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教学中要讲究提问艺术
2009-06-29张月琴
张月琴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回答”是师生之间交流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认为在政治课堂教学中,科学地运用提问能够提高学习效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人人主动进取,让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关键词: 政治教学提问学生兴趣注意方面
教师把握课堂质疑具有深刻的意义,恰当的提问可以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此师生会不会提问对课堂教学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认为政治课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要理论联系实际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提问,就是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把具体的知识点和当前国际国内重大的时事政治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质疑,使学生掌握教材理论,运用教材,既夯实基础又培养能力。如学习“一国两制”这一知识点时,针对陈水扁提出的“一边一国论”,教师可以问:“陈水扁这样提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用史实说明)?”“统一后的台湾会是什么样子(可以联系港、澳回归后的现实)?”等。这样的提问方式会使学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批判分裂,以港、澳回归后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现实来展望台湾的未来。
二、提问要因材施教,切合学生实际
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会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须借助于那些他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会发生。因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连、相衔接,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从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由课、节、点等要素组成,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前后不同的课、节之间甚至是知识点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形成了一个个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回忆思考,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在新旧知识点衔接处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能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和联系。学生在感受新知识时既有思想准备,又有知识基础。如在学习经济学中的“价值”这一概念时,教师可设问: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哲学中的“人生价值”的“价值”各指什么?在学生回答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而问:经济学中的价值又是什么呢?这样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哲学中的“价值”、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到经济学中的“价值”的衔接。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提问时要坚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力戒提问“疑而不难”或“疑过于难”。教学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在教学提问中,学生作答与否与教师所问的难度高低密切相关。那种“是不是”、“对不对”的提问,学生一看书本不加思考就能找到现成答案,这是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的。反之,问题过于复杂、深奥,学生又会闻疑却步,无所适从,这不仅不能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长此下去,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所以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同时,也要“力戒”简单提问。通过设疑、解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所以那些“一启即发”的浅的问题,“启而不发”的难问题,背离了教学目标的偏问题,没有启发性的死问题,都不应设置。
三、提问要掌握好时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教师都要心中有数。教师要设计标志教学结构和方向的关键问题,把它们写进教案中,一项任务至少一个问题,尤其是较高水平的问题,再根据学生的回答问一些随机性的问题。课堂提问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既要考虑问题选择最直接为讲授内容服务,还要考虑问题的难易适当,问题要具有启发思考价值,让学生按照一定逻辑连贯性把知识和思维推进到更高的认识、更新的结论,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对不同类型的提问,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教学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教学提问要把握好适当时机,教师应结合教学的不同环节,分清主次,提出各种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在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有专家指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的时间。学生回答如果不够流畅,教师也要耐心听答,以免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如果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教师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否则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样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取得好的提问效果,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四、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尤其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政治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遵循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运用创造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点燃心灵中创新的火花。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教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
五、提问中教师要灵活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有能力、有权利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也不只是学生的义务,教师也应有积极思考回答各种问题的机智、协调课堂气氛的艺术。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向古代的提问大师孔子学习:对学生因利势导,诱导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高深的问题,层层深入,使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自己一一作答,决不厌烦;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马上直接作答,而是提出相关的某些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发表意见,然后再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最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同一问题,也要针对不同学生作出与其认知水平、心理特征相适应的回答;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许“一无所知”、“空空如也”,但也要抓住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加以彻底的剖析、盘问,探究问题的实质,探求问题的答案,获得前所未有的知识。
六、要注意分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要提问那些能够鼓励全体(或大多数)学生参与的问题。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采取自由处理的形式;留心沉默寡言的学生的语言或非语言暗示,如困惑的表情、似举非举的手势等;鼓励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创造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环境。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提问学生,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认为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教学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后进生,以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另外,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积极鼓励,该肯定的要充分肯定,让学生有成功感。如果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或不足之处,教师要诚恳地指出并提出希望,绝不能讽刺挖苦。对平时回答问题不够主动的学生,教师要多给其一些机会,多鼓励、多锻炼。
参考文献:
[1]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们.中国教育研究,1998.
[3]刘显国.课堂提问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4]吴效锋.新课程怎么教一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5]谭吉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7]谢树评.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评价.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