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09-06-29丁玉林
丁玉林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以使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操作素材,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挖掘新教材,设计有效问题,让学生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操作或演示,直接获得学习经验。这样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使学生体验到自我学习的价值。
案例1: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中心对称图形(一)时,P73有一个小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做风车。活动伊始,我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一名学生沿所标虚线折一折,然后让其他学生一起做,通过活动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从而了解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成一个五角星。当转动五角星时,学生惊奇地发现五角星所转动的路径是一个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会了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产生了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地掌握了本课堂所学的内容。
二、利用游戏材料,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活动是初中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游戏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能为学生提供进行数学活动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始终保持愉快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借助游戏材料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奇妙异想。
案例2:在课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我通过环保知识竞赛(学校举行环保知识竞赛,游戏规则如下:答对1题得4分,答错1题扣1分。(1)小亮在这次竞赛中共答了10个问题,答对5题,答错5题,小亮得了多少分?(2)小明在这次竞赛中也答了10个问题,共得25分,小明答对了几题?答错了几题?)游戏所创设的情景,把学生带入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境界,让他们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周围,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运用自编题型,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地指导学生自编一些喜爱的生活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案例1:在教学苏科版八年级下册分式时,我设计了这个问题:编一道可化为一元一次的分式方程的应用题,并解答。要求:(1)要联系实际生活,其解符合实际;(2)根据题意列出的分式方程只有两项分式,不含常数项,分式的分母中均含有未知数,并且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3)题目完整,题意清楚。
分析:本案例是一道开放题目,答案不惟一,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容易构成遐想,但要注意题目中的三个要求。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编出如下题目并解答:
轮船顺流航行66km,所需时间和逆流航行48km,所需时间相等,已知水流速度每小时3km,求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解:设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km/h,由题意得,66/(x+3)=48/(x-3)
解之得:x=19
经检验:x=19是原方程的解。
答:轮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19km/h。
本案例主要训练学生分式方程的应用,具有开放性,能引导学生探索分析,寻求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寻求构建数学模型,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借助成功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名人学习成功经验,介绍名人在失败中成长、在逆境中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在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尽量考虑题目的信度,又要具有一定的坡度,让学生享受成功喜悦,体现“我能行”的学习动力,这样就能更好地运用成功效应,再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案例3:在教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感受概率时,P171第9题: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有1个白球、2个黄球和3个红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将球摇匀,从中任取1球。(1)能够事先确定取出的球是哪种颜色吗?(2)你认为取出哪种颜色的球的概率最大?(3)怎样改变各颜色球的数目,使取出每一种颜色的球的概率相等?
在此题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然后在小组中讨论。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我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由此学生体会到所学会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
另外,教师要把考试作为教学的一部分,作为学生享受学习的一种形式,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考试,将其从教师的对立面中解脱出来,使其更多地分享考试后获得优异成绩的快乐。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新教材,优化教学方法,挖掘数学知识,设计多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教师要运用激励机制,适时表扬、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卡耐基著.卡耐基成功人生经典[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1996.
[2]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岳麓书社出版,2007.
[3]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肖燕鹏,谢元生.建构式教学方法.武汉:数学通讯,2004.
[5]郑兆顺主编.新课程中学数学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