

在追求和谐的现代商业社会中,人们要求才干的充分发挥,自我价值的充分展现,以及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和谐的交际能力本身就是现代商才不可或缺的素质。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为我们在此素质培养上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智慧。

儒释道三家都讲“和”,尤其是儒释二家。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以“和”的态度,与各类人物交往,不但具包容性,而且能够吸收不同甚至相反于自己的观点。谐者,协调,“谐”是“和”的必然结果,有“和”就有“谐”,有“谐”就有综合与创新。同时,有“和”才能“中”,“中”就是不偏激、不极端,不追求自利最大化;做到了“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释家之“和”称为圆融,意指人们性格通融,中道而不极端,善于同各类个性的人交流,换位思考,能考虑对方立场,处理事情周全圆满等,表现在利益上就是“利和同均”,即共赢。

用这种“和”文化的圆融智慧,引导教育大学生,有利于消弭社会中因为利益博弈带来的对立与冲突,为社会增添祥和之气。

5.“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方式

近代以来,人们视自然界为征服的对象,采取勇猛进取的态势,加上科技能力的增强,加速向自然界的索取,使本来良性循环、和谐共生的生态平衡一再被打破,环境恶化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冲突日趋严重。这种状况要得到根本解决,中国传统“和”文化重要内容之一的“天人合一”思维观,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上有着独到的参照价值。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产生于“道”、统一于“道”,人与天地万物之间本来和谐,不应对立与斗争,认为“顺物自然而无私容”是人类最明智的选择。释家处理人天关系的基本思路是“依正不二”。“正”即“正报”,指人的生命,“依”即“依报”,指人所依赖的环境。“依正不二”是说人的生命与环境是一整体,不可分割;人的行为影响环境,环境的优劣随人的行为而变化,人不离其生存环境:人从自然界吸取营养,滋润身心,最终回归自然。自然与人的身心之间相互缘起和转化,形成永无穷尽的动态因果链条。

这些思想,在当前人与自然冲突严重的背景下,给人以新的启示。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上,纳入这些内容,使大学生理解人与自然本来一体不二的和谐关系,培养其“人天和谐”的思维观,养成在思考和规划经济社会发展时考察环境因素、在社会生活中善待自然的良好习惯。

注释:

①《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大学生
人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生之歌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