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09-06-29杨斌
杨 斌
摘要: 本文结合我国普通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普通高校在该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角度,对专业培养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训练体系建设、产学研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 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1.高校加快培养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意义
面对全球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的难题,以美国、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推行新的教育改革方案,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并通过实施科技移民和绿卡政策,吸引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才和留学生。目前,中国已成为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争夺的焦点,即便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基于我国低成本的优秀信息技术人才和巨大的市场两个基本因素,跨国企业仍纷纷扩大在华投资规模,建立和扩大信息技术研发机构,招纳我国的优秀人才,通过实施本地化策略,占领信息化高端市场,通过参股、控股和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向中低端市场渗透,企图主宰我国的信息化进程。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发展,我国信息化人才需求的缺口将越来越大。从根本上说,解决信息化人才短缺的途径在于教育和培训,各高校承担着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担,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较强的复合性特点,主要承担着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因此,各高校要用创新的理念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加大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投入,满足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2.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发展与信息化人才培养要求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率先创办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以下简称信管专业)。信管专业是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复合性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培养信息化建设“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经过30年的发展,全国设立信息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40多所,已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专业培养体系。
信息化发展的显著标志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具体来说,就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资源、改造生产,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互联网、软件服务)。社会信息化是信管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驱动力。因此,各高校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能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特定行业或专业领域从事信息管理工作。
3.当前高校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对多个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的合并,目的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背景、条件,以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提出了自己的培养方案。此外,各高校信管专业产生的背景不同,有的在计算机学院,有的在信息学院,也有在经济管理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一方面,各高校对专业内容、专业范围的理解不一致,另一方面,各高校又要兼顾教育部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最终导致各高校培养目标模糊,培养方案差异较大,课程体系又多是专业知识“拼盘式”的简单累加,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有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困惑,不清楚信管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管理知识和素质方面又比不上管理专业的学生,超过60%的信管专业毕业生认为没有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3.2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进行了研究,最后确定了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等6门骨干课程[2]。教育部只规定了信管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强调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以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背景基础课和面向急需发展方向的课程,同时鼓励课程设置的规范性应与各高校特色相结合。应该说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是有很大空间的,问题在于多数高校建立的是“拼盘式”的课程体系。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经济学、管理学课程构成,以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分析设计等计算机课程构成,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是两张皮,知识点没有很好的融合,所以导致从管理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不扎实;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
3.3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受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各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各高校所开设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核的有效方法。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灵活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高校没有明确的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许多高校一开始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设计就缺乏科学性,尽管大家都知道信管专业是一个复合性专业,但许多高校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都是根据相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作一定修改和扩展而成,很少根据信管专业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3.4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培养的质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学生。目前,各高校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来自计算机专业及相关专业(如自动化、应用数学等),他们有着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所缺乏的是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思维,在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中不能很好地把信息技术与管理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也有些教师是由管理专业转向信息技术方向发展的,他们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有别于计算机软件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例如在讲授《数据库系统》课程时,教师往往只讨论数据库系统的原理、技术实现方法,而没有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考虑数据库系统能运用在哪些管理工作中;在讲授《生产管理》时,教师往往只讨论在手工模式下生产流程控制,而没有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控制生产流程。目前能够将管理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教给学生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信息化实际问题的复合型教师是少之又少。
3.5学校投入不足,产、学、研建设薄弱。
普通高校为了提高自己的办学层次和学校的知名度,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总是把有限的经费投入到一些重点专业,以求形成自身特色和为申硕、申博打基础,而一般非重点专业只能维持正常教学。信管专业是新兴专业,一般都是非重点专业,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投入明显不足。信管专业又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又不像计算机专业那样被社会和企业所认同,由于没有学校在公关和经费上支持,该专业很难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不能为学生提供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的实习基地。虽然所有的高校都强调加强“产、学、研”建设,但在具体支持措施上又不到位,最后成了一句口号。这样就导致信管专业的“产、学、研”相互脱节,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基地,使得实践教学能力薄弱。
4.建立高校信息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4.1专业定位要更明确,专业特色要更鲜明。
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大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专业划分很细致,专业定位很明确,突出了院校自身的优势和专业特色,给学生多元化的选择[3]。纵观我国各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从其培养方向上主要有信息技术导向型、管理导向型、信息资源导向型和公共管理导向型四大类培养目标。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参照教育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目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确立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信管专业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才。
4.2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学科知识融合的特点。
信管专业学习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加强经济与管理的水平,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信管专业的建设不能由已有的信息技术或管理专业来包含或替代的,也不能是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简单拼凑,它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结构与课程体系结构。信管专业的知识体系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构建。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各高校不仅应要求学生掌握管理、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企业或组织的业务流程及其实质,知道管理流程及管理问题,而且要使学生了解伴随管理流程中的数据流动过程,这样学生才知道如何把管理问题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信息流程。学生不仅必须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程序设计、网络通信等学科的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要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描述和模拟管理过程,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相应的管理问题转化为信息系统的功能。
4.3不断完善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各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有步骤、分阶段地来完成。这些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首先是课程实践,它是根据课程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本课程知识点的实践技能而设置的实践环节,如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上机实验、ERP系统软件和开发工具的使用等。其次是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它以课程设计的形式体现,将相关课程实践串联起来,实现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集成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如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开发实践、信息化调研实践等。再次是毕业实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锻炼职业实践技能。最后是毕业设计,各高校可以让学生直接参加实习单位的信息系统研发工作或参加指导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在实战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企业信息化咨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等。
4.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用多学科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目前复合型师资人才缺乏的情况下,各高校首先可以考虑引进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组成学科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做到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其次,各高校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提高教师的信息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外培、企业挂职等途径创造条件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科研、教学水平,成为“双师型”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师资队伍转型。最后,各高校可从IT业界聘请高级项目经理和系统分析师兼职上课或开设讲座,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队伍,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真正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企业的岗位要求相适应。
4.5加强产、学、研合作,争取学校和社会更多资源投入。
信管专业的特点是技术发展变化快、实用性强。专业教师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科研和教学改革方面锐意创新,突出专业特色建设,积极主动争取学校各级部门的全方位支持,积极争取得到企业和社会更多的资源投入。信管专业可以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如专业机房可以提供良好的模拟开发环境;利用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组织的项目团队与IT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做企业信息化咨询、网站设计、软件项目外包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方面,信息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能得到锤炼,有利于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赢得企业的信任,有更多的机会获得企业和社会的资源投入,外部环境更加宽松,专业发展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5.结语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过程。因此,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抓住自身的特点,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杨小平,王勇,徐卫林.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体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7):72-74.
[3]龚花萍,沈玖玖.中外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比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5):55-57.
[4]苏术锋.本科二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