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清现实,学海共进
2009-06-29储燕
储 燕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比比皆是,压力处处都有,人们面对的世界也越趋复杂。社会的繁华或落后、人生的高潮或低谷,任何变化都是难以预测、层出不穷的。在成长过程中,复杂的环境因素已逐步影响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同。如何引导中学生辨清现实,端正心态,在学习上齐心协力,团结共进,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
在这个信息时代,大众传播媒体对中学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还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于大众,而忽视了对中学生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露某种现象,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中学生的内容,却被中学生负面地接受了,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当然,对中学生心理状况影响最大的主要来自于家庭和学校。以刚升入高一的学生为例,由于学习内容和环境改变,他们觉得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感到紧张、焦虑,学习成绩起伏不定;有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害怕见到自己不如意的成绩,害怕愧对父母的期待,于是抄袭他人作业或考试作弊,结果适得其反,学习成绩加剧下滑,在父母责备的目光下,更觉无法容身,无法适应高中生活。而且自进入高中阶段,中学生就有了成人感,希望家长不再把他看作孩子。他们渴望平等,期待自己的观点得到家长的承认和尊重。但这时的高中生对社会的认识还很肤浅,尤其是缺乏对复杂社会生活的直接体验,人生观和世界观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他们觉得成人吸烟、喝酒很爽,就想亲身体验一下;却把家长对他们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关心看成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对家长的批评教育更是反感,采取排斥态度,无心学习,整天处于浮躁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中学生正处于情绪不稳定的时期,也是教育最困难的时期。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身情况,明辨是非,排除外界干扰,加强自控能力,静心凝神,专注学习,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而奋斗,而非弄虚作假,欺骗家长和老师,欺骗自己,使自己的人生偏离正确的轨道,错失求学的机会。
二
学海无涯。在漫漫人生道路上,知识的海洋是没有尽头的,学习同样也是没有终点的,包括学生在内,没有人不渴望快乐的学习方法,都渴望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在快乐中健康成长,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一个人的成功在具备基本智力因素的条件下,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志,在教育理论中有一条至理名言: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师生情谊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获得快乐至关重要的因素。
可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特别脆弱,主要是学生像刺猬一样较为敏感和防护。学生身处班级这个大集体中,一旦认定某个位置,划定自己的所属空间,就害怕变动,不愿接受新的改变。而教师却以学生座位的调整来激励学习努力,理由是为了给勤奋好学的学生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而且教室内座位的安排直接影响到学生平时的表现。前排的学生自觉性较高,听课认真,作业能及时完成,可后排的学生自认为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行为缺乏自控,听课容易走神,上课喜欢插嘴,一旦受到批评、遇到挫折或遭受打击时就容易产生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的情绪;或者变得暴躁不安、冲动易怒,与同学关系紧张,与老师疏远隔阂,与家长对着干。有些意志脆弱的学生还会采取旷课、逃学甚至弃学等逃避方式来求得解脱,结果反而破坏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同处在一个班级里面,怎么可能没有相互之间的影响而造成思想波动呢?中学生感情如此脆弱,要端正他们的心态,发挥周围环境的影响,促使他们学海共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从班级集体教育入手。
首先,教师就是这个集体的核心。在学生教育中,教师应注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这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最珍贵的品质,也是成功的种子。要使种子生长出丰硕的果实,就要重视自身的“示范效应”。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以自己饱满的教学热情对待他们,用真挚的情感影响他们,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沐浴在自强不息的环境中。当教师说话在理,做得也很好时,其“权威性”有时简直超过他们的父母。假如言行脱节就会在很多程度上消弱和破坏他对学生的“言教”,甚至可能给学生以不良的影响。
其次,重视学生的个体特性。面对班级里各种各样的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个性,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即使是再好的一个集体也难免会发出不和谐之音,这就要求教师走入学生心灵,不仅要善于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感受他们内心的波动,更要观察他们的行为,通过指导学生怎么做,或批评告诉学生哪些事情做错了,引起学生反思。学会反思有助于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明确学习的意义,增强学习的动力,进而在求学的道路上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有的学生偏爱文科,有的喜欢钻研数理化,对此教师应对症下药,不得根据高考文理科录取比例而限制学生在文理分班时自由选择文理科的权利。当学生确定了前进的方向后,教师应尽力挖掘不同的学生各自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他们真正地爱上学习,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遨游。
最后,让学生的快乐源泉尽情流淌。从教师角度看,学生学习的快乐主要来自知识的收获。而真正的知识获得的快乐,却并非是靠教师上课的单方面讲解,灌输式的教学难以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教师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学生感受到思维的快乐,有了学习的兴趣时,其学习积极性高,自然就很快乐。从学生角度看,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其中的艰辛难以言喻,但有些学生就能痛苦并快乐地学习着,这主要归功于班集体的力量。当初他们都是为了同一个梦想走入同一个班级,都是肩负着父母的期待和自己的理想而来。大家同处一个教室、听同一个教师的教诲,收获情况优劣不一,仅靠一个人“闭门造车”式的学习已不可能,这就更加需要人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处。学生间相互鼓励的话语可以帮助部分学生正视沉重的打击,走出脆弱的心理阴影;学业上的相互讨论、探究可以帮助他们扬长避短,更好地挑起学业的重担,负重前进,于前进中共同获得学习生活的快乐。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与人合作的意识尤为重要。教师应教育学生辨清现实,调整好心态,学会以集体的精神为指引,勇敢面对一切困难,和朋友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