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体育教学观念的改革

2009-06-29

考试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体育教师技能

胡 静

摘要: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日新月异,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人应具备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协调的人际关系及丰富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人才可能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转变教学观念,使学生真正在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学会各种体育保健知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培养学生坚持锻炼及终身体育意识,塑造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观念改革

一、前言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体育教师在许多方面进行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在健康成长基础上,学会各种体育保健知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培养学生坚持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塑造健康的人格。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二、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基础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也决定了本课程是学校教育中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主要途径。但是,这并不是说学校只要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了必要的课时,就自然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自然能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体育教师认真上了体育课,但他们只注重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要领,而没有真正体现“健康第一”的要求。

时代在发展,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不合乎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为这种观念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方面对一个人的一生将起着很大的作用。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应具备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协调的人际关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如今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要让他们的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和其它方面都健康。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课程内容和结构方面就不能用运动项目划分,而要以技能、认识、情感、行为等作为学生学习的依据,并且选取一些与体育有密切关系的教学内容,如: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的相关知识技能,最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在增强自身素质的同时学习一些体育知识。所以,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就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三、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健康观念及终身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参与的活动,教师一定要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指导;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教师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自主、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往往选择一些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来进行教学,到最后的成绩评价也是参照这些项目的达标标准来进行评定学生的成绩,往往造成那些天生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学生和一些运动尖子的成绩优秀甚至超过最高标准,而很多天生素质较差的学生却因成绩差而丧失了运动的信心和乐趣。一项调查表明,学生在回答“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时,将怕苦、没有喜欢的项目和习惯列在前三位。国外的教学则抓住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安排,都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十分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这是实现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参加到体育课中去,从而进一步将体育与健康和自己的生活、学习与将来工作联系起来,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情况之下,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从以往那种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框框里跳出来,树立健康体育观的意识,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来带领和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让他们的身体都“棒”起来,有较强的疾病抵抗能力。这也是我们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使他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而每周有限的两节体育课往往不能满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健康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想在短时间内取得好的效果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体机能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既是一场智力的角逐,又是一场体力的较量。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学生很难坚持到最后取得胜利。为此,体育教师应着眼于怎样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与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逐步培养他们爱好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他们在运动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找到真正的自我,慢慢地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他们的一生。当然,教师在培养他们兴趣、爱好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掌握进行长期体育锻炼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提高他们的自我锻炼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本,并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而以往的体育教学往往是以体育技能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动技能的正规化,把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运动能力作为唯一的目标。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教育教学中在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

1.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在传统学校体育模式下,学生被视为“白纸”、“容器”,被视为有待完善的有机体,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塑造和完善的对象,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只能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练习以掌握某种运动技能。由于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厌恶和反感,因而达不到锻炼设备体的目的和健康课程标准。要改变现状,教师可以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自主对动作技术进行观察,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并模仿性练习,这样就能真正发展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愉快的过程进行体育训练,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就再不会感到“身顺心违”,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情况会根本改变,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构建课程体系的时候,要特别关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情意体验,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出发,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意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

每一位学生的自身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学生的一些兴趣爱好也存在着差别。新的课程标准根据这些存在的现象,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生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3.关注学生的可发展性。

现代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观念认为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慢慢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来健体和健心,并根据不同年龄段,自身的生活状况,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自主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又力所能及的一些体育锻炼手段来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或娱乐。现代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地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竞争无处不在,而且日趋激烈。一个人要想在当今这个社会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首先得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为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强健的体魄对自身的生存条件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引导、教会学生怎样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特别是艰苦的环境)中独立地生存下去。在当今社会中,交际是人生的一门艺术,不懂得交际或不会交际是一种缺陷,交际能力的强弱,往往关系到一生的成败。体育课的特点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有更多的接触交流的机会,比如一些集体活动,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还有一些趣味性的游戏都需要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不需要与人相处、友好交往。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学会与其他同学交往,让他们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同窗友谊。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证适应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要使每一个学生从学习中受益,除上述之外,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体育作为一种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方面。虽然学生认真、主动地完成学习要求,在上述方面的状况会得到积极、有利于全面发展的变化。但是,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从健康的角度看,每个人的运动需求和运动表现都不尽相同。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角度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现代体育教师面对这样的挑战,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做适应性的转变,并不断充实、改进和创新。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悟精神,转变教学观念,才能真正改变体育教学的现状,促使学生提高锻炼能力,促进他们自我运动的积极主动性和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建立终身体育兴趣的同时,理解安全健康和自主健康生活,塑造人格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关注学生的健康,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历史赋予我们体育教师的使命,真正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效作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健康标准.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体育教师技能
高级技能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