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多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化作用

2009-06-29

考试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所学理论课多媒体技术

高 蕾

摘要: 多媒体技术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正在改变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而且带来了教学观念的更新。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化,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以期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技术运用

现代化教学是当代教育的最强音,是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运用多媒体技术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在日本、瑞士、美国、法国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它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正悄悄地给学校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抽象度高,采用单一的说教举例、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式的分析讲解的教学方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由于传统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在承载、处理信息的种类和能力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往往导致教学形式呆板、枯燥,教学实效性较差。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教育心理学原则,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手段,来优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教学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作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智力发展具有内在主动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学生的好奇心,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如果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多媒体技术集图像、文字、声音、录像于一体,全面刺激人体器官,能使记忆长久,为全面理解课本知识铺平道路。例如,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多媒体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制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等一系列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术语介绍或事件主题的音频、视频资料,并集成了大量的新闻图片来说明理论要点;在讲授其中“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章节时,为了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将中国和印度作对比,把1950年、1980年和2002年中、印两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绘成坐标图,将两个历史状况差不多的国家,因不同发展道路的选择所导致的差异生动、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体现了直观性教学原则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弥补了口头举例说明的局限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多方式地为学生提供了感识的各种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了学生的智能。据调查,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注意率高达95.7%,而使用传统媒体教学,学生注意率仅为35.6%。学生在提高注意力的同时还发展了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其它各种心理品质。多媒体技术丰富多样,制作应用科学合理,感性材料与抽象理论有机结合,板书设计条理清晰,为优化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多媒体技术对抽象教学方法效果的优化和提升作用

多媒体技术与科学的教学思维方法相结合,能突破重点和难点,优化课堂教学。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和教学思维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时,教学才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起到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的作用。针对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特点,在教学创意方面,我采用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思维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讲到 “爱国主义”,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很抽象的观点。为了使抽象的观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我通过在课堂上播放一场足球比赛的片段和一组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2006年6月16日德国世界杯C组第二轮比赛,阿根廷 6比0 完胜塞黑,创造了至今最大、最悬殊比分。塞黑队在世界杯预赛中10场球保持不败,只丢了一个球,是世界杯出线队中最出色的球队,而现在一场比赛就丢了6个球,怎么回事?原来,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在得知黑山独立的消息之后,球队失去了凝聚力,球员没有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球员在比赛结束后说:“没有人在自己的祖国刚刚分裂开的时候,还能兴高采烈去享受足球的乐趣…… 足球远远不是全部。”通过这段足球比赛的情境创设,学生已能由具体上升到思维的抽象:“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民族意识和民族觉悟的集中反映。”[1]为了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真正掌握和理解,并能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我又发动学生开动脑筋,自己举例加以说明。这样不仅检查出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观点,而且较好地实现了由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认识上的飞跃,降低了学习的原有难度。另外,我在多媒体制作中选取材料时,适当采用理、生、化的材料,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知识的迁移,在一个较大范围内重新建立了一种新的知识结构,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联系。学生感到所学知识都是有条件联系的,不是孤立的,不仅能够自主运用自然科学知识,理解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在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时,能够复习、强化某些自然科学知识。

三、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的巩固和突破作用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设置课堂总结和课内训练,精讲精练,当堂巩固,及时反馈,优化课堂教学。从信息论的角度对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加以考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在于传播信息。但在讲授知识时,对于知识信息加工的质量如何,传播是否合理,教学对象获取信息的效果怎样,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信息的反馈来了解,以便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控。所以课内教学中的训练与教学反馈,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出知识信息并了解知识信息被利用和传播的效果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信息量、信息加工质量、信息传播节奏、被教育对象理解和掌握指示信息的效果,以便及时加以指导和调控。因此,我在创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时,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课内及时训练不足、课后学生死记硬背的缺陷,设计安排了课堂小结和训练。采用图表填空方式,将本课传授的知识要点由学生归纳总结,然后再现出来,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形成体系。在这里根据的是“渐次分化原则”(即从一般概念的说明,逐渐进入详细内容的讲解)与“统整调和原则”(即将分化后的知识在前后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组织的、具有统整性与调和性的知识整体)。至此,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了发展,智力得到了培养。与此同时还结合教学实际,依据课程标准,设置一定量的课内训练题,边启发学生分析,边训练。认为,高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不仅仅表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取决于他们能否掌握运用所学知识的本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解题对培养学生思维所起的重要作用,课堂内安排适量精选的典型题型和题目让学生精练,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具有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当堂巩固的创意,不但是复习巩固知识的要求,而且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训练智力、开发智能所必需的。学生通过完成课内作业,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针对性学习,有助于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且学会如何运用知识,增强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智力水平。课堂中的训练往往是学生全体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的智力活动、完成的结果将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评价,这就要求学生的心理能够承受各种压力。因此通过完成训练题,学生不仅能培养独立性、竞争性、克服困难耐受挫折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且有利于提高多方面素质和才能。

在布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后作业时,我也尝试按照专题布置多媒体化作业。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后作业,常有简答、辨析、小论文等题型,学生容易消极应对,在作业完成中出现“三抄”现象,即抄教材、抄网页、抄同学。而按照专题布置多媒体化作业,学生不仅需要结合专题搜寻资料,分析提取资料,而且要学习和借助多媒体技术完成作业,这样就打消了学生得以抄袭的念头,带给学生以新奇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2]在操作中,我紧扣教学目标拟订某个专题,如“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会导致两极分化吗?”让学生自由组成8—10人的小组,自学讨论专题内容,自主上网搜寻资料,运用多媒体技术,合作完成多媒体作业。当然,教师也可以加以适当的技术指导。作业完成后,我充分借助课堂教学这一平台,遴选学生的优秀多媒体作业在课堂上展示和交流,增强教学的展示力和交互性,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了积极的效应。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的“听课”、“看课”与及时训练反馈评价相结合,增大了有效教学容量,使学生在相同时段内学到了更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先进、科学、合理,创造了生动的教学氛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死”变“活”,改变了枯燥、乏味的形象,有利于教改的深化。但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手段,如果滥用,效果会适得其反,诸如注重外表,忽视实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了“放像课”,忽视教学;制作花时较多,与学生双向情感交流较少,等等。我们相信,只要能扬“长”避“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定能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虎添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旷永青.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与式教学的多媒体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VOL29,(5).

猜你喜欢

所学理论课多媒体技术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非所学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