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沃尔夫林与形式主义

2009-06-29

考试周刊 2009年39期

刘 琳

摘要: 沃尔夫林是形式主义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奠基人之一。本文从沃尔夫林的代表作《艺术风格学》着手,分析他的美术史观,进而探析形式主义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 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形式主义学说

一、形式主义

在美术史研究领域内,第一个引起重大影响的美术史研究方法的是形式主义。“形式”的美学定义,按照德国哲学家、美学家特奥多尔.W.阿多尔诺的说法,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全部的逻辑要素,或者更宽泛地说是艺术作品中的连贯性或一致性”。因此,所谓的美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的形式主义研究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将艺术作品的形式因素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作品的主题、内容、社会和其他的所谓外部因素则不予考虑。而从广义上来讲,形式分析是风格研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形式研究特别倾向于讨论一件作品,以及其所属的艺术群体与艺术流派,或者某一时期的艺术风格。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被称为“现代艺术史之父的”瑞士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在美术史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形式主义学说,在艺术批评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通常被认为是“科学的”方法。

二、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

形式主义美学家认为美术史研究应回归画面,通过画面分析、揭示绘画背后所隐藏的价值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形式主义美术史学家沃尔夫林意图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统一于一个编史体系中,因此不过多地研究艺术家,而是紧紧盯着艺术作品本身,力图创建一部“无名美术史”,把风格变化的解释和说明作为美术史的首要任务。他在博士论文《建筑心理学绪论》中已透漏出他后来要发展完善的研究方法的端倪,即以创作过程的心理解释为基础的形式分析。

对沃尔夫林的理论学说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德国著名的雕刻家阿道夫·希尔德布兰德,而且他还接受了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和美学家康德拉·费德勒的部分学说。费德勒在绘画方面将非艺术成分与纯艺术形式加以区分,在此基础上他认定画家所涉及的领域主要与一些被他称为“前逻辑”的因素有关,即色彩、形式、明暗。费德勒认为,真正的画家不受理性认识和实际价值的影响,而是用儿童一样的眼睛表现世界;真正的画家的作品仅仅是原是视觉能力的发展。希尔德布兰德对费德勒的理论作了部分修正,并将其运用于雕刻研究方面。沃尔夫林在自己的美术史研究活动中,接受了这些着重考虑艺术形式因素的理论的影响。

沃尔夫林最早的研究课题是针对建筑所做的一项心理学研究,1898年,他出版了《古典艺术》,主要对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作了考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在这部书中,沃尔夫林表现出惊人的观察力,然而又总能凭直觉对绘画、雕塑、建筑作品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在这部著作的最后一章,他创造性地预示出后来的“范畴”理论。他提出一个时期的类属或一般特征来对抗精密的形式主义分析,从而确定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是其中表现的方法或形象化的形式。“原型”这一概念由荣格提出,沃尔夫林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最后,沃尔夫林表现出对于“舒适”这一概念的认识,即避免关于艺术的主观性阐述的表面化和艺术批评中纯形式主义分析的枯燥性。

《古典艺术》是一个开端,而更成熟和更系统的理论集中体现在沃尔夫林出版于1915年的《艺术风格学》。

《艺术风格学》是一部研究文艺复兴后艺术中风格的专著,把沃尔夫林的思想综合于完善的美学体系中。沃尔夫林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五对基本概念为准则:线描和图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清晰性和模糊性,讨论了古典艺术风格和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主要区别。他以大量的视觉艺术材料,从素描、绘画、雕塑、建筑等角度,通过对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不同时期的艺术进行互相比较,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对风格的演变问题,他提出了一组对立的范畴:“触觉的”和“视觉的”,他认为艺术的进步是艺术描绘形式像视觉的形式进化的过程,更准确地说是绘画形式的“触觉”原则和“视觉”原则的交替。

第一对概念:线描和图绘,或称触觉和视觉,这是最重要的一对概念。这对概念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视觉方式,前者通过线条来观察事物,而后者通过块面;前者基本上是客观的,旨在用事物的固有的、明确的关系来理解和表达事物,而后者是比较主观的,事物的视觉外貌对眼睛来说看上去是真实的。线描和图绘也反映了两种不同造型的基本要素,前者是线条,按实物的实际情况来表达,后者是块面,按实物显现于眼前的情况来表达。线描风格是有塑性感的清晰性的风格,其平静的、坚实的、清晰的边界轮廓能产生强烈的触觉效果,图绘风格则是运动的、边界轮廓模糊的,多半呈现边界线软化的现象,对观者只产生视觉效果。从美学意义上看,线描风格意味着事物的意义和美首先要在轮廓上寻找,而对于图绘风格,事物的意义和美恰恰是离开轮廓边远的地方。沃尔夫林指出,线描和图绘的概念反映了两种对世界的观念,它们在审美趣味和对世界的兴趣方面是互不相同的,然而各自都能产生可视事物的完美图画,都有自己杰出的代表。

其余四对概念就显得次要了,它们与第一对概念大体上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每对概念中第一个概念都体现了古典风格,而第二个概念则体现了巴洛克风格。

沃尔夫林最大的影响无疑是对艺术作品中风格发展的出色的解释,这引起了发学者对巴洛克艺术的重新评价。

三、结语

沃尔夫林将美术书研究理论加以系统化,而当代的评论者更注重沃尔夫林的分析形式的辩证比较和他所提供的、并被认为在今天仍然有效的“一个建构与逻辑之中的经验型结构的批评的形式主义者体系”。

沃尔夫林的形式主义根源主要有两个,一是黑格尔的“西边哲学”的观念,一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这是他一方面试图将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归结为范畴或概念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另一方面又试图提出价值判断体系,声称仅对现象作出描述和分析。从根本上看,这是两个十分矛盾的体系,沃尔夫林所做的一切看上去就像对两种体系的生硬拼接,这就使他的理论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之中。而这种矛盾充分显示出当时思想界的一种学术兴趣的新旧交替的景观。对沃尔夫林的理论批评主要集中于对形成艺术作品、影像艺术家及其创作活动的外在因素,如主题社会等因素的忽略。对他的批评还来自于形式主义内部,其一是沃尔夫林对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一个重要阶段即“样式主义”的忽略;其二是沃尔夫林的“范畴”不能适用于其他时期的艺术,另外,盛期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不是同类的。最后是沃尔夫林排除了在同一时期,甚至同一件作品中视觉或风格类型的多样并存性。但批判归批判,形式主义仍然为二十世纪美术史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经典的范本。

参考文献:

[1]邓福星.西方美术史研究评述.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

[2][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美]门罗.C.比尔斯里.西方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